大家好,今天要給各位分享的歌曲是《富士山下》。這首陳胖子的經典作品由林夕填詞,澤日生作曲,陳珀、C.Y.Kong編曲,收錄於專輯《What'S Going On...?》中,發行於2006年11月23日,zzk認為《富士山下》是陳奕迅音樂生涯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高水平作品之一,同曲另有國語版本《愛情轉移》。
今天給各位做分享的不是zzk本人,而是zzk在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裡非常喜歡也非常敬仰的一位法理學教授。能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布這位老師的文字,zzk由衷感到榮幸。下面請點開文章開頭的音樂播放器,伴著歌曲,讀一讀教授從這一經典作品耐人尋味的旋律與歌詞中引發的思考。
第一次聽陳奕迅的《富士山下》是2006年剛上研究生那會兒,夕陽西下,華燈初上,徜徉在華工南校區二飯附近。校園廣播在放這首歌。當時粵語聽力基本為零,只能聽懂挑惹起戰爭的那五個動(名)詞(zzk註:這個梗源於陳奕迅另外一首作品《裙下之臣》)。我被旋律莫名其妙的打動,好在陳奕迅的聲線很好辨認,依稀也能聽懂那句「原諒我不再送花」。回到宿舍,就用百度搜索「陳奕迅 原諒我不再送花」,最終找到了這首歌。於是就在電腦上單曲循環。後來記住了歌詞,謄寫在白紙上,上科學社會主義那門課的時候,坐在最後向講粵語的同學逐字請教,學會了每個字的發音。在KTV裡反覆地練習。
可以說這首歌是我在《what’s going on》那張專輯裡面唱得最熟練的一首。但也不得不說,直到十年後才真正地明白這首歌到底是在唱什麼。聽不懂林夕,有時候是一種幸福。
這首歌裡其實有兩個人,一個規勸者,一個被規勸者。年輕的時候,我們輕狂無畏,總是以規勸者的姿態出現,用一種孤傲的理性主義告訴別人,所有悲哀感覺都來自於自己的虛構,而無視別人的為所謂「好事」留下的眼淚。所謂好事,就是一別兩歡,但多久才能真正的兩歡呢?當時認為不久。到最後,別人放下了,「輕輕鬆鬆將恩怨情慾變娛樂」(謝安琪《你們的幸福》),而規勸者卻每一夜都在水逆。
在沒有經歷過千結百轉之前,我們都會自信地認為我們是富士山,邀請或允許別人上山,然後驅趕或催促別人下山。但即便真是如此,正如不久前的新聞,富士山也老了,被一陣颱風吹「禿頂」了。歲月不饒人,油膩的中年富士山,誰又願意私有呢,憑什麼都不能願意啊。
多年後,還沒有謝頂的我,也已經終於明白,我才是被規勸者。「誰都只得那雙手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去年的某日,與某人攜手走在商場的時候,恰巧放著《富士山下》,她搖晃著被握著的那隻手強調了這句規勸,就如同多年前我規勸別人那樣。後來不久,我穿著她幫我挑選的未陳年的風褸,站在廣東少有的寒風中看她遠去。第二天,滿地落花。
後來讀了一些文章,也明白了林夕寫這首詞背後的故事。終於聽懂了這首歌,但還是那句話,聽不懂林夕才是幸福。當然,林夕也是很狡猾,他把那些無畏、無懼、不知痛、不怕死的歌都給了側田。「仍不會為了避免分手所以堅拒一起」(《愛的習慣》)、「即使遺憾收場,也要跟你明刀明槍」(《Kong》),這些詞哪想過「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這或許是一體兩面的情緒。攀爬富士山的天梯,爬得越高,摔得越疼。明知會失去仍然奮不顧身,這或許是林夕所要傳達的「愛後餘生」的態度。
被驅逐下山的人,必須自我治癒,這一點林夕也知道:「請勿忘記軟弱只會惹人感慨」(張國榮《潔身自愛》),但他卻無能為力。
被林夕撕裂的心,請讓黃偉文來癒合。黃偉文給被驅逐下山的人找了一片葡萄園,讓他們栽種葡萄釀酒,要他們靜候,再靜候,就算失守,也始終要守(陳奕迅《葡萄成熟時》)。黃偉文又給他們找了一家小店,迎來送往,與各類稀客打交道(楊千嬅《稀客》)。
我的地理沒學好,不知道日本是否產葡萄,不知道是否可以在富士山下搞一塊葡萄園,開一家對外營業的酒窖。如果不可以,茶館也行。即使富士山不可私有,但窗含西嶺千秋雪,日日瞻觀又何妨?觀山的最佳視角,必然是山下。
當你有一天,悟出了書裡沒有記載的愛的方法論,恰好富士山也對外開放,或許當初的願望就能夠實現。即使沒有這種完美的結局,何不找一個自拍杆,與富士山合影,繼續行走江湖,尋訪名山呢?
最美的只在於初見,能夠永恆的只有懷念。
有時想來,產權並沒有那麼重要,難道不是嗎?
zzk寫在後面: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有這種勇氣的人,永遠不會淪為「油膩的中年富士山」,而在zzk看來,教授也在「十年飲冰,未涼熱血」之列,即使人屆中年,也斷然不油膩。永葆柔軟心,心懷希望,知世故而不世故,信仰光明且不放棄對幸福與美好的追逐,正是本公眾號作品一向希望傳遞於讀者的生活態度。
回到歌曲與文字當中,世界上那些自以為瀟灑的人,或許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們尚未有幸邂逅那座讓他們深深沉迷而駐足不前的富士山。但即使真的遇到了,難道又僅憑愛意就能將富士山永遠據為己有嗎?歸於哲學而言,人生也好,感情也罷,一切都是辯證否定的過程,永恆的擁有不過是一種迷信,畢竟一切都是暫時的。但即便是片刻的擁有,也足以成就彌足珍貴的美好記憶。
多想無益,生活就是這樣——心態正了,水逆就結束了。
本文作者:大灣區張子野,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zzk的法理學老師——一位內心細膩的悶騷漢子。
---end---
文/大灣區張子野、zzk
圖/大灣區張子葉、陳奕迅演唱會截圖
編輯/z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