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際歌》詞作者歐仁·鮑狄埃逝世130周年,同時也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在這個時刻,我們重溫《國際歌》,有著特殊的政治文化意蘊。
在中國共產黨近97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而共產黨人這種信仰的型塑,理想的追求,與《國際歌》可謂緊密相關。
列寧在紀念歐仁·鮑狄埃逝世25年時稱讚他是「一位最偉大的用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並詮釋了《國際歌》的國際主義意蘊與人類解放理想: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裡,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正是在「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這樣的歌聲中,全世界無數的無產階級和工農勞苦大眾實現了徹底覺悟。伴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進而組建了具有解放使命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
中國的無數革命志士都深受《國際歌》的精神激勵,瞿秋白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1923年1月剛從蘇俄回國,瞿秋白就出席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舉辦的德國共產主義者李卜克內西與盧森堡殉難4周年紀念大會,會議安排了唱他自己翻譯的《國際歌》,可見其重要意義。正是被歌詞的這種精神所激勵,瞿秋白不遺餘力地在中國宣傳推廣《國際歌》,以此激勵有覺悟的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投身革命。以至於1935年6月18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瞿秋白就是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奔赴刑場慷慨赴義的。這完全可稱為共產黨人的精神生命之歌。
現在,每次召開中國共產黨的比較重要的會議,都有奏唱《國際歌》的儀式。那麼,應該如何理解這種儀式的政治文化意蘊呢?
在奏唱《國際歌》之前,大會主持人都會要求全體起立。這第一重政治文化意蘊就在於,要求與會代表表達對為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以及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為全世界無產者徹底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志士仁人、先輩英烈的無限緬懷,緬懷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英勇頑強,緬懷他們在面對生死時的大義凜然,緬懷他們對革命信仰的矢志不渝。
《國際歌》本身特別的歌曲旋律,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內心靈魂的真正召喚。《國際歌》的旋律中所表達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鬥爭與反抗,光明與希望,超越與浪漫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長時間浸淫於世俗生活下的黨員會有一種內心和靈魂的信仰召喚,有一種須臾不離的精神警醒,進而激勵他們前行,催促他們奮進,鼓舞他們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終生。
《國際歌》之為國際歌,還有一種國際主義精神的政治文化意蘊。在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上,仍然保留奏唱《國際歌》的政治儀式,就是要讓每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時刻銘記我們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銘記這種國際主義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精神信仰。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