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定理揭示了量子物理學的極限,至少有一個「現實」是錯誤的

2020-12-23 老胡說科學

在量子力學中什麼是觀察者?原子能成為觀察者嗎?病毒可以是觀察者嗎?人工智慧呢?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認為它非常非常怪異。舉例來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生前就堅信,該理論只能是對自然進行更完整描述的踏腳石,這樣才能消除量子令人不安的現象。

然後在1964年,約翰·斯圖爾特·貝爾證明了一個定理,該定理將檢驗量子理論是否像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掩蓋了對現實的完整描述。從那以後,實驗人員就用貝爾定理來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所有明顯的量子瘋狂之下(隨機性和量子糾纏)是一種隱藏的確定性現實,它遵守相對論定律。

現在,一個新的定理將貝爾的工作推進了一步。該定理對物理現實做出了一些聽起來合理的假設。然後它表明,如果一個特定的實驗被進行,根據量子理論的規則所預期的結果將迫使我們拒絕其中的一個假設。

查普曼大學量子物理學家馬修·雷弗說,這項新工作將注意力集中在對量子力學的一類解釋上,直到現在,這些解釋都設法擺脫了類似「不可能」的定理的嚴格驗證。

廣義上說,這些解釋認為,量子態反映了我們自己對物理現實的認識,而不是世界上存在的某種事物的確切表徵。這種觀點的範例是哥本哈根解釋(量子理論的教科書版本),它最普遍的理解是,粒子沒有明確的屬性,直到這些屬性被測量。其他哥本哈根式的量子解釋甚至更進一步,將量子態描述為每個觀察者的主觀感受。

貝爾定理

貝爾1964年提出的定理給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哥本哈根解釋的主要支持者之一)開始的辯論帶來了數學上的嚴肅性。愛因斯坦認為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上存在著一個決定論的世界;玻爾認為量子理論是完整的,量子世界具有不可磨滅的概率性。

貝爾定理有兩個明確的假設。一是,物理影響是「局部的」(它們的傳播速度不能超過光速);二是,它假設有一個不被量子力學數學建模的隱藏的確定性現實;三是,實驗者可以自由選擇他們自己的測量設置。

約翰·斯圖爾特·貝爾在1964年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但是物理學家需要幾十年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義。這是1982年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講授他的定理。根據這些假設,貝爾測試涉及到兩方,愛麗絲和鮑勃,他們測量大量的粒子對,一次一對。每一對都是糾纏在一起的,因此它們的性質是量子力學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愛麗絲測量她的粒子的狀態,它似乎會立即影響鮑勃的粒子的狀態,即使兩者相隔數英裡。

貝爾定理提出了一種建立實驗的巧妙方法。如果愛麗絲和鮑勃的測量值之間的相關性等於或低於某個值,那麼愛因斯坦是對的,即存在一個局部隱藏的現實。如果相關性高於這個值(正如量子理論所預測的那樣),那麼貝爾的其中一個假設肯定是錯誤的,一個局部隱藏現實的夢想一定會破滅。

物理學家們花了近50年的時間進行越來越嚴格的貝爾測試。到2015年,這些實驗基本上解決了爭論。測量的相關性高于貝爾不等式的值,貝爾測試與量子力學的預測是一致的。結果,一個局部隱藏現實的想法被擱置了。

弱假設,強理論

這項新工作借鑑了由貝爾開創的系統,但它也依賴於一個略有不同的實驗裝置,最初是由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設計的。

在維格納的思維實驗中,有一個我們稱之為維格納朋友的人在實驗室裡。這個朋友測量了一個粒子的狀態,這個粒子處於兩種狀態的疊加中,比如0和1。測量將粒子的量子態為0或1,結果由朋友記錄。

尤金·維格納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部分原因是他在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上所做的工作。維格納本人就在實驗室之外。從他的角度來看,實驗室和他的朋友(假設他們完全脫離了所有的環境幹擾)在量子力學上繼續一起進化。畢竟,量子力學並沒有對該理論所應用的系統的大小做出任何規定。原則上,它適用於基本粒子、太陽和月球,也適用於人類。

維格納認為,如果量子力學是普遍適用的,那麼粒子和維格納的朋友現在都糾纏在一起,處於量子疊加狀態,即使朋友的測量已經瓦解了粒子的疊加狀態。維格納的理論提出的矛盾突出了一些基本的、令人信服的問題,即什麼是導致崩潰的測量方法,以及崩潰是否不可逆轉。

與貝爾定理一樣,新的研究者們做出了看似顯而易見但卻非常嚴格的假設。第一種說法是實驗者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想要的測量方式。第二種說法是,你不能發送比光速更快的信號。第三種觀點認為,測量結果對於所有觀察者來說都是絕對的、客觀的事實。

請注意,這些「局部友好性」的假設比貝爾的假設要弱。作者並沒有假定在量子世界的基礎上存在某種確定性的現實。因此,如果能做一個實驗,如果實驗成功,這意味著「我們發現比貝爾定理更深刻的現實,」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量子動力學中心主任、這項新研究的領導者之一霍華德·懷斯曼說。

在格裡菲斯大學的量子動力學中心使用的光學設備,在那裡進行了概念驗證實驗。所以,和貝爾一樣,我們可以問,如果我們把量子力學的已知規則應用到這個新的實驗中,結果會是什麼。如果量子力學的定律是普遍的,這意味著它們適用於非常小的物體和較大的物體,那麼實驗就違反了不等式。如果未來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那麼這三個假設中肯定有一個是錯誤的,量子理論甚至比貝爾定理的測試所顯示的還要古怪。

觀察者光譜

新的「局部友好性」定理要求複製維格納的朋友設置。現在我們有兩個實驗室。在第一個實驗室,愛麗絲在外面,而她的朋友查理在裡面。鮑勃在另一個實驗室的外面,裡面是他的朋友黛比。

在這個設置中,我們添加了一對糾纏粒子。一個粒子送給查理,另一個送給黛比。兩個觀測者進行測量並記錄結果。現在輪到愛麗絲和鮑勃了。每個人都要做三種類型的測量。第一種選擇很簡單,直接問朋友測量的結果是什麼。

另外兩個則異常困難。首先,愛麗絲和鮑勃必須對他們各自的朋友和實驗室進行完全的量子控制(事實上,他們扭轉了整個系統的量子演化)。它們會撤銷朋友的測量結果,抹去朋友的記憶,並將粒子恢復到初始狀態(顯然,「這裡的朋友」不能是人,我們馬上就會講到)。在這一點上,愛麗絲和鮑勃從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中隨機選擇,測量粒子,並記下結果。他們對成千上萬對糾纏粒子做這個實驗。

原理驗證實驗從每個實驗室的一個光子開始。每個朋友都由一個簡單的裝置來表示,該裝置對光子進行測量,這樣光子會選擇兩條路徑中的一條,或者同時進入兩條路徑的疊加狀態,這取決於光子的初始量子態。「朋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量子位元,它可以是0(光子走了一條路)或者1(它走了另一條路),或者是兩者的疊加。你可以把這兩種路徑看作觀察者的兩種記憶狀態,從數學上講,這就像是一種觀察。

愛麗絲和鮑勃可以簡單地檢查光子的路徑(類似於詢問查理和黛比他們觀察到了什麼)。或者他們可以通過讓兩條路徑相互幹擾來抹去朋友的記憶。關於光子所走路徑的信息被抹去,光子恢復到它的原始狀態。然後愛麗絲和鮑勃可以進行自己的測量。

經過大約9萬次這樣的運行,實驗清楚地表明,局部友好性定理的不等式被違反了。

這裡的漏洞很明顯。查理和黛比是量子位,不是人。事實上,這項新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並沒有說我們現在就需要放棄這三個假設中的任何一個。懷斯曼說:「我們並不是說量子位是一個真正的朋友或一個真正的觀測,但它允許我們驗證量子力學確實違反了這些不等式,儘管它們比貝爾不等式更難違反」。

一般來說,圍繞觀察者的規模和複雜程度的問題存在相當多的爭論。觀察者可以是原子嗎?可以是病毒嗎?變形蟲呢?一些物理學家認為,任何能夠獲取並存儲所觀察物體信息的系統都是觀察者。另一端是那些說只有有意識的人類才算觀察者。就這個特殊的實驗而言,可能的觀察者的範圍是非常大的。它已經被用於量子位元了。如果查理和黛比是人類,這是不可能的。

該團隊設想在遙遠的未來做這個實驗,屆時觀察者可能是一個在量子計算機內部的人工通用智能(AGI)。這樣一個系統可以進入觀察兩種不同結果的疊加狀態。而且,由於AGI將在量子計算機中運行,這個過程可以逆轉,消除觀測的記憶,使系統恢復到最初的狀態。

諾拉·提斯克勒和霍華德·懷斯曼。在一個量子位元和一臺運行人工智慧的巨大量子計算機之間有很多地方,這個定理是一個完全嚴格的定理,但是它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觀察到的事件是什麼。這是至關重要的。

畢竟,物理學家花了大約50年時間才對貝爾不等式進行了徹底的實驗測試。也許在量子計算機上運行的AGI已經不遠了。為了便於討論,讓我們假設這種技術有一天會出現。當物理學家做實驗時,他們會看到兩種情況之一。

也許不等式不會被違反,這將意味著量子力學不是普遍有效的(有一個範圍,超過這個範圍,量子理論的規則就不能應用)。這樣的結果將允許研究人員精確地繪製出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的邊界。

否則就會違反不等式,正如量子力學所預測的那樣。在這種情況下,三個常識假設中的一個需要被拋棄。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哪一個需要被拋棄?

極端相對論

這個定理沒有說明哪個假設是錯的。然而,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堅信其中的兩個假設。第一種(實驗者可以選擇進行何種測量)似乎是不可侵犯的。

第二種(禁止信息的傳播速度超過光速)防止了所有形式的因與果之間的荒謬尷尬。即便如此,波希米亞力學的支持者們已經放棄了第二種假設(波希米亞力學是一種假設存在確定性的、隱藏的、深刻的非局部現實的理論)。

這就只剩下第三個假設——測量結果對所有觀察者來說都是絕對的、客觀的事實。拒絕觀測事件的絕對性會使人們對哥本哈根的標準解釋產生懷疑,在哥本哈根的解釋中,測量結果被認為是所有觀察者的客觀事實。

但是對於那些不存在的定理來說,很難區分標準的哥本哈根解釋和它的變體。現在,局部友好性定理提供了一種方法,至少可以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是標準哥本哈根,另一類是QBism(最初源於「量子貝葉斯主義,堅持量子態對每個觀察者來說都是主觀的)和RQM(認為描述量子世界的變量,比如粒子的位置,只有在一個系統與另一個系統相互作用時才會有實際值)。

所有這些努力表明,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想從一個理論中得到什麼了。這種把量子力學硬塞進經典模型的嘗試,根本不是正確的做法。我們應該試著根據量子力學的實際結果來調整我們想從一個理論中得到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採取這樣的立場,即一個觀察是主觀的,並且只對一個給定的觀察者有效可能是一個必要的和激進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或者只是一個計算工具? 用來尋找答案的測試極其微細,並且尚未產生明確的答案。不過,研究人員對於答案將近持樂觀態度。如果真的是這樣,他們最終將能回答那些存在了幾十年的問題。一個粒子能否真的同時存在於很多地方?宇宙是否正在繼續把自己變成平行世界,而每個世界都擁有一個不同版本的我們?是否有客觀實體的東西存在?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離奇而迷人的量子物理學:人類也是一種波
    他指出,對於光子來說,每個量子都有一個能量和一個動量,這與普朗克常數、光速以及每個光子的頻率和波長有關。物質的每個量子也有一個能量和一個動量,也具有同樣的普朗克常數和光速值。通過和光子同樣的方式重新排列這些術語,德布羅意能夠為光子和物質粒子定義一個波長,即用普朗克常數除以粒子的動量。
  • 量子物理學有多麼奇妙?這部科幻片展現了一個絕美的微觀世界!
    量子物理學是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物理學話題,隨著我國把「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以量子為開頭的一切似乎都顯得格外耀眼、格外神奇。量子物理學鏡頭下的世界十分美妙,它讓我們認識了世界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它讓我們從宏觀關注到微觀;它告訴我們,看,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一樣的!
  • 人類是否有自由意志?量子物理學可給出答案
    現在,我似乎有能力選擇舉重,但我沒有這樣做的願望。我有能力有不同的欲望嗎? 從物理學的論點來看,大腦的欲望要麼是經典定律的固定結果,要麼是量子效應的隨機結果。隨機的量子波動會在我的一個神經元中產生電壓偏置,該電壓級聯到其他神經元,突然我想舉重。根據物理學家的說法,我沒有選擇。看起來好像是我幹的。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是時候重新審視一個早已被遺忘的解決方案:超決定論(Superdeterminism),即宇宙中沒有哪兩個部分是真正相互獨立的。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同時通過兩扇門:捕捉我們量子現實之謎的優雅實驗》,作者: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光是波還是粒子?是的,也許不是吧。牛頓假設光是離散的「微粒」,1803年託馬斯·楊的雙縫實驗推翻了牛頓的理論,證明了光的雙重性,光既可以作為粒子,也可以作為波。一百年後,量子力學又一次把現實拋給了大家。阿南塔斯瓦米巧妙地描述了一個至今仍困擾著物理學家的簡單實驗科學和歷史。2.
  • 凌復華:馮·諾依曼在量子力學領域的貢獻
    量子理論的希爾伯特空間形式化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最重要的物理量(如位置、動量或能量)由無界埃爾米特算子表示.因為理論對測量結果的預測使得代表物理量的算子的譜解析度有了實質性的應用,馮·諾依曼在他最初的研究中,面臨把已知的有界埃爾米特算子譜理論拓展到無界情形的問題.到1929年,他給出了這個問題的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他引入了超極大對稱算子
  • 百年的超越:量子物理學與量子計算機
    中關村在線原創量子計算機那麼什麼是量子、什麼又是量子計算機?我覺得作為中關村在線的網友有必要知道。我在翻閱了不少資料之後,寫出此文,希望能用淺顯的語音能讓你有所了解這個全新的領域,多少也知道量子理論誕生的來龍去脈。經典物理學的挑戰我們先把時鐘撥回到一個多世紀以前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 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狄拉克表明,薛丁格和海森堡的工作可以整合到對實在進行描述的新圖景——量子理論中。在量子理論中,一個粒子不是像在經典牛頓理論中那樣用位置和速度兩個量來描述,而是用單一量——波函數來描述。所以,為了完整地理解宇宙,至少能夠原則上精確地預測各種事物,需要把這些方面都統一起來。  弱核力已與麥克斯韋方程統一起來,形成電弱統一理論。對強核力,則由另一種不同的理論——稱為QCD——加以描述。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
  • 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或將解開物理學中最神秘概念!
    玻爾茲曼在19世紀末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性質如何決定物質物理性質的想法,但他有一個異常巨大的障礙:當時甚至沒有證明原子的存在。  雖然要證明玻爾茲曼是對的,需要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計算機科學家現在正處於新一輪計算浪潮的邊緣,他們正在實現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這些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開物理學中一些最神秘的概念。而且,奇怪的是,這些所謂的奧秘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有點熟悉。
  • 關於量子物理學,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六件事
    歡迎點進老胡說科學,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量子物理的一些基本常識。量子物理學通常從一開始就令人生畏。這有點奇怪,甚至對那些每天都在研究它的物理學家來說,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這並不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你正在閱讀一些關於量子物理學的東西,關於它有六個關鍵的概念你應該記住。這樣做,你會發現量子物理更容易理解。
  • 顛覆物理學基本認知:量子躍遷可以被預測了
    這種方式首次實現了對量子躍遷的間接監測,避免了量子實驗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直接觀察會破壞量子相干性(量子相干性使整個系統處於類似薛丁格的「貓」一樣的疊加態,而直接觀測會導致退相干效應,即打開箱子的瞬間,貓要麼活著要麼死去)。這些測量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性質:在「附加活動」中,量子向高能態躍遷之前會有一個停頓。而科學家可以通過這種停頓預測甚至阻止量子躍遷。
  • 令人著迷的量子控制技術——探索量子物理學和經典物理學的邊界
    雷射冷卻微小的玻璃納米顆粒(比一粒沙子小几千倍)使其進入量子狀態,使研究人員得以探索量子和經典物理學之間的模糊邊界。雖然以日常標準來衡量,研究小組能夠操控的粒子很小,但它的密度和固體物體差不多,比原子物體大幾百萬倍,也更複雜。原子物體包括單個原子、離子和分子,傳統上用於研究「量子運動」。
  • 極限之限:物理學中「突破極限」的幾種途徑|NSR
    「突破極限」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所突破的極限是技術性極限而非由物理學原理限制的基本極限,例如標準量子極限是用經典技術手段所能達到的極限
  • 韓國犯罪爽片《量子物理學》掀翻韓國腐敗勢力
    [已熟](關鍵詞見文末右下角【】內)韓國犯罪動作片《量子物理學》講述正義的夜店社長知道某有名藝人的吸毒事件相關的內幕後,聚集業界精英,將韓國腐敗的權利一舉掀翻的故事。《量子物理學》僅看標題就非常有噱頭。不過,這部電影實際上只是一部將過去10多年韓國社會發生過的各種不和諧事件進行藝術升華後搬上熒幕的犯罪娛樂片。下面向大家介紹這部電影中影射的幾起真實案件,了解後再看電影,會感到趣味倍增。
  • 科學:戈薇格子上的一個新「旋轉」
    進一步揭示戈薇磁體的量子特性被認為是基礎物理學中的主要挑戰之一 對理論家和實驗者都是如此。原子排列的一個不尋常的基本幾何形狀是這些材料價值的核心。戈薇格子被描述為「角共享三角形」的交叉網,並且被認為是遍歷電子的獨特行為,是研究量子電子狀態的肥沃土壤,被描述為受挫,相關和拓撲。
  • 「道」與量子物理學之間的關係《老子·第三十二章》
    01「道」與量子物理學的關係「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一直被老子提倡的「道」與量子物理學存在著某些關聯。為什麼呢?在這一章當中,「道」在老子的思想裡,「道」為「樸」,而「樸雖小」,它是我們無法觀測,卻又真實存在於宇宙的東西。在量子物理學中,量子猶如網絡節點般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
  • 量子物理學的裡程碑:把光存進「手提箱」
    如果我們要從量子通信和計算的速度和安全性中獲益,那麼我們就需要弄清楚如何將量子數據轉移。現有的方法是:使用光來存儲數據作為粒子狀態圖,利用光學量子存儲器存儲和傳輸光。然而,對於量子通信,光不是很容易被「捕獲」的,用光來傳輸數據是不受控制的,通常光會丟失。
  • 扎克伯格變身「虎爸」:給女兒讀量子物理學
    【TechWeb報導】12月14日消息,Facebook(臉書)CEO扎克伯格自從女兒出生後,就儼然變身成為一個超級奶爸,可是讓人詫異的是,扎克伯格竟然讀量子物理學課本給女兒聽。扎克伯格變身「虎爸」:給女兒讀量子物理學課本(圖片來自小扎臉書主頁)如圖所示,扎克伯格和太太正在讀量子物理學課本給女兒Max聽,雖然是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但估計也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