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田犬彥:用思考的眼神看電影

2021-02-19 西安大都薈

閱讀改變城市 第96期

四方田犬彥  王眾一

《日本電影110年》 

新書分享會


▲2018年3月18日,閱讀改變城市第96期,《日本電影110年》作者四方田犬彥(右)及其譯者王眾一(左)做客薈客館。

2018年3月18日,《日本電影110年》作者、日本電影史學家四方田犬彥和本書譯者、《人民中國》總編輯王眾一,做客高新大都薈·薈客館,與大家一起探討21世紀的日本電影新生態。


▲四方田犬彥為此次活動準備了精心撰寫的分享提綱

21世紀的電影是個宏大的敘述場景,很難用寥寥幾語概括總結或是隨便丟下一二定義,她只能放在時代的語境裡被解讀,看從中折射出的日本社會,調整我們的認知角度。和四方田犬彥一起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是一臺已經用了很多年的電腦和15盤DVD。儘管21世紀的日本電影體系龐雜、數量豐富、種種新現象層出不窮,四方田犬彥卻巧妙地從四個方面入手,通過截取經典電影片段來展示的方法,向讀者展示21世紀以來的日本電影。

▲和四方田犬彥一起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是一臺已經用了很多年的電腦和15盤DVD。

 

歷史與寓意

 

21世紀的頭十年,日本社會未能實現經濟復興,奧姆真理教問題的本質未能得到闡明,停滯狀態就這樣持續了下來。日本的左翼運動並未停止。2008年,在日本上映的《聯合赤軍實錄:通向淺間山莊之路》由若松孝二拍攝。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爆發安保運動。關西派創立了激進的赤軍,影片講述了不惜採取暴力手段「幫助同志提高思想和素質」的赤軍領導讓狂熱的青年付出了代價的故事。這一時期的日本劇情片往往採取封存與掩蓋歷史的策略,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作品中流露出將過往的歷史延伸到現實的時間軸上重新結構的頑強意志。

▲現場認真聆聽嘉賓分享的讀者

少數派·弱勢群體

 

日本電影不再關注「日本人是什麼」這樣的主題,零星的喜劇片使人們完全沉湎於一種犬儒主義氛圍。與此相比,在日的韓國導演卻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風骨。由北野武主演、崔洋一執導的電影《血與骨》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四方田犬彥似乎是受到了影片的感染,說起了他在日本的經歷。因為他曾多次在日本公開講述關於二戰日本的慰安婦問題、南京大屠殺的問題,他甚至收到了寄到他所在的大學的威脅信。「說我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還是中國人,又或者是蘇聯人,我倒是完全無所謂。」他幽默地回應到。

▲雖然活動當天下起了小雨,但絲毫沒有抵擋大家的熱情

女性導演的崛起

 

在21世紀的開始,日本的女性導演大量湧現。在此之前,「女性導演」似乎總是被刻意貼上「女性」的標籤。然而21世紀以來的女性導演對女性這一性別應有的責任和自尊心幾乎全不介意,也和上一個時代電影青年那種對電影難以自拔的深沉感全不搭界。她們給人的強烈印象是:作為表現自我最合適的手段,正好一個叫作電影的媒體就在手邊,順手提起就是。以蜷川實花2012年拍攝的電影《狼狽》為例:通過整容、手術一次次改變自己容貌從而風頭盡出的年輕模特,終於在自己面容和心理的巨大落差中迷失了自己的身份,最終刺瞎了自己的眼睛。這種將女性的美通過如此殘酷的方式表現的手法,男性導演不可能掌握。

▲現場讀者與作者互動提問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福島核洩漏事故

 

日本福島發生核洩漏事件後,日本已出現大量關於此題材的電影。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便是於2016年上映的《新·哥斯拉》。第一部《哥斯拉》拍攝於1954年,哥斯拉是因為核試驗而產生的怪物。不難想像,它象徵了二戰時期美軍向長崎、廣島投下的原子彈。2016年的《新·哥斯拉》拍攝於福島核洩漏事件後的五年,新版的哥斯拉則象徵著本次事故。與第一版最大的不同是新版的結尾。哥斯拉並沒有被人類打倒或毀滅,它被凍了起來,卻一直存在於東京城市內。就如同現在的日本已經不可能回到福島核洩漏事件之前,而是要學會與他共處一樣。

▲籤售環節

電影不能只看表象,從中而生的,是當下的、時時刻刻的社會。如果帶著思考的眼神去看每一部電影,或許一個全新的世界會在你面前徐徐打開,那個由電影架構的世界,終會翩翩回到現實,寫下我們每個人的日常。或許,這才是四方田犬彥和《日本電影110年》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嘉賓與讀者大合影


作者丨四方田犬彥


電影研究者、雜文與隨筆作者、詩人。東京大學宗教學專業畢業,後於東大研究生院專攻比較文學。曾任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長期講授電影學課程。目前潛心從事研究與寫作。曾任哥倫比亞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員。研究與批評涉獵領域廣泛,對文學、電影、漫畫、戲劇、美食等文化現象長期關注,筆耕不輟。獲伊藤整文學獎、桑原武夫學藝獎、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等多個獎項,著作140餘部。

譯者丨王眾一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外語系畢業,獲碩士學位。現任日文月刊《人民中國》總編輯。曾以訪問學者身份在東京大學從事表象文化研究。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傳播、大眾文化、翻譯學實踐與理論等方面,特別對電影與傳播的關係、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有較多關注,著有隨筆、評論與人物專訪等。近年嘗試以漢俳形式漢譯日本俳句、川柳,並從事漢俳創作。著有《日本韓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形成》(外文出版社,2007)等,譯著有《日本電影100年》(三聯書店,2006)、《創新激情:一九八〇年以後的日本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等。

相關焦點

  • 抵達了詩學高度的博爾赫斯|四方田犬彥
    ∞《摩滅之賦》,2019四方田犬彥 著 蕾克 譯一頁folio|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痕跡中的瑪利亞·節選也許有人會說,用星星比喻眼睛,用睡眠比喻死亡,實在太樸素了,甚至是用濫了的俗套。但這個比喻從作為活證人參與實踐過二十世紀所有文學實驗的阿根廷文學家的口中說出,事態就不一樣了。摩滅的隱喻即真實——容我暫且這麼概括博爾赫斯的話吧。他不僅在談隱喻的摩滅,也揭示了摩滅這個隱喻本身就是真實。或許我們早就該意識到,所有的真實,即事物已摩滅到無法再摩滅的狀態。
  • 掌中寶|03 四方田犬彥《論可愛》
    四方田犬彥《論可愛》,孫萌萌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1版四方田犬彥的名字,是在一些日本電影研究信息裡看到的。這本小書,也記不得購於何時何地了,當時翻閱過後,就一直丟在書架的最上層。如何論「可愛」?「可愛」的現象,「可愛」的由來,「可愛」的不同含義,這些作者當然都寫到了。
  • | 專訪四方田犬彥
    這些經典影片,塑造了許多中國觀眾對日本電影的認知。但在日本電影學者四方田犬彥看來,這無異於將喜馬拉雅山脈的各個高峰勾連起來,便聲稱自己已經洞察了世界屋脊的全貌,事實上,正是這些藝術高峰之間無數的無名之作,串連起了日本電影發展與演變的來龍去脈——「電影的歷史絕不只是經典佳片的歷史」,這是四方田犬彥在《日本電影110年》一書中寫下的第一句話。
  • 四方田犬彥 | 口中的硬糖
    所謂認知,是對映照在無限平滑鏡面上的事物的凝視;所謂思考,是在映像中探索秩序。《哥林多前書》如是說。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道元說,悟性如鏡。胡人來映出胡人,漢人站在鏡前映出漢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磨瓦成鏡,磨鏡成瓦。斯賓諾莎把一生傾注在研磨鏡片上。
  • 21世紀的日本電影,魅力究竟何在?
    核心提示: 2018年3月18日晚上,西安飄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日本著名電影研究者四方田犬彥帶著他的新書《日本電影110年》走進西安萬邦書店時,卻顯得興致勃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成東麗)2018年3月18日晚上,西安飄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日本著名電影研究者四方田犬彥帶著他的新書《日本電影110年》走進西安萬邦書店時,卻顯得興致勃勃。離活動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他看到書店裡已經坐滿了讀者。
  • 四方田犬彥 | 人生的乞食
    他一心想徵服所有社交圈的女人好報復全世界,用他自己的話說,「放蕩生活用自己有力的雙手把生命的果實都榨乾了,只在它的周圍留下難堪的渣滓或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謊言」。《驢皮記》的故事,從戴著「一頂邊緣已經脫毛的帽子」的二十六歲青年拉法埃爾拿著最後幾枚銀幣走向賭場孤注擲的場景拉開了序幕。時值十月末,鉛灰抑鬱的冬天正在逼近。
  • 這個日本人的影評,讓我重新愛上了國產電影
    外國人是如何評價國產電影呢?一個春日午後,我們與《日本電影 110 年》的作者四方田犬彥,聊了聊近來爭議最大的《妖貓傳》,此外,聊了電影究竟是什麼,以及觀影的儀式感。四方田認為,《妖貓傳》其實是陳凱歌拍攝《霸王別姬》30 年後,對於《霸王別姬》中尚未解決的矛盾的一個答覆。
  • 影視記者決定送你一本書:《日本電影110年》
    今天,小記要推薦的新書是——《日本電影110年》▼▼▼[日]四方田犬彥 著 王眾一 譯;新星出版社 2018年1月 出版一本書寫完110年的日本電影史,這是不是在開玩笑?先來看看作者是誰——四方田犬彥(1953— )電影研究者、雜文與隨筆作者、詩人。
  • 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日活株式會社&東映株式會社
    與日本學院派學者不同,四方田犬彥的作品多具有啟蒙性和趣味性,在日本擁有眾多讀者,曾獲得Suntory學藝賞、講談社Essay賞、伊藤整文學賞等獎項。四方田犬彥系統研究北野武、押井守、黑澤明、原節子、李香蘭等的電影,尤其重視對李香蘭以及東亞和日本電影關係的研究,同時也關注中國、韓國、泰國等國家的新興電影。
  • 《默片解說員》我們還需要電影嗎
    /淹然新冠疫情下看這部它告訴我們,我們到底有多需要電影,有多需要電影院?在日本,默片解說員名為「活動辯士」,按電影學者四方田犬彥的說法,「在大城市裡,觀眾是否去看一部電影與其說取決於影片內容,還不如說取決於是哪個辯士解說。」故事的開始,少年俊太郎與少女梅子穿梭於金黃的樹林,這是浪漫的大正時代。
  • 《思考 快與慢》解釋眼神的秘密
    2019年12月國產懸疑高水準作品《誤殺》正式上映,播出後口碑一邊倒,堪稱為去年電影市場的一大奇景。甚至誇讚這部影片是「2019最佳犯罪片,更是改編電影的標杆之作」。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書中也提到,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
  • 電影裡張國榮用眼神教你泡妞,張栢芝用眼神釣凱子,值得借鑑
    如何用眼睛去吸引對方呢?讓對方很自然並且清楚你的用意。悠悠凝視法什麼是悠悠凝視法呢?根據科學家研究呀,在平時聊天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兩個人目光的接觸時間,能佔聊天時長的30%左右,但是如果說是兩個人是情侶呢?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眼神接觸的時間應該能超過75%,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 用表層眼神看異鄉用內裡眼神看故鄉《西北偏北,嶺南以南》以女性...
    作家以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書寫了一個大遷徙時代的當下中國:移民的訴求與遭際,鮮活個體與傳統生活之間的衝撞,普通人的現實選擇及選擇背後的境遇,以及撲面而來的當下生活的生猛現場……情感真誠,思考深邃,氣場十足。 因為身份和心態改變,對故鄉的感悟也在改變 從《西北偏北,嶺南以南》這個書名大約可以看出,丁燕應該是一個具有豐富生活閱歷的作家,事實也確實如此。
  • 雪梨中國文化中心:用五子棋、四方步展示中國文化
    雪梨中國文化中心:用五子棋、四方步展示中國文化
  • 彭怡平:用攝影機思考的女遊俠
    那些異域的心靈疆土,她去交流,去深入,去記錄,她存儲著那樣多鮮活的靈魂。 那些攝影背後的故事彭怡平喜歡穿牛仔褲,平底鞋,甚至是在鎂光燈閃爍的時候。那是她最舒適最常見的裝束,素麵朝天,短髮,齊眉劉海兒,看不出年齡。
  • 只拍5部電影,日本最狂導演究竟是誰?
    不管看到多麼危言聳聽的標題用在他的人物稿上,你都不用感到驚訝。這是新媒體們少有的不必背上標題黨罵名的時候。更何況寺山修司用自己顛覆主流的思想,為這些身份鍍上了色彩豔麗的反叛意識。語言的天賦、思想的怪誕,在他的身上生根發芽,結出名為「寺山修司」的果。
  •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被張國榮的眼神洗腦了
    在看心理醫生時,向女友坦白,他知道自己殺了人,卻很開心。在這個時候,惡魔已經逃出囚籠,殺戮的欲望已經無法阻止。在女友被冤枉時委屈又自責的樣子在這部電影中,作為對手的方中信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將苗sir的敦厚踏實表現出來了,而哥哥的表演卻能用驚豔來形容。初始熟練的組槍手法,看槍如同欣賞藝術品;
  • 就用一個眼神,塑造了恐怖片巔峰之作《閃靈》
    眼睛是人體最能承載人類情緒的器官,一個眼神可以治癒人,也可以殺死人。所以很多演員和導演都非常擅長挖掘眼神的魅力,借用它或表達善,或表達惡。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就格外喜歡,在自己的作品裡用一種頭部微低,眼睛向上,直勾勾凝視鏡頭的眼神來表達惡,營造恐怖、不安的氛圍。
  • 就用一個眼神,塑造了恐怖片巔峰之作《閃靈》
    眼睛是人體最能承載人類情緒的器官,一個眼神可以治癒人,也可以殺死人。所以很多演員和導演都非常擅長挖掘眼神的魅力,借用它或表達善,或表達惡。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就格外喜歡,在自己的作品裡用一種頭部微低,眼睛向上,直勾勾凝視鏡頭的眼神來表達惡,營造恐怖、不安的氛圍。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用熱品鑑與冷思考引領電影評論思潮
    《今日影評》精巧的環節設計,是欄目的又一絕妙之處,兼顧了客觀評述與犀利表達之間的尺度,既避免了墨守成規、思考欠缺,又避免了「網絡化」的過度主觀和一味「吐槽」。節目設立「快問快答」環節,主持人對嘉賓連續快速發問,嘉賓需要在第一時間做出及時反應。比如,「最近去看了幾場電影?最喜歡的是哪部?最失望的是哪部?」「這部電影可以打多少分?誰的表現最好?」「如何評價自我,如何看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