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改變城市 第96期
四方田犬彥 王眾一
《日本電影110年》
新書分享會
▲2018年3月18日,閱讀改變城市第96期,《日本電影110年》作者四方田犬彥(右)及其譯者王眾一(左)做客薈客館。
2018年3月18日,《日本電影110年》作者、日本電影史學家四方田犬彥和本書譯者、《人民中國》總編輯王眾一,做客高新大都薈·薈客館,與大家一起探討21世紀的日本電影新生態。
▲四方田犬彥為此次活動準備了精心撰寫的分享提綱
21世紀的電影是個宏大的敘述場景,很難用寥寥幾語概括總結或是隨便丟下一二定義,她只能放在時代的語境裡被解讀,看從中折射出的日本社會,調整我們的認知角度。和四方田犬彥一起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是一臺已經用了很多年的電腦和15盤DVD。儘管21世紀的日本電影體系龐雜、數量豐富、種種新現象層出不窮,四方田犬彥卻巧妙地從四個方面入手,通過截取經典電影片段來展示的方法,向讀者展示21世紀以來的日本電影。
▲和四方田犬彥一起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是一臺已經用了很多年的電腦和15盤DVD。
歷史與寓意
21世紀的頭十年,日本社會未能實現經濟復興,奧姆真理教問題的本質未能得到闡明,停滯狀態就這樣持續了下來。日本的左翼運動並未停止。2008年,在日本上映的《聯合赤軍實錄:通向淺間山莊之路》由若松孝二拍攝。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爆發安保運動。關西派創立了激進的赤軍,影片講述了不惜採取暴力手段「幫助同志提高思想和素質」的赤軍領導讓狂熱的青年付出了代價的故事。這一時期的日本劇情片往往採取封存與掩蓋歷史的策略,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作品中流露出將過往的歷史延伸到現實的時間軸上重新結構的頑強意志。
▲現場認真聆聽嘉賓分享的讀者
少數派·弱勢群體
日本電影不再關注「日本人是什麼」這樣的主題,零星的喜劇片使人們完全沉湎於一種犬儒主義氛圍。與此相比,在日的韓國導演卻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風骨。由北野武主演、崔洋一執導的電影《血與骨》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四方田犬彥似乎是受到了影片的感染,說起了他在日本的經歷。因為他曾多次在日本公開講述關於二戰日本的慰安婦問題、南京大屠殺的問題,他甚至收到了寄到他所在的大學的威脅信。「說我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還是中國人,又或者是蘇聯人,我倒是完全無所謂。」他幽默地回應到。
▲雖然活動當天下起了小雨,但絲毫沒有抵擋大家的熱情
女性導演的崛起
在21世紀的開始,日本的女性導演大量湧現。在此之前,「女性導演」似乎總是被刻意貼上「女性」的標籤。然而21世紀以來的女性導演對女性這一性別應有的責任和自尊心幾乎全不介意,也和上一個時代電影青年那種對電影難以自拔的深沉感全不搭界。她們給人的強烈印象是:作為表現自我最合適的手段,正好一個叫作電影的媒體就在手邊,順手提起就是。以蜷川實花2012年拍攝的電影《狼狽》為例:通過整容、手術一次次改變自己容貌從而風頭盡出的年輕模特,終於在自己面容和心理的巨大落差中迷失了自己的身份,最終刺瞎了自己的眼睛。這種將女性的美通過如此殘酷的方式表現的手法,男性導演不可能掌握。
▲現場讀者與作者互動提問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福島核洩漏事故
日本福島發生核洩漏事件後,日本已出現大量關於此題材的電影。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便是於2016年上映的《新·哥斯拉》。第一部《哥斯拉》拍攝於1954年,哥斯拉是因為核試驗而產生的怪物。不難想像,它象徵了二戰時期美軍向長崎、廣島投下的原子彈。2016年的《新·哥斯拉》拍攝於福島核洩漏事件後的五年,新版的哥斯拉則象徵著本次事故。與第一版最大的不同是新版的結尾。哥斯拉並沒有被人類打倒或毀滅,它被凍了起來,卻一直存在於東京城市內。就如同現在的日本已經不可能回到福島核洩漏事件之前,而是要學會與他共處一樣。
▲籤售環節
電影不能只看表象,從中而生的,是當下的、時時刻刻的社會。如果帶著思考的眼神去看每一部電影,或許一個全新的世界會在你面前徐徐打開,那個由電影架構的世界,終會翩翩回到現實,寫下我們每個人的日常。或許,這才是四方田犬彥和《日本電影110年》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嘉賓與讀者大合影
作者丨四方田犬彥
電影研究者、雜文與隨筆作者、詩人。東京大學宗教學專業畢業,後於東大研究生院專攻比較文學。曾任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長期講授電影學課程。目前潛心從事研究與寫作。曾任哥倫比亞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員。研究與批評涉獵領域廣泛,對文學、電影、漫畫、戲劇、美食等文化現象長期關注,筆耕不輟。獲伊藤整文學獎、桑原武夫學藝獎、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等多個獎項,著作140餘部。
譯者丨王眾一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外語系畢業,獲碩士學位。現任日文月刊《人民中國》總編輯。曾以訪問學者身份在東京大學從事表象文化研究。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傳播、大眾文化、翻譯學實踐與理論等方面,特別對電影與傳播的關係、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有較多關注,著有隨筆、評論與人物專訪等。近年嘗試以漢俳形式漢譯日本俳句、川柳,並從事漢俳創作。著有《日本韓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形成》(外文出版社,2007)等,譯著有《日本電影100年》(三聯書店,2006)、《創新激情:一九八〇年以後的日本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