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故鄉雖遠,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0-12-22 李夢說娛樂

「有很多時候,眼淚就要流,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在燈火流離的異鄉漂泊的遊子,有沒有那麼一個時刻,面對萬家燈火,感覺異常孤獨,想要不顧一切回歸家的溫暖懷抱。然而,不能回去,我的夢想只有在此地才有實現的可能,即使思鄉之苦猶如小蟲時時咬噬內心,亦只能默默承受。

電影《布魯克林》就是這樣一個關於異鄉與故鄉的故事。愛爾蘭小鎮姑娘艾麗斯(西爾莎·羅南飾)在家鄉沒有辦法找到正式的工作,只有一份在雜貨店的兼職,老闆娘為人刻薄。遠在美國的同鄉可為艾麗斯提供去美國的機會,艾麗斯深知自己待在家鄉不會有更好的前程,決定抓住機會,動身去美國。

碼頭上人們依依惜別,艾麗斯望著岸上的母親和姐姐,滿眼留戀和不舍。輪船遭遇風浪,顛簸不已,缺乏經驗的艾麗斯進食了晚餐,難受得上吐下瀉,狼狽不堪。一位去過紐約的同鄉幫助了她,為她搭配一身得體的衣服,提醒她在過海關的時候要昂首挺胸,不卑不亢,方向明確,像美國人一樣思考。最後果然順利通過了海關。

過海關前,艾麗斯在船上問美麗的同鄉,從愛爾蘭寄的信要多久能到美國?同鄉的回答意味深長:第一次要花很長時間,之後就很快了。彼時,艾麗斯還是一個土裡土氣的鄉下姑娘,對即將迎來的新生活期待又惶恐。

艾麗斯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一處擁擠的集體公寓裡,共用狹小的衛生間,共同在餐桌上進食。當房東詢問她用什麼牌子的洗面奶時,她窘迫地答道,用肥皂。同住的姑娘們調侃她的土氣,使得她對身邊人都保持戒心,甚少與人交流。每天獨自一人吃飯,面對同事友好的搭訕也不作答。

更重要的是,她未能很好地勝任工作。巴託奇百貨商店當售貨員的她,不善與客人交流,拘謹緊張。經理告訴她,面對客人要落落大方,親切友好,這是這個崗位必須做到的要求。

繁華美妙的都市露出了背面,生活露出了爪牙,小鎮姑娘感受到了生活的艱難,開始思念曾經遙遠而熟悉的家鄉。從愛爾蘭寄來的家書終於到了艾麗斯手中,艾麗斯讀著信,再也忍不住洶湧的眼淚,鄉愁伴同淚水襲來。她的思鄉病癒發嚴重,這封信成了唯一的慰藉,她在哪都帶著這封信,反覆閱讀。這也直接影響了她的工作狀態,緊蹙的眉頭,下垂的嘴角,一副快要哭出來的可憐模樣,把客人都嚇跑了。經理見此狀,請來了資助她來美國的神父。神父為她報了夜校,希望能轉移她的注意力,同時也是為她提供更多機會。

夜校的教學內容不簡單,她只能發奮學習。同時,聖誕節到了,她去教會幫助神父為當地愛爾蘭老人發放免費餐。看到老人們窮困潦倒的現狀,艾麗斯不禁發問:為什麼他們不回家?但其實,已經回不去了。家鄉經濟不景氣,連艾麗斯這樣年輕聰明的姑娘尚要出來尋找工作機會,更何況他們這些徹底喪失年齡紅利的老人?雖然他們曾修橋開渠,鋪路營建,為紐約的建設付出過汗水和青春,卻依然是在繁華大都市裡艱難過活的異鄉人。故鄉回不去,異鄉又無法安居,他們成了徹頭徹尾的浮萍草,漂泊流離。

老人弗蘭基唱了一支故鄉的歌曲,眾人聽了默不作聲,感慨萬千,默默垂淚。這也是全片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在此與大家分享。

公寓來了新的姑娘,艾麗斯帶她參加愛爾蘭人的舞會,在那認識了義大利裔小夥——託尼。他是個水管工,喜歡愛爾蘭姑娘,在送艾麗斯回家的路上,兩人相談甚歡,艾麗斯接受了下次約會的邀請。

約會期間,艾麗斯在餐桌上滔滔不絕地說話,非常快活,她在美國很少有這樣與人交流的機會。一來二去,兩人墜入愛河,開始交往。

同時,艾麗斯的事業亦有起色。她已經能自如地與客人聊天,經理驚喜地感嘆「像變了個人似的」。她還通過了大學的課程,獲得財務簿記證書。就像是一團亂麻解成了光滑的繩索,她欣喜地給姐姐寫信,感覺自己終於在美國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老天就是不會輕易讓你獲得幸福,正當艾麗斯的生活踏上正軌時,羅斯病逝了。得此噩耗,艾麗斯傷心欲絕,相隔千裡,她甚至無法參加姐姐的葬禮。母親自此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艾麗斯不得不回家了。離開前,託尼擔憂她不回來,希望她能與自己秘密登記結婚。艾麗斯雖有動搖,但被他的真情感動,應允了。

殊不知,雖回了家,但她與當地人的氣質已截然不同。都市生活把艾麗斯改造成了一位時髦女郎,走在路人引人注目。羅斯的職業是會計,逝世後工作無人接手,公司老闆聽聞艾麗斯獲得了會計證書,請她暫代此職。艾麗斯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老闆極力挽留。與此同時,她的好閨蜜南希的婚禮在她回紐約的一周後舉行,母親勸說參加完婚禮再離開。各種因素,好像都在有意挽留她。

和南希的約會中,艾麗斯認識了富二代吉姆,吉姆風度翩翩,寬和有禮,並且鍾情於她。大家一起去海灘玩耍,艾麗斯望著純淨的天,軟糯的雲,還有一望無垠的海灘,第一次發現故鄉如此可愛。紐約的海灘總是擠滿了人,不似這般閒適美好。

艾麗斯感慨,如果在她離開前,一切能像這樣就好了。她有正式的工作,有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有看得見希望的美好前程。

回紐約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託尼的信一封又一封地寄來,但艾麗斯沒有勇氣打開,即便欲提筆回信,亦無從下手。這裡沒有任何關於託尼的記憶,布魯克林成了縹緲的遠方。

而吉姆也終於表白,想在佳人離開前俘獲芳心。是留在熟悉而安逸的故鄉,還是去過不定但有更多可能的生活,艾麗斯陷入了選擇。

曾經工作過的雜貨店老闆娘神秘兮兮地找到艾麗斯,陰陽怪氣道,聽聞艾麗斯在紐約登記結婚,說罷不懷好意地看著她。艾麗斯突然醒悟,小鎮令人討厭的另一番模樣。這裡的人以議論他人是非為趣,樂於看別人出醜。他們不覺得這樣有任何不妥,既不想著如何豐富自身的生活,又不見得別人好,在這裡生活,就意味著不斷受人指責和評論。艾麗斯火速訂了回紐約的船票,跟母親和吉姆坦白自己已結婚的真相,決然回到都市。

在船上,艾麗斯遇見了和當年一樣初次離家的女孩,她像曾經的自己,土裡土氣,惶恐又期待。她像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姐姐一樣,幫助那位女孩。命運輪迴往復。

這一次,艾麗斯對於布魯克林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它不是幸福的代名詞,反而可能意味著一種異常艱辛的人生。但只有在此地,自己的夢想才有渺茫的實現的可能。而在家鄉,她連這渺茫的機會都看不到。

其實從她出走的那刻起,故鄉就已經回不去了。大城市的生活改變了她,從此與故鄉格格不入。自此,為夢奔走的她成了一個永遠的異鄉人。她的精神不再屬於故鄉,異鄉卻還未完全接納她。

不知你是否也和艾麗斯一樣,為了夢想奔走他鄉,面對生活的毒打時如鯁在喉,無語凝噎。就像《異鄉人》的歌詞,「有很多時候,眼淚就要流,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對每個人來說,那扇窗都不一樣,可能是愛情,可能是夢想,也可能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但是,我希望你,始終有家可以回。我們是渴望自由和遠方的風箏,家是牽住風箏的那根線。家是羈絆,亦是牽掛。一個人可以開心地走那麼遠,是因為ta知道,自己始終有個地方可以回去啊~

相關焦點

  • 就地過年,讓我讀懂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就地過年,也是在「家」過年其實早在蘇軾和白居易兩位大詩人身上,我們就感受過「此心安處是吾鄉」那種隨緣而適的生活態度。公元1083年,王定國從被貶地嶺南歸來,蘇軾問同行侍女在被貶之地的生活境況時,侍女溫柔堅定地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被侍女樂觀的態度深深打動,提筆作詩一首。從此,「此心安處是吾鄉」流傳近千年,這句古詩慰藉著無數異鄉人的心靈,也傳遞了「直把他鄉當故鄉」的厚重情感。
  • 致敬經典 簡弘亦攜全新單曲《此心安處是吾鄉》震撼歸來
    環球動音企鵝號分享繼《小說》之後,華語金牌製作人簡弘亦又帶來了個人最新單曲《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歌是專輯《詩詞歌賦》的第三首單曲,由簡弘亦作曲,搭配蘇軾為古詞譜曲 簡弘亦致敬經典這首《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部分歌詞來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此心安處是吾鄉 | 吉星本事詩七首
    倏忽十年,他鄉已成故鄉。有時候雖然還是會想念西南的一角,但也已經開始習慣並喜愛北方。即使這不是最初理想的家園,但因為所愛的人都在身邊,我們也一起共同建造了一個「故鄉」。而這片雪,大概就見證了我們最初的模樣。最近幾天,孩子爸每天都在朋友圈發一首「本事詩」。有一天我問他,啥叫本事詩啊?他信口胡來:「就是有本事的人寫的詩啊。」
  • 蘇軾和柔奴的精神共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詩詞背後的故事當時京城中有一個歌女叫宇文柔奴,生得漂亮又富有才藝 。她愛上了當時的大才子王鞏,並甘願到他家去當一名歌女小妾。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大為感動,寫下了這首詞。這首詞先是讚美了柔奴與好友王鞏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對他們表示祝福,又讚美了柔奴的樂觀精神。
  • 化用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被贊高明
    一:化用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喜歡蘇軾的朋友,應該對這句詞並不陌生,它出自蘇軾的經典之作《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詞寫於1084年,是蘇軾送給好友王鞏的愛人寓娘的詞作。最後一句是寓娘答蘇軾問,蘇軾問她在嶺南苦不苦,寓娘表示: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 此心安處是吾鄉——密州為官,蘇軾依舊「詩酒趁年華」
    這位素日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兒,本來頂多算個從犯,可受到的處罰比主犯還要嚴重——被貶至潮溼瘴癘的嶺南賓州,是此案受累者貶謫最遠、處罰最重的人。王鞏有個侍妾(歌伎)名宇文柔奴(寓娘),是個重情重義的美貌女子,面對落難的王鞏,她毅然隨王同行,不離不棄。五年後南歸,酒席之上,蘇軾見柔奴面色嬌嫩,毫無滄桑之痕,大為驚訝。問其何故,柔奴淺聲作答:「此心安處,便是我鄉。」
  • 蘇東坡的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感動世人近千年,原創卻不是他
    柔奴笑著回應:「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沒想到,一個柔弱女子,面對逆境竟如此豁達。蘇軾如遇知音、很受感動,寫下一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此心安處是吾鄉(美文)
    宋代大詞人蘇軾寫到: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出門看風景的時候,看的地方多了,出門的時間長了,就特別想家,內心總是煩躁不安。當你火急火燎趕回家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老樣子,日子很閒,啥事都沒有。你想家了,其實是想一份「心安」。外面的日子再好,賺的錢再多,心神不寧,也是煩惱。心安之處,才是歸處。
  • 【來賓金秀作家朱澤瑞新作】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我與金秀的情緣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朱澤瑞我常想,或許我與金秀邂逅是前世種下的情緣,今生的造化,雖歷經波折但終有幸一睹她的芳華!比如世界瑤都、中國天然氧吧、中國長壽之鄉、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而這種追溯本源的了解恰如茫茫人海中的知己從相遇、相識、相知的過程。想必這就是緣分,是我與金秀前世種下的情緣,今生的造化,雖歷經波折但終有幸一睹她的芳華!
  • 萬丈紅塵美如畫——寒霜滿天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重讀蘇軾的這首詞才發現以前的理解太淺,沒有經過身體和生活經歷的體會,完全不可能真正的去懂蘇軾,也不可能真正懂得他詞中寫得點酥娘。他哪裡寫的是苦啊,分明是人生美如畫。不過,美如畫的人生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創造的。
  • 【社評】最是「好心」滋養人,此心安處是故鄉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故鄉,但不少人的故鄉已經回不去了;人們的肉身都在為擁有一處舒適的居處而奔忙著,一些人的靈魂卻難以安放。一千年前的蘇東坡曾說及嶺南:「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顛沛流離的詩人無奈的表達。茂名要打造「容得下肉身、放得下靈魂」的城市,追求的則是讓肉身舒適和心靈安逸的城市。我們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文化底蘊。
  • 電影《布魯克林》 | 心安之處是故鄉
    當她躲在寄宿家庭的一角百無聊賴之際,聽見人喊有來信就立即甩下手中的湯匙,起身取信的動作;在那個只有靠書信聯繫親人的年代,一遍一遍捧讀家書,吧嗒吧嗒落下眼淚的細節;還有在紐約愛爾蘭人的聖誕聚會上,聽到熟悉的故鄉歌謠時的欣喜、淚奔,思鄉和淡淡的哀愁,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切盡在不言之中。雖然一抹鄉愁一直貫穿電影始終,但在我看來,《布魯克林》展現得更多的,是艾莉絲的融入和成長。
  • 此心安處是吾鄉——《誰想打工離開家》歌詞賞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了金錢做堅強的後盾,生活就像沒有航標的河流,也沒有了詩和遠方,即使到了遠方,在遠方也是天空的一片白雲,一隻風箏,找不到留居之所,聞不到故鄉的味道。「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貨離鄉貴,人離鄉賤」,每一個在外追夢的打工者都不容易,誰想打工四處跑,誰想打工離開家,有誰打工不想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誰想打工離開家》歌詞賞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了金錢做堅強的後盾,生活就像沒有航標的河流,也沒有了詩和遠方,即使到了遠方,在遠方也是天空的一片白雲,一隻風箏,找不到留居之所,聞不到故鄉的味道。「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貨離鄉貴,人離鄉賤」,每一個在外追夢的打工者都不容易,誰想打工四處跑,誰想打工離開家,有誰打工不想家。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有人喜歡唐詩,認為無出其右,然而也有人更中意宋詩,認為無論在題材、思想各方面都遠超唐詩。而大詩人蘇軾,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尤其對詞的貢獻極大。
  • 此心安處是吾鄉!千年前一名歌姬,為無處安放的靈魂指明了方向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詞的上闕開頭就通過羨慕王定國的口吻稱讚了寓娘,接著通過歌聲的描繪,勾勒出了一個清理脫俗的女子形象。重點在下闕,看著寓娘從萬裡之外荒僻之地回來,不僅沒有憔悴,反而愈發年輕了,而且還增添了如梅花般美好的韻味,著實讓人驚訝和好奇。忍不住問道:嶺南的環境應該不是很好吧,弦外之音是,你怎麼反而更加迷人了呢?
  • 露從今夜白,月非只故鄉明——此心安處是吾鄉
    露從今夜白,月並非只故鄉明。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這份心安大抵自今年四月時更加踏實。 從王老師變成劉太太,有點奇怪又有點奇妙,我還是喜歡自己是王老師,就像我會喜歡劉先生,勝過老公這個稱謂。也許潛意識裡,仍然覺得各自是獨立的個體。
  • 此心安處是吾鄉——恩菲人春節期間駐守尚比亞謙比希銅礦項目現場...
    「在海外過年,『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落寞,真的很想念萬裡之外的故鄉和家人。」這是所有堅守崗位的恩菲人的心聲,但看著手中的設計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項目如期推進,「此心安處是吾鄉」。
  •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難道喜歡一座城市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留下的理由,每個城市也都有它們的獨特之處吸引著你——留戀一個地方,不一定要有多麼驚天動地的原因,可是只是因為這裡的菜好吃、這裡的人溫暖。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電影留聲|《布魯克林》
    起初被電影布魯克林吸引,是因為賞心悅目的風景和衣服,帶著可輕易複製借鑑的復古與鮮豔。但是隨著故事展開,卻被電影冷靜克制的敘事打動。沒有過多煽情,沒有過多渲染;畫面精美,節奏舒緩,卻把大時代背景下,平凡人的成長刻畫的細膩深刻。      《布魯克林》這部電影,由約翰·克勞利導演,改編自愛爾蘭著名小說家科爾姆·託賓的同名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