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時候,眼淚就要流,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在燈火流離的異鄉漂泊的遊子,有沒有那麼一個時刻,面對萬家燈火,感覺異常孤獨,想要不顧一切回歸家的溫暖懷抱。然而,不能回去,我的夢想只有在此地才有實現的可能,即使思鄉之苦猶如小蟲時時咬噬內心,亦只能默默承受。
電影《布魯克林》就是這樣一個關於異鄉與故鄉的故事。愛爾蘭小鎮姑娘艾麗斯(西爾莎·羅南飾)在家鄉沒有辦法找到正式的工作,只有一份在雜貨店的兼職,老闆娘為人刻薄。遠在美國的同鄉可為艾麗斯提供去美國的機會,艾麗斯深知自己待在家鄉不會有更好的前程,決定抓住機會,動身去美國。
碼頭上人們依依惜別,艾麗斯望著岸上的母親和姐姐,滿眼留戀和不舍。輪船遭遇風浪,顛簸不已,缺乏經驗的艾麗斯進食了晚餐,難受得上吐下瀉,狼狽不堪。一位去過紐約的同鄉幫助了她,為她搭配一身得體的衣服,提醒她在過海關的時候要昂首挺胸,不卑不亢,方向明確,像美國人一樣思考。最後果然順利通過了海關。
過海關前,艾麗斯在船上問美麗的同鄉,從愛爾蘭寄的信要多久能到美國?同鄉的回答意味深長:第一次要花很長時間,之後就很快了。彼時,艾麗斯還是一個土裡土氣的鄉下姑娘,對即將迎來的新生活期待又惶恐。
艾麗斯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一處擁擠的集體公寓裡,共用狹小的衛生間,共同在餐桌上進食。當房東詢問她用什麼牌子的洗面奶時,她窘迫地答道,用肥皂。同住的姑娘們調侃她的土氣,使得她對身邊人都保持戒心,甚少與人交流。每天獨自一人吃飯,面對同事友好的搭訕也不作答。
更重要的是,她未能很好地勝任工作。巴託奇百貨商店當售貨員的她,不善與客人交流,拘謹緊張。經理告訴她,面對客人要落落大方,親切友好,這是這個崗位必須做到的要求。
繁華美妙的都市露出了背面,生活露出了爪牙,小鎮姑娘感受到了生活的艱難,開始思念曾經遙遠而熟悉的家鄉。從愛爾蘭寄來的家書終於到了艾麗斯手中,艾麗斯讀著信,再也忍不住洶湧的眼淚,鄉愁伴同淚水襲來。她的思鄉病癒發嚴重,這封信成了唯一的慰藉,她在哪都帶著這封信,反覆閱讀。這也直接影響了她的工作狀態,緊蹙的眉頭,下垂的嘴角,一副快要哭出來的可憐模樣,把客人都嚇跑了。經理見此狀,請來了資助她來美國的神父。神父為她報了夜校,希望能轉移她的注意力,同時也是為她提供更多機會。
夜校的教學內容不簡單,她只能發奮學習。同時,聖誕節到了,她去教會幫助神父為當地愛爾蘭老人發放免費餐。看到老人們窮困潦倒的現狀,艾麗斯不禁發問:為什麼他們不回家?但其實,已經回不去了。家鄉經濟不景氣,連艾麗斯這樣年輕聰明的姑娘尚要出來尋找工作機會,更何況他們這些徹底喪失年齡紅利的老人?雖然他們曾修橋開渠,鋪路營建,為紐約的建設付出過汗水和青春,卻依然是在繁華大都市裡艱難過活的異鄉人。故鄉回不去,異鄉又無法安居,他們成了徹頭徹尾的浮萍草,漂泊流離。
老人弗蘭基唱了一支故鄉的歌曲,眾人聽了默不作聲,感慨萬千,默默垂淚。這也是全片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在此與大家分享。
公寓來了新的姑娘,艾麗斯帶她參加愛爾蘭人的舞會,在那認識了義大利裔小夥——託尼。他是個水管工,喜歡愛爾蘭姑娘,在送艾麗斯回家的路上,兩人相談甚歡,艾麗斯接受了下次約會的邀請。
約會期間,艾麗斯在餐桌上滔滔不絕地說話,非常快活,她在美國很少有這樣與人交流的機會。一來二去,兩人墜入愛河,開始交往。
同時,艾麗斯的事業亦有起色。她已經能自如地與客人聊天,經理驚喜地感嘆「像變了個人似的」。她還通過了大學的課程,獲得財務簿記證書。就像是一團亂麻解成了光滑的繩索,她欣喜地給姐姐寫信,感覺自己終於在美國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老天就是不會輕易讓你獲得幸福,正當艾麗斯的生活踏上正軌時,羅斯病逝了。得此噩耗,艾麗斯傷心欲絕,相隔千裡,她甚至無法參加姐姐的葬禮。母親自此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艾麗斯不得不回家了。離開前,託尼擔憂她不回來,希望她能與自己秘密登記結婚。艾麗斯雖有動搖,但被他的真情感動,應允了。
殊不知,雖回了家,但她與當地人的氣質已截然不同。都市生活把艾麗斯改造成了一位時髦女郎,走在路人引人注目。羅斯的職業是會計,逝世後工作無人接手,公司老闆聽聞艾麗斯獲得了會計證書,請她暫代此職。艾麗斯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老闆極力挽留。與此同時,她的好閨蜜南希的婚禮在她回紐約的一周後舉行,母親勸說參加完婚禮再離開。各種因素,好像都在有意挽留她。
和南希的約會中,艾麗斯認識了富二代吉姆,吉姆風度翩翩,寬和有禮,並且鍾情於她。大家一起去海灘玩耍,艾麗斯望著純淨的天,軟糯的雲,還有一望無垠的海灘,第一次發現故鄉如此可愛。紐約的海灘總是擠滿了人,不似這般閒適美好。
艾麗斯感慨,如果在她離開前,一切能像這樣就好了。她有正式的工作,有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有看得見希望的美好前程。
回紐約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託尼的信一封又一封地寄來,但艾麗斯沒有勇氣打開,即便欲提筆回信,亦無從下手。這裡沒有任何關於託尼的記憶,布魯克林成了縹緲的遠方。
而吉姆也終於表白,想在佳人離開前俘獲芳心。是留在熟悉而安逸的故鄉,還是去過不定但有更多可能的生活,艾麗斯陷入了選擇。
曾經工作過的雜貨店老闆娘神秘兮兮地找到艾麗斯,陰陽怪氣道,聽聞艾麗斯在紐約登記結婚,說罷不懷好意地看著她。艾麗斯突然醒悟,小鎮令人討厭的另一番模樣。這裡的人以議論他人是非為趣,樂於看別人出醜。他們不覺得這樣有任何不妥,既不想著如何豐富自身的生活,又不見得別人好,在這裡生活,就意味著不斷受人指責和評論。艾麗斯火速訂了回紐約的船票,跟母親和吉姆坦白自己已結婚的真相,決然回到都市。
在船上,艾麗斯遇見了和當年一樣初次離家的女孩,她像曾經的自己,土裡土氣,惶恐又期待。她像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姐姐一樣,幫助那位女孩。命運輪迴往復。
這一次,艾麗斯對於布魯克林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它不是幸福的代名詞,反而可能意味著一種異常艱辛的人生。但只有在此地,自己的夢想才有渺茫的實現的可能。而在家鄉,她連這渺茫的機會都看不到。
其實從她出走的那刻起,故鄉就已經回不去了。大城市的生活改變了她,從此與故鄉格格不入。自此,為夢奔走的她成了一個永遠的異鄉人。她的精神不再屬於故鄉,異鄉卻還未完全接納她。
不知你是否也和艾麗斯一樣,為了夢想奔走他鄉,面對生活的毒打時如鯁在喉,無語凝噎。就像《異鄉人》的歌詞,「有很多時候,眼淚就要流,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對每個人來說,那扇窗都不一樣,可能是愛情,可能是夢想,也可能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但是,我希望你,始終有家可以回。我們是渴望自由和遠方的風箏,家是牽住風箏的那根線。家是羈絆,亦是牽掛。一個人可以開心地走那麼遠,是因為ta知道,自己始終有個地方可以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