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門那一天/孩子在後面哭著喊/為了生活更好一點/妻兒老小拋在家裡邊/打工一年又一年/什麼時候才是終點/在家沒有經濟來源/在外哪有家裡溫暖/誰想打工離開家/想起爹媽淚如雨下/孩兒再大也想爹媽/在爹媽面前也是娃娃/誰想打工離開家/想家只能打打電話/經濟生活壓力太大/不出門打工有啥辦法?
打工一年又一年/什麼時候才是終點/在家沒有經濟來源/在外哪有家裡溫暖/誰想打工離開家/想起爹媽淚如雨下/孩兒再大也想爹媽/在爹媽面前也是娃娃/誰想打工離開家/想家只能打打電話/經濟生活壓力太大/不出門打工有啥辦法/誰想打工離開家/想家只能打打電話/經濟生活壓力太大/不出門打工有啥辦法/有啥辦法?
《誰想打工離開家》這首歌作詞作曲都是葉宗發。葉宗發,大陸男歌手,河南省固始縣人,代表作品有:《有誰打工不想家》、《誰想打工四處跑》、《不是打工不想家》等。這些作品感情真摯,多取材於現實生活,樸實的歌詞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讓我們聽到了生活中的平凡與真實。歌詞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生活在城市邊緣遠離家園的打工者身上,在社會一部分人群中引起了廣泛地關注和強烈的反應。
冬至過後,落木蕭蕭,早晨起來,翻開朋友圈,看到了王老師寫的《大道自然大味淡》一文,感慨良久,回味之餘,就想寫點讀了文章之後的一點點感受。
歌曲的名字《誰想打工離開家》,告訴人們誰都不想打工都不想離開家。以反問句的形式,加強了陳述的語氣,感情更加強烈,引起了人們的深思與反思。在增強歌詞的氣勢和陳述語氣的同時,又為歌曲奠定了一種傷感的感情基調。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人在家的時候,有家人的照顧,家是人的避風港,是幸福的所在地,離開了家就會有很多的事情要自己考慮,自己解決。
歌曲《誰想打工離開家》唱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打工者的無奈與辛酸,道出了弱勢群體的心聲,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2019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836萬人,到2019年年底農民工的總量還在繼續增加。這些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生活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是一隻浩蕩的力量,推動著城市化的進程和社會的發展與變化。
「在家沒有經濟來源/在外哪有家裡溫暖/誰想打工離開家」、「經濟生活壓力太大/不出門打工有啥辦法/有啥辦法?」這是一個打工者面對現實在生活的重擔之下無奈的哀吟和發自肺腑的心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了金錢做堅強的後盾,生活就像沒有航標的河流,也沒有了詩和遠方,即使到了遠方,在遠方也是天空的一片白雲,一隻風箏,找不到留居之所,聞不到故鄉的味道。
「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貨離鄉貴,人離鄉賤」,每一個在外追夢的打工者都不容易,誰想打工四處跑,誰想打工離開家,有誰打工不想家。上周末,我和一位在鹹陽打工的老家的鄰居一起吃飯,他說的兩句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晚上住在廁所裡」、「晚上,風一直在床上打旋旋」。住在廁所裡,可以想像居住的地方有多麼逼仄、條件有多麼惡劣、氣味有多的渾濁。風在床上打旋兒,很難想像人的身體是怎樣的一種狀態,而內心又是何等的孤單寂寞,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冬至的夜晚與獵獵的寒風為伴,刺骨的冷風席捲了溫存,那種悽楚與辛酸,住在溫室裡的城裡人又如何能夠體會得到?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唯飲劣性酒,愁坐夜待晨。在這樣的大寒天自己卻是深掩房門,有吃有穿,既無挨餓受凍之苦,又無下田勞動之勤,和他們相比我深深地感到不安和愧疚。
歌曲《誰想打工離開家》寫出了對妻子兒女的深深思念、對父母的無限牽掛。這也是這一類歌曲慣有的詞曲內容和特有的藝術風格。「想起爹媽淚如雨下/孩兒再大也想爹媽/在爹媽面前也是娃娃/誰想打工離開家/想家只能打打電話」,燕燕於飛,上下其音。瞻望弗及,實勞我心。姊妹孩子,一直是所有打工者努力追夢不斷前行的源源不斷的不竭動力,哀哀父母,生我夠老。父母,更是他們擔心憂慮負重前行的無限牽掛。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想家的時候,只能打打電話,打電話的時候,還要長話短說,節約話費。
站在深冬的路口,依偎著冬的懷抱,歌詞裡有講不完的故事。
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在漂泊的過程中,我們反而會在心裡把故鄉擁抱得更緊,會發現故鄉的山更綠,水更清、人更美。因為故鄉是人的靈魂生長的地方,對親人的思念、故鄉的懷戀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歌曲《誰想打工離開家》語言質樸、詞曲簡單、感情真摯。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意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了網紅歌手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