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一本《追憶似水年華》,
有人說,這是一部民國版的《紅樓夢》,
有人說,這是一篇非常時期的《桃花源記》,
……
歷史也罷,小說也罷,童話也罷。
唯有「那像詩篇又像論文似的日子」,永遠刻在了心間。
第一次聽到黃舒俊民謠風格的歌曲《未央歌》的時候,歌詞所給予我的困惑直到10年之後,翻到小說《未央歌》的最後一頁,才如同層層卷疊的淺白色花朵,剎那間開了,露出來的那一丁點花心,叫做青春,叫做歲月,叫做惆悵和恍然。藺燕梅、吳寶笙、童孝賢、餘孟勤,這些名字,曾經在歌中被反覆吟唱,並且,我們被告知道,每一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個叫做藺燕梅和童孝賢的秘密,如今,這些秘密,終於又在小說中變得鮮活了。
這是一本近700頁的「磚頭」,而且文字全部是繁體(正體)。由於作者鹿橋先生拒絕接受簡化字,導致這本書遲遲不能在大陸出版。直到去年,黃山書社以出版「古籍」的名義打了一個擦邊球,才讓它在幾十年後終於與大陸的讀者見面。而那時,鹿橋先生已經去世六年了。
如果說世事未有前定還真叫人不信,要是以當年的眼光與見識去讀這本書,未免會覺得寡淡而綿長些了。年輕的時候,總喜歡濃烈點的感情,卻不知道,真正需要珍惜的東西,正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漸漸流逝,等到發覺時,再回頭去找,又豈止是無奈了得。好在,有鹿橋的那一支筆在,為我們記錄下了那些需要被銘記的,故事雖然並不相同,但瀰漫在其中的情緒和充盈的感情,卻能叫我們熟悉到熱淚不自覺地浮上眼眶。這感動,並不是因為書中的情節,也不是同情主角們的命運,在眼眶中打轉的每一滴眼淚,都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一段在生命當中,最美好的,卻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時光。這種感情,小孩子是不懂的,所以也就別忙著去看這本書好了,省得糟蹋了,真要看,也等到10年之後吧。
隨著鹿橋先生逝去的還有書中描繪的那個年代。這是一本描繪大學生活的小說,但今天的大學生翻開這本書時,也許感受到的不是親切,而是陌生。是啊,西南聯大的歲月已經離我們太遠了。那時的昆明,雖然空襲不斷,但卻影響不了學生們樂觀向上、充滿愛心與幻想的「少年情懷」(陳平原先生語)。鹿橋筆下的西南聯大校園氛圍之純粹,學術風氣之自由,生活情懷之詩意,同學友情之深厚,愛情之矜持,師生關係之親近,都遠非今日浮躁喧囂的大學所能比擬。
關於《未央歌》,一直流傳著一個「神話」——它是臺灣大學生的必讀書。當時這本書風靡臺灣、洛陽紙貴的現狀從鹿橋本人的這段敘述中可見一斑:「多少年來,臺灣的同學愛用書中的人名給同學起外號。女生被推為伍寶笙的認為是無上光榮,並要從此更加努力,以副眾望。男生被稱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學愛護,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說他不洗臉,穿破鞋,經常不穿襪子,種種無傷大雅的事。」
不過別忘了,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我讀完《未央歌》後恰好有機會去了臺灣,當我再跟幾位臺灣同學提起這本小說時,他們雖然表示自己「有聽過」,但臉上浮現出的卻是茫然的表情。他們告訴我說,如今臺灣校園裡流行的是網絡小說,讀《未央歌》大概是他們父輩的事情了吧。
在這一點上,兩岸何其相似。對於大陸的大學生而言,在如今的這個年代,有幾個人還有耐心去讀一本繁體字的、帶著文藝腔的磚頭?豆瓣上《未央歌》頁面的論壇裡,有人發帖抱怨說「時間不對,理解不了」,還有人乾脆說這是一本「讓中年男性落淚的書」。
是的,如今這本書也只能讓中年人落淚了。黃舒駿在《未央歌》裡唱:「我的弟弟我的妹妹/你們又再度流下同樣的眼淚」,可我知道,你們再也不會流下同樣的眼淚,因為「現在同樣的詩篇/已無法觸動你的心弦」。
閱讀改變人生,習慣影響未來!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即可下載此書
提取密碼: cctc
===============================
添加關注後 回復「ML」有驚喜)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