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父母都希望跟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樣溝通,可是越是期待可以好好說話,卻老是被孩子拒之門外。
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於自己的隱私保護得很細膩,對於溝通更是抗拒得無法形容,房子經常上鎖讓家長吃「閉門羹」,這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即便是家長的善意關心,他們也絕不領情,反而越關心越反感,越反感行為越反叛。
其實孩子達到青春期,他們會希望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他們會更加喜歡跟自己相處,思想也漸漸變得成熟和獨立起來.
有時候或者並非是不想溝通,而是他們覺得沒有溝通的必要。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有了自己同頻的小夥伴,如果是說心裡話,其實跟同齡人說會更多共同的話題,而且對於事情的發展可能會更加有幫助。
孩子抗拒和父母交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孩子覺得與父母有代溝
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孩子會漸漸地覺得跟自己父母產生代溝.
他們會認為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的世界,覺得溝通對於他們來說沒什麼意義,如果強行跟孩子溝通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加上有些話題其實孩子更喜歡跟好朋友說,因為這樣會更有共鳴而且可以儘快把問題解決。
2、孩子對父母不信任
信任度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溝通的基礎,如果孩子對父母不信任,他們是不願意跟孩子溝通的。
比如有些家長在孩子說出心裡話的時候,可能會隨意地跟孩子開玩笑,殊不知這種玩笑孩子如果孩子當真了,這會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導致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從而對他們關上自己的心扉,拒絕一切溝通。
3、孩子想要自己獨處
每個人都想要屬於自己的空間,孩子也不例外。
特別是在青年時期的小孩,他們會想方設法地保護自己的內心,待在自己的安全小天地,喜歡獨處和自己思考,不希望父母去打擾他們,或者強行地想要知道他們的事。
特別是有些家長打著關心的旗號,去窺探孩子的日記幹涉他們的隱私,這種方式是絕對不可以做的,讓孩子反感之餘還可能對父母產生憎恨的心理。
吃「閉門羹」的父母,如何打開孩子的心門?首先要做到這4點
1、學會做用心的聆聽者
家長學會聆聽,是跟孩子友好溝通的第一步。
跟孩子談心的時候,如果孩子正在生氣,就先讓他們把情緒釋放出來,再慢慢跟他們去溝通,溝通的時候讓孩子一次過說完,中途不要打斷他們的話。
家長千萬不能一邊工作一邊跟孩子溝通,這樣會導致孩子覺得對他們不尊重,影響溝通的進程和效果。
2、善於在聆聽時做反應
孩子有時候是非常敏感的,特別對於家長來說,他們的語氣和語調都隱藏著愛的程度。
如果語氣不好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的態度不好,甚至對家長的愛產生質疑,所以需要注意一下語調。
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家長不僅需要做好聆聽者這個角色,還要時不時地做一下反應,而且需要帶著真誠的態度。
3、選擇適當的談心時間
跟孩子交流的時間,在選擇方面其實也是有要求的,千萬不要選擇孩子上學前或者放學後。
上學前孩子正在急於準備上課的資料,心情都是比較煩躁的,這個時候的溝通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還讓孩子更加抗拒。
放學後這個時間點也不合適,因為經過一天的學習,孩子的身心都比較疲憊,即便他們願意溝通,可是注意力也因為疲勞而難以集中,甚至還可能因為身體不適產生情緒。
比較合適的溝通時間建議在晚飯後,這個時候因為身體也慢慢恢復能量,心情也隨溫飽而放鬆。
可以跟孩子在親子互動中,先去營造一種有助於溝通的氛圍,從玩樂中慢慢切入要談的事情。
4、樂於幫助和引導孩子
即便是內心再堅強再獨立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想要得到父母的幫忙。
有些家長可、能會採取放任式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即使他們完全可以自己一個人處理,他們也是希望父母可以參與其中。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需要去好好地引導孩子,並在問題發生時候一起跟孩子探討,這樣會讓困難的解決方向更明確,從而使問題會更容易地解決。
育兒問題萱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萱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