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講述的是芭蕾舞演員妮娜,為母親艾麗卡沒完成的芭蕾舞夢而奮鬥的故事。
妮娜的奮鬥極其痛苦,痛苦來源表面上來自對手,其實是來自母親艾麗卡過分控制造成的精神問題。妮娜比任何人都努力,卻演繹不出黑天鵝的靈氣。她性格敏感,眼中只有輸贏,最終患上被迫害妄想症。
電影劇本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論創作角色,由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演繹黑天鵝妮娜,實力派演員芭芭拉·赫希演繹控制狂母親,揭示缺乏邊界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我以《黑天鵝》為素材,分析一下缺乏邊界感的艾麗卡如何與女兒妮娜相處,以及對妮娜造成哪些心理影響,談談影片對於寶爸寶媽們有什麼現實意義,以及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如何引導孩子共同成長。
電影《黑天鵝》
妮娜獲得演繹黑天鵝的資格,興高採烈地回家與母親艾麗卡分享。艾麗卡捧出草莓蛋糕為女兒慶祝。艾麗卡切蛋糕時女兒請求不要切太大片,因為自己的胃不舒服。
艾麗卡頓時變臉,喜氣的笑臉僵化成冷峻的黑臉,捧起蛋糕走向房門,表示要扔掉蛋糕。妮娜連忙道歉,表示服從母親的意願,艾麗卡才展現出燦爛的笑容。
艾麗卡並不在乎女兒的真實意願與健康問題,只在乎自己的意志是否得到實現。表面上是艾麗卡出於好意為女兒慶祝,但只要女兒不迎合她的「好意」,艾麗卡就利用情緒控制女兒,這是她入侵女兒心理邊界的一種方式。
這種養育方式下,妮娜面對權威時不懂如何維護自己的邊界。在舞蹈室被導演強吻、撫摸都不敢反抗,只會逆來順受。
妮娜的母親艾麗卡
參加完晚會,妮娜在鏡子面前卸首飾,母親艾麗卡走過來「幫忙」,她熟練地擺弄女兒的身體檢查,再拿下女兒的耳環、脫她的衣服,艾麗卡發現女兒背上有抓痕,神經便緊張起來,女兒說這只是疹子。艾麗卡粗魯地脫掉女兒的長裙,把女兒拖進廁所,強行給女兒剪指甲。
艾麗卡完全不顧女兒說什麼,按照自己認為的原因來替女兒做決定,肆意操控女兒的身體。作為觀眾,這一段我看得特別難受。
常年被母親忽略感受的妮娜是全舞團最努力的舞者,但她演繹黑天鵝時只有技術,缺乏靈氣和感染力。這正是母親給她的「枷鎖」。
《為何家會傷人》書中認為:
孩子的感覺被權威養育者包容,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自己,孩子的生命力就像一股水流暢順流動。相反,如果權威養育者對孩子過於苛刻,在孩子心理就會滋生一個內在批評者。孩子做什麼都縮手縮腳,缺乏創造力和感染力。
哭泣的妮娜
艾麗卡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入侵女兒妮娜的邊界,還入侵妮娜的社交圈。
妮娜同事莉莉的登門拜訪,這樣正常的人際交往,都被母親拒之門外,加以幹涉。雖然妮娜強行出門以示對母親的反抗。但艾麗卡對妮娜思想的長期控制,已經給妮娜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妮娜因此常常陷入幻想而不自知,差點毀掉她的舞蹈生涯。
在正式演出的當天,莉莉要搶走自己的角色,妮娜跟莉莉在化妝間撕打起來,妮娜用玻璃鏡片將莉莉捅死。然而,在現實中並沒有真實發生,這一切都是妮娜自己的幻想。妮娜陷入幻想時真正捅的人是自己。最後,妮娜帶傷上臺,表演完後倒下了舞臺,生死未卜。
影片裡之所以沒有交代生死結局,正是隱喻著:一個生命一旦受困於過度控制,會有很多糟糕的可能性,而且是無法預料的糟糕程度。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艾麗卡並沒有給予妮娜任何母愛,給的只是以愛之名的控制。這樣的原生家庭環境,是導致妮娜精神錯亂,甚至頻繁出現幻覺,最終在幻覺中用刀捅向自己的重要原因。
在《微人格心理學:發現身體裡的微人格,看透人性裡的另一面》這本書中,作者陳瑋認為:被迫害妄想的人常常表現為敏感、多疑、自尊心強、容易陷入幻想。被迫害妄想源自於童年受刺激,缺乏母愛,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
小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甚大。 父母入侵孩子的邊界越嚴重,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艾麗卡強行把妮娜的裙子脫下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起跑線並不是什麼名校、名師,而是養育他們的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取決於父母是否有正確的邊界意識。那父母和孩子該如何認識邊界,建立邊界感呢?
1.認知:樹立邊界意識,認識到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邊界
父母要教育孩子樹立邊界意識,自己必須先認識到邊界感的重要性,並且自己先學會建立邊界。
邊界的細分:
在武志紅《自我的誕生》中,邊界能細分為「地理邊界」、「身體邊界」、「心理邊界」。
地理邊界:家庭屬於父母主導創建的空間,父母首先要守護自己的地理空間。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地理空間。
保護孩子的地理邊界,就要承認孩子地盤的所有權。例如,每次進孩子的房間都要敲門,讓孩子進入父母的房間時也要敲門;給孩子買一把鎖,用於孩子自己的抽屜,不能私自打開孩子的抽屜,也不能讓孩子隨便打開父母的抽屜。
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地理空間不得隨便入侵,自己的地理空間也不能隨便讓他人逾越。
身體邊界:讓孩子做自己身體的主人,就要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你可以對父母說「不」。首先是「打孩子」,這是最嚴重的侵犯身體邊界,這就是對孩子說,我們可以侵犯你的身體。無論出發點多么正確,都不能稱得上是「教育」。
不侵犯孩子的身體,還要給孩子傳達:你的身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當別人想侵犯你的身體時,你可以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有必要時可以使用暴力與法律。
心理邊界:最簡單的缺乏心理邊界就是「窺探隱私」,例如打探他人的戀愛狀態、收入狀況等;對於孩子,就表現為過度「關心」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說出來後強行糾正孩子應該這樣想,不應該那樣想。
沒有秘密,孩子就不會長大。——曾奇峰
缺乏心理邊界的另一個表現是「自己的感受讓別人負責」。一些父母喜歡說「都是你惹我生氣」,「要不是你不聽話,我會憤怒嗎?」這樣的父母認為,自己的痛苦感受,都是來自外界的壞人導致的,要讓對方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不強行「心理糾偏」,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小秘密,教育孩子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是家長培養孩子邊界意識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除了《自我的誕生》裡面說到的地理邊界、身體邊界、心理邊界,我還想補充一個責任邊界,它出自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著作的《被討厭的勇氣》。責任邊界分得清,才能消除關係中的控制。
岸見一郎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區分課題的責任人屬於自己還是他人,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替他人做選擇或承擔選擇的後果。
例如,孩子學不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強行讓孩子學習就是幹涉了孩子的課題,也就是入侵了孩子的責任邊界。
所謂的「為孩子著想」只是滿足父母自己的目的——面子、虛榮或者支配慾。
幫助孩子理解不學習帶來的後果,理解責任要自己承擔;告訴孩子困惑時,可以隨時找自己幫忙,這些才是父母的課題。用書中的話說就是: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馬喝水。
艾麗卡把自己的芭蕾舞夢強加到妮娜身上,還入侵妮娜的地理邊界、身體邊界、心理邊界和責任邊界,使得妮娜從小就在壓抑下長大,最終精神失常。家長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需要了解這些邊界的作用與保護方法。越是親密的家人,越要有意識地去做分離課題。
2.實踐:主動建立邊界,用實際行動引導孩子
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在《曾奇峰精神分析50講》裡說:
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完全按照育兒書裡的方法去做,依然會養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不需要任何書本知識,就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簡單的說:要樹立起邊界,父母首先要自己先做到,否則,一切道理都是幌子。
當孩子入侵父母的邊界時,父母以身作則建立邊界需要遵循兩個原則:
在《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中,作者羅納德·查理森分享過一個母親主動建立邊界的故事:
辛西婭的兒子已經20歲了,但還是很喜歡「使用」母親,任何大事小情都讓辛西婭幫忙。辛西婭長期感到壓抑,她決定不再被兒子「使用」,在親子關係中建立強邊界。一開始兒子非常憤怒,還威脅斷絕母子關係,衝著辛西婭大喊大叫。
辛西婭努力保持冷靜,對兒子表示出理解的態度,同時非常堅定自己的立場。兒子離開了辛西婭3天,最終還是主動打電話給辛西婭,而且態度充滿尊敬。辛西婭守住了自己的邊界,並讓兒子尊重自己的邊界,母子倆也進入了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建立邊界的過程並不容易,長期入侵邊界的那一方會非常反對這種做法,表現出痛苦或憤怒。建立邊界的一方需要頂住壓力,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對方,甚至需要很多次這樣的博弈才能建立出邊界。
3.升華:注意力回歸到自我身上,再次綻放生命
首先,當父母的精力回歸到自己的發展上,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控制孩子;其次,按照上述曾奇峰「父母是什麼人,孩子就是什麼人」的說法,父母就是孩子的樣本,終身成長的父母更容易養出終身成長的孩子。
陳銘的家庭教育:
陳銘的母親原本是一名普通的護士,對法律感興趣的她立志要學習法律。但本職工作非常繁重,每天上班站得腿腫,還要隔三差五值夜班,下班只想躺下就睡。
但為了自己熱愛的法律事業,陳媽媽一有空閒就背法典,把繁浩的法律條例一條條刻進自己的腦子裡。最終通過自學考取了律師資格證,成為一名律師,後來通過重重選拔進入司法部門。
陳媽媽追求人生目標的態度直接影響了陳銘,陳銘跟媽媽一樣,從小就不服輸,只要定下目標,就會追求到底。從奇葩說第一季拼到第五季拿下冠軍;追求比自己年長7年的老師,大二開始暗戀,讀研正式追求,讀博士才追到手。過程中一直被拒絕,但陳銘一直沒有放棄,最終才抱得美人歸。
陳銘曾經公開表達對母親的敬佩:母親是我見過最堅韌的人。她非常堅定,只要認準了一個目標,最後無論如何都會達成。
陳銘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的故事:
樊登自己經常在家辦公,他的兒子嘟嘟經常吵著要跟他玩,後來樊登跟嘟嘟溝通,給他傳達工作是很神聖的事,並且跟嘟嘟定了一個規矩:只要爸爸進入房間辦公,就不能被打擾。定好規矩後,嘟嘟甚至會幫樊登關門,告訴其他人爸爸在工作,不要打擾爸爸。
那時的嘟嘟雖然只有兩歲多,但父親對工作的重視一樣可以影響到他,同時讓他學會尊重他人的邊界。
父母是孩子永恆的生命範本。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先做一個那樣的人給他看。——陳銘
父母過度入侵孩子的邊界,輕則,孩子會失去自我,任人擺布,缺乏靈氣與創意;重則,孩子會精神出現問題。
保護好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樹立正確邊界意識,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如何處理邊界,孩子就會模仿父母如何處理邊界。
有句話說得好,「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也就是說,父母要麼是孩子的幸運之神,要麼是孩子的不幸之神。那作為父母的你,想成為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