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一部反映家庭教育問題的經典電影上映,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那就是《誤殺》。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泰國,以兩個截然不同、相差懸殊的家庭為背景,講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李維傑和阿玉有兩個女兒,他們在泰國打拼17年,開了一家網絡公司,夫妻恩愛,孩子和睦,本來是非常幸福的一家四口。
可這一切都被督察長的兒子素察打斷了。素察和平平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家庭裡,素察的父親是國會議員,母親是督察長。父母位高權重,從小給兒子提供了超出常人的生活條件,但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卻對兒子百般溺愛,導致素察我行我素,為所欲為。
素察看上了平平,MJ了她,平平在掙扎反抗的時候將素察誤殺,素察死亡。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李維傑毀屍滅跡,與警方鬥智鬥勇,本來已經做到了完美,可以瞞天過海,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自首。
這部電影對現代家庭十分具有教育意義,讓觀眾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其的教育和引導十分關鍵,尤其是父親的作用。
父親李維傑對女兒的教育缺位
1、 讓孩子撒謊
平平誤殺了素察後,李維傑為了保護妻女選擇了埋屍並銷毀一切證據,他還告訴孩子如何撒謊,偽造不在場證明。正是看到父親這樣的做法,他的小女兒才學習了父親,也開始學會撒謊,用編造謊言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心願。
李維傑曾經答應小女兒只要她考試得100分就送給她一個漂亮的口琴,小女兒為了得到口琴選擇將70分的考卷改成100分。正是看到小女兒的做法,李維傑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後選擇自首。
2、 逃避責任
父母疼愛自己孩子的心情可以被理解,但是所有的疼愛與呵護都在要一定範圍內,要遵守相應的法律和法規,如果父母的愛一點底線都沒有,那麼只會將孩子推入無盡的深淵,扭曲孩子的三觀,讓孩子活在痛苦之中。
平平誤殺了素察就應該按照法律承當相應的責任,但是李維傑卻選擇了包庇孩子,幫助孩子逃避法律的責任,這種做法其實是害了平平。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明辨是非,遵紀守法,承擔事情的一切後果,而不是發生事情就幫助孩子擺平,那麼孩子永遠也長不大,等到他們進入社會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父親都彭對素察的教育缺位
1、 對兒子缺少陪伴
素察的父親是市長候選人、國會議員,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忙著參加各種競選和應酬,沒有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自然無法發現孩子的問題。
素察成為法律意識淡薄,為所欲為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親的缺位,缺少了來自父親的正確引導,素察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會做出違法亂紀,不顧他人的行為,走上一條不歸路。
2、 過於追求名利
都彭一顆心撲在事業上,一心想往上爬,想要當上市長,雖然他給了兒子素察生命,但是卻從來沒有花費心思教育兒子,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政場上,對兒子不聞不問,缺少管教。
3、 對孩子暴戾冷漠
都彭對兒子素察沒有太多的父愛,對孩子沒有任何耐心和愛心。素察曾經差點弄瞎別人的眼睛,父親知道後,並沒有給予素察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讓他改正錯誤和別人道歉,而是狠狠的打了兒子,給素察一巴掌並且痛罵他,然後揚長而去。
都彭打罵兒子並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覺得兒子給自己惹了麻煩,擔心因為兒子耽誤自己的競選和大好前程。
都彭一直都是一個暴戾冷漠的父親,用強硬的手段獲取自己的名利,對孩子也十分冷漠,導致素察在父親的陰影下生活,很難成為善良溫柔的人,只能成為父親那樣狠厲、不擇手段的人。
作為父親,如何引導孩子走向積極的成長之路
在孩子眼中,父親力大無窮,臂膀寬厚有力,像一個超人,孩子喜歡仰視、崇拜父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作用至關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1、 不溺愛孩子
素察的悲劇除了有父親的原因,也有母親的原因。他的母親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犯錯之後第一想法不是教育孩子,改正孩子的過錯,而是想著用卑劣的手段替孩子瞞天過海,擺平一切,正是因為母親無條件的溺愛,過分的呵護使得素察沒有道德底線,做出迷奸的行為。
2、 讓孩子承擔責任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包庇孩子,替孩子承擔應有的責任,而是要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一定不能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讓孩子勇於承擔過去,知錯就改。
但是也要注意懲罰的尺度,不要使用暴力的方式懲罰、責怪孩子,暴力的方式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變得暴躁難以管教。
3、 以身作則
父母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孩子年幼的時候需要父母引導,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禮貌用語大到是非觀念,只有父母規範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才能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嚴格要求自己,健康成長。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都不應該缺席孩子的成長,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對於《誤殺》這部電影反映出的教育問題,你還有其他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