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舉考試,竟然也可以用來賭,手段花樣之多讓人嘆為觀止

2020-12-21 阿勝說歷史

清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也被成為之為「棘闈」亦稱「闈」,就是這樣一個國家選拔人才的活動,竟然也沒有逃脫被用來「賭」的命運。

清朝道光年間,就出現了一種「闈姓」賭,就是壓科考試之人,什么姓氏的人能夠考中,這個時期,這種方式的賭博,僅僅在民間流傳。

1861年,鹹豐十一年,廣東的士紳想清政府提交,開辦「闈姓」的奏章,竟然被審批通過,也就是「闈姓」從民間發展成官方認定、開賭局收票的合法賭博形式。

1880年,光緒六年,杭州的劉學詢,到北京參加開始,「闈姓」賭博就曾到過北京,可是畢竟是天子腳下,這種賭博方式,在北京僅僅曇花一現,可是也足以顯示出到底有多麼的盛行。

「闈姓」賭博的規則很簡單:

每一科考試之前,由賭局制定出條例:像周、區、胡、馬這樣的小姓氏,猜買人必須在其中選擇,才能生效。而像張、王、李這樣的大姓,因為每年應試人數太多,幾乎每次發榜都有中的,因此不允許投注。

不管是大姓、還是小姓,賭局都會事先公布,然後印在票薄的前面。

在考試之前,參賭的人,可以在小姓中,隨意選擇20個買為一票,面值有半元、一元、數元若干等。比如買一元的,湊足1000元票為一薄,編上號碼,作為猜中領獎的憑據。

發榜之後,以一薄為單位,中獎姓氏最多的為頭彩,一次類推為二彩,三彩。如果一薄中,中姓數目相同,則以中姓之多少我依據,比如兩人同時猜中10個姓氏,一個人中每個姓氏都是一人,就記10分,另一個人有一個姓中兩人,那就是11分,按照分值多少,決定是順序。

彩金分配的原則:以一元票一薄為例子,總金額為1000元,彩金佔60%,頭彩可以得到300元,二彩200元,三彩100元,如果有相同的,就平分獎金。

剩餘的40%,200元充當朝廷的稅捐,剩下200元作為賭局的開始,這種形式的賭博,於現在的彩票十分的相似,因此「闈姓」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彩票。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闈姓和彩票有著本質的不同,根本是兩碼事。闈姓還沒有擺脫賭博的範疇,他可以讓人一夜暴富,也可以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闈姓賭博,有其自身的特點:

第一,利用科舉來賭博,讓人很難接受。

科舉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手段,竟然成為一個賭博的工具。以科舉考試為外衣,讓人產生一種幻覺,認為他與擲骰子、牌九有著本質的不同,是一種高壓的活動,吸引了大量的人士參與。

第二,賭博的形式,別處新意

這種賭博,沒有出現任何的賭具,開彩也是官方控制,尤其是科舉,不管是考試,還是閱卷、評定都十分的嚴格,這就個人一種安全感,排除了作弊的可能,最後中與不中,競猜的人,都沒有任何意見。

第三,闈姓賭博的票據,選擇姓氏自由度相當的大

這個賭博的主題,還是誰能高中,因此在買之前,還可以暗中考察一下名氣較大的學子,讓後檢驗一些自己的判斷能。或許還可以收穫大量的財富。

可是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事實並向想像的那麼簡單。

參加考試的人,還有考試的結果,會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情況,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就會千方百計賄賂考官,讓他們故意錄取一些小姓的考生

還有一部分人,還會從考生入手,比如讓考生考試發揮失常落地,讓投買者全部落空。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很多人員會對考試驚醒恐嚇,逼他們就範。

更為可怕的是,主考官、閱卷老師,也都參與其中,這個所謂科舉考試還有什麼公平可言呢。

「闈姓」賭博盛行之後,親政府也很官員,有的主張繼續開,也有人主張禁止,可是實際情況上,根本就沒有任何措施下來,風頭緊點就關閉,情報解除就繼續開。

廣東巡撫郭嵩燾,就嚴令禁止「闈姓」賭博,一旦發現直接罰款,不久有召賭商開局,戶部尚書羅惇衍,怕影響科舉考試,敗壞社會風氣,上奏朝廷給予禁止,可是毫無效果。兩廣總督劉長佑、瑞麟先後下令禁止「闈姓」賭博,導致賭局遷移到澳門。

光緒26年,李鴻章擔任兩廣總督,以籌建海軍為名,開始招商籌餉,「闈姓」賭博再次盛行,張之洞成功獲得500萬兩的抽成,用於修建海軍的船塢等等。

光緒31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考試,「闈姓」賭博也隨之銷聲匿跡,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國初草創時代清朝的官吏任用方法,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進行考察。第一時期是國初草創時代,第二時期是科舉中心時代,第三時期是獎勵學堂時代。第三時期姑且不談,這裡先簡單論述第一和第二時期。由於僥倖通過的比例越來越高,有些考生們投機取巧,用盡各種手段提升這一比例,衍生出替考、重考等種種歪風。朝廷屢屢發布訓誡,不斷地增加考試次數,設立各種預防不正當手段的制度,但都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順天鄉試中,通過替考獲得合格的人數達到幾十人。不難想像,科舉制度早晚難以維繫。隨著科場競爭日益激烈,考官為評分便利難免出現試題瑣碎化的傾向。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現在大多數學生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想必都為考試頭疼過吧?三天兩頭的考試,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讓許多學生都抱怨,要是生在古代就好了,這樣就不用有這麼多煩人的考試了。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當時清朝選拔的官員主要來自於國外留學輸送的人才、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和滿清皇貴族裡。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據報告,考生夾帶小抄的方式花樣百出,褲腰帶上、帽子裡、袖縫裡、笤帚柄內、戒尺內、水罐內、飯罐內、嘴巴內、襪子底乃至褲襠內, 都是經文、表文、判條之類小抄的藏身之處。所以,他提議廢科舉的理由之一便是:科舉之弊日積而日深,欲仕者,以僥倖苟得為心,而廉恥節義之風微,凡可以弋獲而捷取者,無弗為也,法令密於防奸而奸每伏於所防之外,蓋至於今日而弊斯極矣。翻譯過來就是,那些想當官的,大多抱著僥倖心理來應試,沒有廉恥之心,投機取巧的人更不會顧及。雖有嚴格的防奸法令,但防不勝防。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古代科舉考試在古代封建社會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自隋朝開始建立,一直到清朝被廢除,其經歷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裡,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發展以及人才的選拔都有了一定的作用,科舉考試不僅成為精英人士上升的階梯,也是寒門學士步入仕途的關鍵方法。
  • 幽默才子金聖歎,科舉考試寫段子,人頭落地「說好疼」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個幽默才子,他能夠公然在科舉考試的試卷上邊寫起段子,即使自己即將死去,他依舊能夠笑著面對人生,人頭落地之時,竟然發現他道出好疼二字,你以為他僅僅是為了寫段子,卻不曾想實際上他付出多少努力在為一代人的命運做鬥爭。
  • 科舉考試趣事多,制度雖嚴,但考官不看姓名也能知道考卷是誰的
    在清代,入仕有正途和異途之分,據《清史稿》:「定製,由科甲及恩、拔、副、歲、優貢生、萌生出身者為正途,餘為異途。」就是說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後進入體制內的是正途,其他途徑被稱異途,而異途又分兩種,一種是靠祖蔭世襲,另一種則是花錢捐官。在明清兩代,科舉之風鼎盛,讀書人通過科考實現魚躍龍門,最受推崇。
  • 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重要標誌?
    因此,在1888年,清政府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準許設立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學科納入考試內容。而在次年,又加設經濟特科,用來招攬經時濟變之才。而當時康有人等人也建議,應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意圖改變科舉制度僵化的問題,為朝廷選拔出更有思想和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取消了這種變革,科舉考試再度恢復舊制。
  • 李賀被取消科舉考試資格,竟然是因父親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除了為國家選拔人才外,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既然是考試,就要鑑定來考的人才。然而,在中國古代,還沒有方便快捷的技術。如果改變作畫工作量,就太複雜了,只好用文字記錄考生的外貌。考生的身份是不會有百分之一百準確無誤,但也不會有很多東西被人準確地描述出來。清朝有一位叫胡的監考老師,認真嚴謹,他負責對考生進行身份審查。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武則天對考試的貢獻:武舉和殿試一直延續到清朝,思想卻影響至今
    就連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後也是偏向於文官集團,對於武人就好像是選擇性的忽略了,覺得並沒有專門選拔武舉人的必要性。畢竟軍隊從來都是掌權者們必須緊緊攥在手裡的武器,怎麼可能隨便開設一個武舉,然後讓根本不知道底細的人去統帥軍隊,萬一反了那可怎麼辦。 於是,問題就來了。
  • 清朝廢除科舉制後,為何沒有引起強烈反對,這6個措施很重要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袁世凱與張之洞等人才會認為,舊的科舉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新式學堂的發展。他們認為:「科舉一日不廢,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學校不能大興,將來士子永無實在之學問。」 當時清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正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大力推廣學校,才能在短時間內,為國家挑選出更多合適的人才。
  • 廢除科舉是如何將清朝逼上死亡之路的?
    文|逆北01武昌起義影響很大,但自身規模有限傳統的歷史敘事中,多喜歡把1911年的武昌起義,視為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清朝的滅亡,遠非一場武裝暴動所能做到。因為如果我們細究歷史,將會發現,起義軍攻佔武昌城後,很快就遭到了忠於清廷部隊的反擊。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改變了之前靠出身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
  • 清政府廢除科舉後,明明加速了清朝覆滅,為何慈禧還同意了
    科舉制度的出現,讓多少寒門子弟,有了可以晉升的途徑,雖然這條路要比察舉制更加艱難和漫長,但科舉打破了血緣世襲制度以及世族的壟斷,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由長官推舉,前後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 為何說宋朝嘉佑二年的這一屆科舉,是千年最牛?你看看考生都有誰
    在我國古代,科舉作為一種特別的選官制度而存在,從隋唐時期開始,一直到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結束,科舉制度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它誕生後,即便是窮人弟子,也有了入朝為官,飛黃騰達的機會,中國古代多少名人,都是從科舉考試當中脫穎而出。
  • 傳義、搶替、賄藏,科舉作弊極簡史
    此外,洩題也是唐朝科舉考試中常常出現的現象。洩題的後果就比較嚴重了,一旦被發現,便會受到處罰。《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十四》記載:「董思恭者,蘇州吳人。所著篇詠,甚為時人所重。初為右史,知考功舉事,坐預洩問目,配流嶺表而死。」在宋朝,傳遞答案是作弊的基操,這種舞弊手段也被叫做傳義。
  • 清朝廢除科舉後,農村寒門士子最受傷,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沒了
    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前,科舉制度一直是寒門士子出人頭地,魚躍龍門的一個大好機會。雖然許多寒門士子為其窮其一生,能考上的卻寥寥無幾,但是它仍然給了很多人一個夢想。 科舉考試每幾年才舉辦一次,難度極大。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
    因為縣財政只給考生解決考試場地、答題紙和草稿紙,所以進考場的時候,廣大考生還要挎個籃子帶上筆墨和食物,用來答題和填肚子。第一場考試結束,會先閱卷、錄取一部份成績優異的考生準予直接參加四月的府試,這部分考生有權利選擇是否繼續要參加接下來的第二場至第五場考試,如果選擇不參加,那麼他就可以收拾東西回家準備府試了。以此類推,越到後面考場的人越少。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度廢除時間是1905年,這是歷史可以明確的時間。那麼,為什麼科舉制度是在20世紀初廢除呢?因為科舉制度為國家建設網羅了許多人才,而且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卻在這個時期被廢除,橫向縱觀世界歷史比較,科舉制在20世紀初被廢除,是歷史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