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也被成為之為「棘闈」亦稱「闈」,就是這樣一個國家選拔人才的活動,竟然也沒有逃脫被用來「賭」的命運。
清朝道光年間,就出現了一種「闈姓」賭,就是壓科考試之人,什么姓氏的人能夠考中,這個時期,這種方式的賭博,僅僅在民間流傳。
1861年,鹹豐十一年,廣東的士紳想清政府提交,開辦「闈姓」的奏章,竟然被審批通過,也就是「闈姓」從民間發展成官方認定、開賭局收票的合法賭博形式。
1880年,光緒六年,杭州的劉學詢,到北京參加開始,「闈姓」賭博就曾到過北京,可是畢竟是天子腳下,這種賭博方式,在北京僅僅曇花一現,可是也足以顯示出到底有多麼的盛行。
「闈姓」賭博的規則很簡單:
每一科考試之前,由賭局制定出條例:像周、區、胡、馬這樣的小姓氏,猜買人必須在其中選擇,才能生效。而像張、王、李這樣的大姓,因為每年應試人數太多,幾乎每次發榜都有中的,因此不允許投注。
不管是大姓、還是小姓,賭局都會事先公布,然後印在票薄的前面。
在考試之前,參賭的人,可以在小姓中,隨意選擇20個買為一票,面值有半元、一元、數元若干等。比如買一元的,湊足1000元票為一薄,編上號碼,作為猜中領獎的憑據。
發榜之後,以一薄為單位,中獎姓氏最多的為頭彩,一次類推為二彩,三彩。如果一薄中,中姓數目相同,則以中姓之多少我依據,比如兩人同時猜中10個姓氏,一個人中每個姓氏都是一人,就記10分,另一個人有一個姓中兩人,那就是11分,按照分值多少,決定是順序。
彩金分配的原則:以一元票一薄為例子,總金額為1000元,彩金佔60%,頭彩可以得到300元,二彩200元,三彩100元,如果有相同的,就平分獎金。
剩餘的40%,200元充當朝廷的稅捐,剩下200元作為賭局的開始,這種形式的賭博,於現在的彩票十分的相似,因此「闈姓」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彩票。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闈姓和彩票有著本質的不同,根本是兩碼事。闈姓還沒有擺脫賭博的範疇,他可以讓人一夜暴富,也可以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闈姓賭博,有其自身的特點:
第一,利用科舉來賭博,讓人很難接受。
科舉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手段,竟然成為一個賭博的工具。以科舉考試為外衣,讓人產生一種幻覺,認為他與擲骰子、牌九有著本質的不同,是一種高壓的活動,吸引了大量的人士參與。
第二,賭博的形式,別處新意
這種賭博,沒有出現任何的賭具,開彩也是官方控制,尤其是科舉,不管是考試,還是閱卷、評定都十分的嚴格,這就個人一種安全感,排除了作弊的可能,最後中與不中,競猜的人,都沒有任何意見。
第三,闈姓賭博的票據,選擇姓氏自由度相當的大
這個賭博的主題,還是誰能高中,因此在買之前,還可以暗中考察一下名氣較大的學子,讓後檢驗一些自己的判斷能。或許還可以收穫大量的財富。
可是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事實並向想像的那麼簡單。
參加考試的人,還有考試的結果,會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情況,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就會千方百計賄賂考官,讓他們故意錄取一些小姓的考生
還有一部分人,還會從考生入手,比如讓考生考試發揮失常落地,讓投買者全部落空。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很多人員會對考試驚醒恐嚇,逼他們就範。
更為可怕的是,主考官、閱卷老師,也都參與其中,這個所謂科舉考試還有什麼公平可言呢。
「闈姓」賭博盛行之後,親政府也很官員,有的主張繼續開,也有人主張禁止,可是實際情況上,根本就沒有任何措施下來,風頭緊點就關閉,情報解除就繼續開。
廣東巡撫郭嵩燾,就嚴令禁止「闈姓」賭博,一旦發現直接罰款,不久有召賭商開局,戶部尚書羅惇衍,怕影響科舉考試,敗壞社會風氣,上奏朝廷給予禁止,可是毫無效果。兩廣總督劉長佑、瑞麟先後下令禁止「闈姓」賭博,導致賭局遷移到澳門。
光緒26年,李鴻章擔任兩廣總督,以籌建海軍為名,開始招商籌餉,「闈姓」賭博再次盛行,張之洞成功獲得500萬兩的抽成,用於修建海軍的船塢等等。
光緒31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考試,「闈姓」賭博也隨之銷聲匿跡,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