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影響力最大的恐怖襲擊;伊波拉,殺傷力最強的致命病毒。
當這兩者疊加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在高分反恐美劇《傑克·萊恩》中,尋找以上的答案——
關鍵詞:傑克·萊恩
男主傑克,是一名隸屬美國中情局CIA的特工。
(不是所有特工都有我這麼帥)
但正如「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特工都叫伊森·亨特。
這位特工傑克,不風餐露宿,也不爬高上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辦公桌前,對著小屏幕,朝九晚五。
原來,傑克所在的部門名叫「反恐金融武裝部」,主要是和錢打交道。
畢竟中東那些恐怖分子都是土老帽,自己沒有兵工廠,只能用錢買槍買炮買彈藥。一旦有大筆金額的地下交易流入可疑帳戶,反恐金融武裝部就能通過中情局的情報網,找到幕後的極端組織,然後一網打盡。
所以,更準確的說,傑克的職位應該被稱之為「金融交易分析師」。
千萬不要以為傑克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魚腩角色,這種反其道而行的人設,為接下來的風雲突變,做好了完美的鋪墊。
通過自己編寫算法的大數據分析,傑克鎖定了一個名叫蘇萊曼的幽靈。這個幽靈名下的無數筆小額轉帳,在錯綜複雜的地下交易網匯總中,居然高達數百萬美元。
傑克冒著頂撞新任黑人領導的風險,凍結了這個可疑帳戶,同時也將他推向了中東反恐的最前線。
駐紮於葉門美軍的秘密據點,傑克本以為這不過是普通的例行審訊,但入夜後突如其來的一場襲擊,讓傑克意識到,他們抓到的不是幾個小蝦米,而是一條大魚。
這條大魚就是,新崛起的極端組織領導人,幽靈蘇萊曼。
《傑克·萊恩》並沒有延續傳統反恐美劇打打殺殺的套路,而是以正反兩派的主角為線索,採用雙線敘事的結構,用不斷插入回憶鏡頭,讓黑白雙雄的人物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比如男主傑克,面對恐怖分子企圖劫走人質,他在生死攸關時刻,用一枚手雷保全了自己,就已經暗示了這個人物,並非表面看起來是個戰五渣。
(誰還沒顆手榴彈呢)
實際上作為前海軍陸戰特種兵,他的各項作戰技能,都足以吊打一般的恐怖分子。
但傑克選擇了超人克拉克式的生活,把一身的腱子肉以及背後的傷痕,全部隱藏在貼身的襯衫西服後。
哪怕是對心生愛意的女朋友,他也謊稱自己是個普通的政府公務員。
之所以選擇欺騙,是因為傑克的心底仍留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歷史。當年他因為愛心泛濫,執行任務中不忍丟下一個男孩,結果看似懵懂無知的男孩,在坐上直升機後,從懷裡掏出了手雷。一聲巨響之後,除了傑克,其他無辜者全部遇難。
這樣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讓傑克的人生觀產生了混亂。他不知道自己的無情,是否會錯殺生命;也不知道自己的善良,是否會帶來災難。
相比傑克的彷徨,反面人物蘇萊曼,走的卻是一條逐漸黑化的道路。
出生於黎巴嫩的蘇萊曼,曾經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但軍事史上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其蔓延的戰火輕而易舉的摧毀了蘇萊曼的人生。
但拉扯著弟弟辛苦長大的蘇萊曼,並沒有因為家庭變故而仇恨西方。相反,努力求學的他,更加渴望獲得一份銀行的工作,儘快融入歐洲人的價值體系。
可他太天真了,因為國籍、信仰以及膚色等等原因,蘇萊曼被徹底拋棄。在保護弟弟的過程中,他被捕入獄,從此心理發生了180度的扭曲,走上另一條極端的道路。
究其原因,正如劇中法國女警所言:在美國熔爐式的社會中,有非洲裔美國人,也有亞裔美國人;但在法國,這個號稱「自由浪漫」的國度中,他們眼中只有法國人和其他人。
那麼,這種在歐洲大陸上空凝聚的排外情緒,是催化出蘇萊曼這些恐怖分子的主要原因嗎?
不用小俠我回答,接下來發生的劇情已經給出了答案。
蘇萊曼組織利用沙林毒氣,在法國製造了一起慘絕人寰的獸行。恐怖分子先是捅死了粉絲眾多的主教大人,再偽裝成神父混入追悼會,最後引爆毒氣反鎖大門。
當警方趕到現場的時候,原本庄重祥和的教堂,已經成為了人間煉獄。
更恐怖的是,這起造成三百多人死亡的事件,僅僅是蘇萊曼復仇的第一步。早在半年之前,他們就潛入掩埋禁地,挖出了兩具屍體。
而兩具屍體身上所感染的伊波拉病毒,如果一旦提取培養,用它製造出來的生化武器,簡直比兩枚原子彈還恐怖。
那麼蘇萊曼的終極目標是誰呢?
傑克在一系列的追蹤和分析之後,得出結論:
蘇萊曼這個高學歷高智商的恐怖分子,絕不是只會用AK47的莽夫。他對無國界醫生人質發藥發糖的善舉,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因為這群人質中的一位,曾經是現任美國總統的戰友。蘇萊曼算準了美國人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營救人質,所以乾脆演了一出「空城計」。
歡天喜地迎接老友生還的美國總統不知道,站在他身邊不停咳嗽的人質,早已被感染了病毒。
以旁觀者身份而言,本劇最大的優點是張弛有度的節奏,每集最後都會留下一個爆點,讓人慾罷不能,想要一口氣追完八集。
但美國人拍反恐題材的影視劇,也有去不掉的天生缺陷。習慣當正義小天使的他們,仍然習慣站在上帝視角,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加以粉飾。
以《傑克·萊恩》為例,本劇中另有一條故事線。講的是美國無人機操作員,坐在千裡之外的美國空軍基地,操控著無人機這項黑科技,在中東的天空上,進行定向監控和精準打擊。
於是有一天,無人機小哥按照命令,把鏡頭對準了告別兒子,背上步槍,騎著小電驢準備去組織上班的恐怖分子,然後等這哥們走到半路,無人機小哥一鍵啟動,讓這個潛在的危險原地爆炸。
(孩子他爸:我是誰我在哪兒?)
在戰場上狹路相逢,絕地求生是一回事;喝著咖啡殺人又是另一回事了。這種罪惡感,讓無人機小哥陷入了抑鬱,他去賭博求歡也無法消除心中的苦悶。
更何況,後來上級告訴他,炸錯了。無人機小哥上次幹掉的那位,並不是什麼恐怖分子,而是普通的一個父親。於是無人機小哥徹底崩潰了,他居然選擇帶著現金,找到了這戶家庭,希望通過金錢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這種彌補的方式也是非常婉轉了)
可以說,這樣一個支線人物,濃縮了美國對於反恐這件事的大致態度:
我就是在兩萬米高空盤旋的上帝代言人,我可以摧毀你,也可以撫慰你。只要你聽話,我就可以接受你,但如果你不從,我一定會消滅你。
此外另一條故事線中,無法忍受蘇萊曼暴行的妻子,在歷經了各種追殺的磨難後,選擇出賣丈夫,最終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實現兒女團圓。也是從另一個側面詮釋了美國人「沒有霹靂手段,難顯菩薩心腸」的價值信仰。
小俠想說,後911時代的十七年中,美國人終於學會了不再魔化來自中東的異教徒,頻頻製造恐怖的極端分子,很可能在家也是溫柔的丈夫、慈祥的父親以及仁厚的兄長。同樣,美國人依舊想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但他們在歌頌自己成為拯救者的同時,選擇性的遺忘了,自己同樣也是所有麻煩的製造者。
小俠沒有拿過諾貝爾和平獎,無法給出拯救世界的方案,因為只要經濟的不平衡存在,地緣政治的不穩定也必定存在,那些由金錢引發的摩擦,最終都會在蝴蝶效應下,造成更多不可預知的未來。
除了感嘆《傑克·萊恩》這部美劇的精彩。小俠我只願——
9·11這樣的一天,永遠不要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裡重現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