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7日訊 「『九一八』,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曲悲愴動人的《松花江上》牽動了觀眾的愛國心,富有深情的演唱讓大家沉浸在那段歷史中。11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在西環301室舉辦。當音樂遇上「四史」教育,這堂思政課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怎樣的思政課最受學生喜歡?」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師生圍繞這一問題,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教學形式,將思政理念融入課程,著力打造「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課,讓「四史」課堂「活」起來,引導學生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
11月26日,「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上演期間,音樂系鋼琴教師孫慧攜學生演奏的《黃河頌》《長城謠》《故鄉》等經典歌曲深深感染著觀眾。樂聲時而波瀾壯闊、氣勢雄偉,時而深邃磅礴、慷慨激昂;音樂系教師尹國峰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解曉燕的對話,則帶領觀眾隨著音樂走進近代中國的抗戰歷程,點燃了師生的愛國熱情。
從音樂的角度去看歷史,讓這堂思政課別開生面。「我希望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歷史的溫度、觸摸歷史的痕跡,歷史並不遙遠。這種學科交叉式的課堂講授將音樂與歷史相結合、視聽相結合,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衝擊和震撼。」尹國峰表示,將代表性音樂作品的演唱同近現代歷史的感人故事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以此講解抗日救亡時期音樂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內核。
「抗戰時期的音樂對民族意識的覺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人心,鼓舞士氣。」解曉燕認為,通過梳理經典抗戰歌曲解讀背後的創作歷史,分析創作者所代表的人民群眾同仇敵愾、堅決抗戰的心理,帶領著觀眾走近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以鮮活的內容和新穎的形式讓價值引導在授課中如鹽在水,潛移默化達到引導學生涵養氣概、激勵擔當的育人效果。
學生黨員趙慧認為,在中華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這種音樂力量和「四史」經驗塑造的文化自信根基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不竭動力。法學2019級1班韓承君也是頗為感概:「這節富有新意的思政課,讓我們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也激勵著我們青年學生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以史串歌,以歌敘史。讓學生們在歌聲中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情懷,增強愛國意識,奮發向上,感恩時代,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偉大祖國的奮鬥之中。這,就是開設「音樂旋律裡的思政課」的初衷。
閃電新聞記者 蔡紀香 通訊員 趙延升 董方圓 王宇鵬 任月 羅凌雲 安瀅霖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