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龍舟月」期間,「鬥朗」如同一顆閃耀的明星,這是有一年一度的傳統「鬥朗龍舟景」,有遠近馳名的龍舟製作工藝,還有繼承革命烈士霍錫熊精神的優良傳統,這裡是中堂鎮鬥朗社區,一個與龍舟元素息息相關的美麗鄉村。
近日,南方+通過手繪漫畫的形式,展示了「鬥朗景」的民俗文化,通過濃縮的漫畫鏡頭,感受不一樣的鬥朗。
鬥朗位於中堂鎮西北面,龍舟競渡歷史悠久,在清朝年間五月初五已有龍舟競渡,在民國初改為農曆五月初二,至今每年都會舉行龍舟景活動,氛圍濃厚,場景熱鬧。
2008年,中堂龍舟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名錄。鬥朗龍舟製作工藝在全鎮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鬥朗的龍舟製作有近200年歷史,所生產的龍舟大部分銷往珠三角各地,以「吃水淺、行進快、做工精、質量好」馳名,受到了熱捧。
眺望著東江支流,見證鄉村發展變遷,坐落在鬥朗渡頭的霍錫熊烈士墓靜靜地矗立。墓坐西向東,呈圓形體,墓碑高3.6米,頂有紅五角星,碑上豎寫紅色大字「革命烈士霍錫熊同志之墓」,碑底座刻有霍錫熊烈士的生平簡介。
霍錫熊,又名霍路洪,曾用名石熊,1915年出生於中堂鎮鬥朗村。1938年8月,霍錫熊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廣東抗日民眾自衛團增城三區常備隊。1947年1月,霍錫熊在惠陽富美村召開秘密會議,由於被人告密,霍錫熊、黃衛民、劉友、郭貴四位同志在突圍中犧牲。為緬懷四位烈士,富美村群眾在村後背山修建了一座紀念碑。
1987年4月,中堂鎮人民政府為紀念霍錫熊烈士犧牲40周年,把烈士的骸骨從惠陽縣富美村(現惠州市惠城區蘆洲鎮富星村)移葬到他的家鄉鬥朗村渡頭。每年,中堂鎮在鬥朗村霍錫熊烈士墓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烈士掃墓活動,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繼承先烈遺志和舍已為人精神。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