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製作: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2020-12-19 瀟湘晨報

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但依然有人堅守

道滘民間有一些手藝人在默默堅守、傳承著龍舟文化。比如大魚沙龍舟製造廠創始人黃樹球退休後,到處學藝,成功製作龍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比如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陳泳旭,18歲起開始研究雕刻龍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黃樹球和黃志強父子

「破局」與傳承

近年來,「道滘大魚沙造」的字樣,頻繁出現在東莞各地及省內龍舟賽的多條龍舟上。這些龍舟都出自道滘鎮大魚沙村的一家龍舟製造廠。

在綠樹成蔭的江水之畔,大魚沙村的龍舟製造廠內,該廠負責人黃志強和師傅們正在趕製一條30米長的龍舟。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龍舟訂單量大大減少,但是,黃志強和師傅們仍堅守在工廠裡,在不斷雕琢和敲打聲中,傳承著傳統龍舟的手工製作技藝。

黃志強的父親黃樹球是這家龍舟廠的創始人。黃志強說,「父親年輕時當兵在部隊船所造鐵船,退伍後被分配到糖廠做機械工,但仍然難捨對造船的喜愛,再加上從小水鄉人熱愛龍舟的基因,父親在工作之餘開始按照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技藝研究製作龍舟,退休後還到各地學藝,最終在2008年製作出了第一條龍舟,隔年這條龍舟被用來參加萬江龍舟錦標賽,一舉獲得甲組第一名,由此為父親在東莞龍舟製作行業中奠定了江湖地位,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

黃志強說,起初他也不太看好父親的龍舟生意,但看著父親製造的龍舟屢屢奪冠,訂單也越來越多,感覺父親的龍舟製作技藝確實有過人之處,於是他便辭去工作,專心跟父親學習,轉眼間,父親去世已經7年,如今的大魚沙龍舟製造廠是黃志強在全權打理,除了一個跟父親一起創業的老師傅外,有訂單時請臨時工,一年可以做十幾條船。

為把這項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黃志強不斷摸索、創新,如今隨著龍舟比賽規則、賽程等的變化,龍舟的長、寬、弧度等都有了變化,黃志強制作的龍舟,每一條都是「高級定製」,會根據每個隊伍隊員的重量以及比賽的規則,來決定龍舟的尺寸。

黃志強說,如今的龍舟製作,還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他說,為了減輕龍舟重量、提高比賽成績,在東莞已經出現了用3D列印的泡沫龍頭,但黃志強說,如果不是顧客要求,他一般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總覺得失去了傳統的龍舟製造精髓。

黃志強說,造龍舟不僅是門手藝、事業,更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父親潛力研究學習來的技藝,不能到他這裡就斷了。

陳泳旭

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

精雕牙齒要一天

在道滘民間,默默堅守傳統龍舟文化的不止黃志強一人。

陳泳旭,道滘鎮九曲村人,2000年出生。水鄉人生來就是「龍舟痴」,陳泳旭也不例外。因為家門口就是九曲河,從小他就經常到河邊看划龍舟。18歲起他開始研究雕刻龍頭,無人教學,他四處學藝,一年以後,他的龍頭模型有了第一個買家,從此以後,他在自己家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製作龍頭手工工序非常繁瑣細緻,選木、雕琢、打磨、拋光、上漆一道也不能少,傾注了工匠對龍舟的心思。而且龍頭包含著一些村的習俗、信仰等文化,所以各地龍舟都各有不同,比如道滘各村龍頭就因所祀神袛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陳泳旭說,為了了解各地龍頭的不同,他也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龍舟文化,受益頗深。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龍頭,嘴巴一定要大,牙齒要齙,眼睛要突出,這樣才顯得很威風、有氣勢。陳泳旭說,經過經驗的積累,他現在雕刻一個龍頭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其中為了精修雕刻龍的牙齒,往往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

真的愛一樣東西,就會把它當作一種享受,陳泳旭就是這樣。雕刻龍頭,他樂在其中。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還加入了一個叫「莞壹麒麟醒獅團」的民間組織,團體裡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除了到各地去舞獅舞麒麟,還和隊友們到各地去划龍舟,一起交流龍舟文化。

至於未來,他並沒有多做考慮,憑著一腔熱情開始龍頭雕刻創作,未來,他希望自己仍然能保持這份熱情,把龍頭雕刻事業持續下去。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雲南90後傣族姑娘辦展:讓民間老手藝「走出去」
    刀志楠 攝中新網昆明7月11日電 (劉麗慧)11日下午,雲南民間老手藝紀實攝影《手藝人》在昆明市文林美術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7月26日,免費向市民開放。圖為觀眾在制傘人展廳看展。 刀志楠 攝《手藝人》由英國利茲大學留學歸來、雲南90後傣族姑娘俸清豔歷時四年多,走訪該省臨滄碗窯村,孟定下壩村、芒團村,騰衝滎陽村,大理劍川獅河村、新仁村等農村地區,以影像和文字形式搜集記錄而成,真實重現西南邊陲民間制陶人、製紙人、制傘人、製糖人、木雕人等傳統手藝人的獨特技藝、生存狀態和匠心精神。
  • 無處安放的手藝:盼鼓樂激揚 龍舟飛馳
    錢晨菲 攝   中新網杭州6月25日電(記者 錢晨菲 實習生 徐翹楚)「受疫情影響,今年龍舟勝會不辦了。我只接了一艘龍舟的訂單,像這些備好的船槳也賣不出去,只能放到明年再用。」獨坐工作室門前,74歲的陳小狗熟練地為去年製作的龍頭修補顏色。與新漆的豔麗相比,陳小狗顯得有些落寞。陳小狗製作的龍頭。
  • 民間老手藝:生絲熟夏布,做煞老師傅
    秋英正在展示來料加工的薴布孝裙 裁縫師傅不熟悉布的個性差異 別說成衣,只怕連剪刀都不敢下,就能製作各種各樣 這就是手藝人所謂的「一通百通」 有句俗語叫「彎田不彎谷,彎竹不彎篾」 山上下來的毛竹,條子直生性好的不多 等到製成竹器,都是端端正正的 這全憑師傅的巧妙搭配
  • 中堂龍舟·漫畫薈|鬥朗景:龍舟製作名不虛傳,傳承革命烈士精神
    在「東莞龍舟月」期間,「鬥朗」如同一顆閃耀的明星,這是有一年一度的傳統「鬥朗龍舟景」,有遠近馳名的龍舟製作工藝,還有繼承革命烈士霍錫熊精神的優良傳統,這裡是中堂鎮鬥朗社區,一個與龍舟元素息息相關的美麗鄉村。
  • 無龍舟仍端午 無競渡有故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 弋陽民間老手藝,消失在你幸福的童年
    小時候一聽到炸爆米花的老爺爺吆喝,就急著掏一碗大米,飛馳而去。笤帚是早年間掃地的,刨笤帚一般都用黍子或糜子杆兒,從製作工藝上看,刨笤帚只有兩道工序:捆緊和削齊。捆緊是質量關鍵,削齊是整出好用的外形,所以平常農戶自己也會做。
  • 競技龍舟迎來入水首秀 比亞迪用科技助力「龍舟入奧」
    符合奧運標準的競技龍舟在本次活動中首度亮相併進行下水測試,這標誌著龍舟入奧的步伐正在顯著加快,這也是自比亞迪成為「龍舟入奧戰略合作夥伴」後,多方攜手共同助力龍舟入奧進程,所取得的又一大積極進展。中國皮划艇協會主席劉愛傑,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林存真,雅典和北京奧運會男子雙人划艇冠軍孟關良、楊文軍,比亞迪品牌中心負責人李雲飛等出席了發布儀式。
  • 用水彩畫表現傳統習俗 龍舟文化APP注入時代元素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葛宇飛、劉鵬飛  端午期間「扒龍船」「賽龍舟」傳統歷史悠久,是珠三角水鄉民間每年必不可少的盛大民俗活動,划龍舟是端午節期間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前天和昨天,700多名來自江門地區的少年兒童以「龍」為主題,參與創作明信片等製作活動。在龍舟文化展示區,展示了龍舟製作工藝及龍舟、龍舟鼓等龍舟比賽用品。文展區還舉辦了以「大澤龍舟情,明信傳萬家」為主題的龍舟文化明信片創意設計大賽。
  • 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麵塑,俗稱面花、面人、江米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時至今日,老手藝也煥發了新光彩,尋找到了新傳人,陳金成就是其中一位。近日,百年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找到長沙市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金成,看「金手指」麵塑傳人如何將老手藝煥發新光彩。
  • 農家院裡的老手藝神奇的魯班凳
    原標題:農家院裡的老手藝神奇的魯班凳一塊普通的木塊,在沒有使用釘子、膠水等材料的前提下,通過鋸、刨、鑿、磨、封蠟等幾十道工序,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小凳子、小馬扎、將軍案。這神奇技藝「官名」叫「呂氏拓補木藝」,是黃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民間叫作「瞎掰」。
  • 景盛源綠雕丨綠雕廠家端午龍舟還能這樣玩?「綠雕龍舟」花樣龍舟
    端午龍舟還能這樣玩?「綠雕龍舟」和花式龍舟帶你過端午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賽龍舟、包粽,這是兩千年來的傳統和習俗,逐漸演變的只有粽子的餡料和龍舟的樣式。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關於龍舟的故事。
  • 老手藝撐起「脫貧傘」
    在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達興工藝品廠,村民在製作油紙傘骨架(5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5月17日電 題:老手藝撐起「脫貧傘」  新華社記者劉紫凌、劉芳洲、劉良恆  在椒花新村新建的「致富工廠」內,「五一」期間新遷入駐的湖南瀏陽市達興工藝品廠裡,數十名制傘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 「中華苗族第一龍」龍舟順利入江
    終於見證了巨龍開劃,吳冬梅激動不已:「一直是全程跟蹤的,非常震撼,特別是我們當地的一些老人,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心情,以前的船就幾十個人就抬著走了,這次1000多人,我想對我們民間民俗文化是一個推動。」  在有著數百年龍舟歷史的施秉,傳統龍舟依然保留著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從建造到龍舟下水和參加競賽,都要舉行各種儀式,莊重而考究。
  • 2017龍舟大賽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數千年來,端午划龍舟,是中華兒女的傳統民間活動。垂兵的家鄉,每個自然村都有一艘或兩艘,全鎮每年都有數百條龍舟舉行民間比賽。2011年,當地的賽龍舟文化已經納入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群眾觀看。
  • 順德「95後」小姐姐海歸回鄉做龍舟!還登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
    這位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順德「95後」小姐姐不走尋常路將眼光投向了順德龍舟文化創立龍舟藝術工藝品牌致力製作高端龍舟工藝品還登上了學習強國全國平臺1月13日 《廣東佛山順德:「95後」海歸回鄉做龍舟傳承龍舟情》報送單位:珠江商報點擊上方圖片,觀看視頻▲順德龍舟文化源遠流長,大名鼎鼎,古來順德「開門見水,舉步等舟」,龍舟運動普及大眾,深受歡迎,更衍生出洗龍舟水、吃龍舟飯、龍舟說唱等一系列民間風俗和藝術形式,形成最具順德地方特色的傳統龍舟文化。
  • 記錄重慶老手藝 重慶衛視推出2017國慶中秋特別節目
    重慶衛視供圖  華龍網9月30日11時訊(記者 張譯文)2017國慶中秋將至,重慶衛視從「心」策劃,用「心」發聲,整合新聞、紀錄片、品牌欄目和電視劇等優質資源,以品牌節目《謝謝你來了》「詩意人生 情暖中華」主題系列和10集紀錄片《重慶老手藝》作為核心內容,加上晚間黃金強檔熱血大劇以及《財經壹資訊》「創·青春」系列節目,帶給觀眾一個溫暖與美好同在的假日螢屏!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香包手藝人努力讓傳統延續(黃威 武旭)在女人街西街頭靠近鹽河邊上,有一間小小的店鋪「九九手工」,端午節前的幾天,這裡比平時熱鬧許多。
  • 萬江龍舟受央視關注,將出鏡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第四季)
    10月17日,萬江街道組織民間龍舟愛好者參與傳統龍舟競技活動拍攝,兩條傳統龍舟在萬江河上精彩亮相,百餘名運動員劈波斬浪——原來,當天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拍攝團隊在河岸上取景,擬製作七集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第四季)。
  •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寒冬時節,南崗鎮粉絲加工戶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薯資源,採用傳統製作方法加工和晾曬紅薯粉絲,滿足市場需求,庭院、地頭到處是粉絲加工戶們忙碌的身影。
  • 「行走綠廊,感受水城文化之七」西門龍舟碼頭:八鄉龍舟聚首處,昔歲...
    三官神信仰,是我國民間流傳久遠的道教諸神信仰之一。據我市著名學者、地方歷史文化專家彭妙豔介紹,三官神實為道家三元之神,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所以廣府等地所建的三官廟亦稱為三元宮。相傳三官神的神功是主管人間善惡,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在揭陽,民間早有三官神的信仰,而沒有堂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