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寧骨科醫生左手給右手做手術:探索微創療法 以後將嘗試推廣

2021-01-18 騰訊網

近日,一段醫生自己用左手持手術刀給右手做手術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7月16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這位醫生是四川遂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傷骨科醫生曾江華,而這臺一個人的手術發生在7月7日,目的是為了治療困擾自己大半年的右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目前曾大夫的右手已經痊癒,他表示自己手術是為了探索腱鞘炎的微創治療,從自己目前的恢復情況看微創手術完全可行,以後將嘗試在臨床上推廣。

骨科醫生患腱鞘炎 為探索微創療法決定自行手術

曾江華今年35歲,是遂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傷骨科手顯微的「王牌主刀」。然而,由於長期做精細的顯微手術,他的右腕部2019年年底就患上了右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近兩三個月右手的情況越來越差,有時候疼得手腕不能動、大拇指不能翹起來、手掌沒法彎曲,已經開始影響我的手術工作了。」 曾江華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他也曾在同事的建議下實行保守治療戴腕關節支具,但手腕的情況並沒有好轉。

2020年7月7日,曾江華的右腕部已痛的無法活動,科室建議他休息。但是他知道近期還有不少病人的顯微手術等著他做,所以他拒絕了請假休息。作為骨科醫生,曾江華知道想要快速治療右腕的腱鞘炎,手術是唯一的辦法。「我一開始也想過讓同事做,但是傳統外科手術方式需在手腕處開一道3釐米長創口,麻醉師、主刀醫師、護士都得來配合,而且術後恢復大概需要兩周。另外,我一直想嘗試探索腱鞘炎的微創手術治療,拿自己『練練手』也挺好。」

左手給右手手術 創口3毫米3分鐘完成

曾江華回憶,7月7日當天下午他處理完病人後,就開始準備給自己做手術。雖然在曾江華看來腱鞘炎的手術是最常規的操作,但是自己給自己開刀他也沒有嘗試過。為了這次的手術,曾江華已經在腦海中推演過很多次,下班回家還會對著顯微鏡反覆練習。

手術當天,他鋪開手術刀、消毒液、麻醉劑等器械後,先用左手給右手手腕消毒,然後打麻醉針。然後用手術刀尖在發炎腱鞘上皮膚和肌肉割開一個0.3釐米左右的口子,將手術刀伸到接近骨骼的位置,找到發炎的腱鞘,用手術刀把狹窄的地方分離開。而這一系列聽上去令人緊張的過程,曾江華只用了3分鐘左右就完成了,隨後身邊的同事幫他進行了包紮。

手術後繼續工作 將嘗試微創手術的臨床推廣

談起這次給自己手術,曾江華顯得雲淡風輕。雖然左手不是他的慣用手,給自己打麻藥時也會有點心理障礙,手術刀劃開皮膚的拉扯感也很清晰;但是在曾江華看來這些都不足以影響他的手術效果。手術完成後,他甚至沒有請假休息,只是術後兩天沒有上手術臺。「創口就3毫米左右,也不用縫針,所以包紮了兩天就癒合了,一個星期不到就已痊癒,效果我還是很滿意的。」

對於曾江華來說,這次手術的成功不僅僅意味著他可以迅速擺脫病痛,繼續正常工作,還意味著今後他在處理其他患者的腱鞘炎時多了一個選擇。「雖然目前還沒有在其他人身上做過這種微創腱鞘炎手術。但是以後再碰到腱鞘炎的患者,只要確定了他的病灶位置,我就可以用這種微創的手術方式處理。從手術的難度上來說其實跟傳統的方式差不多,但是對於病人來說,不用住院在急診室就能完成,恢復的也快。」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李卓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shehui@ynet.com)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探索微創治療 醫生自己用左手持手術刀給右手做手術
    這位醫生巧練手 手術左手治右手近日,一段醫生自己用左手持手術刀給右手做手術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7月1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位醫生是四川遂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傷骨科醫生曾江華,而這臺一個人的手術發生在7月7日,目的是為了治療困擾自己大半年的右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目前曾大夫的右手已經痊癒,他表示自己手術是為了探索腱鞘炎的微創治療,從自己目前的恢復情況看微創手術完全可行,以後將嘗試在臨床上推廣。
  • 骨科醫生用左手給自己右手做手術……網友:是個「狠人」!
    【紫牛頭條】骨科醫生用左手給自己右手做手術,網友:是狠人,還醫術精湛一說起動手術很多人都會覺得心慌如果是自己給自己動手術那真是不敢想但是偏偏有這樣的「狠人」竟然能自己用左手給右手開刀這位醫生是四川遂寧第一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曾江華2019年,他的右手患上了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最近症狀逐漸嚴重痛了兩三個月,拇指抬不動一開始他想過讓同事幫他做手術但傳統外科手術需要在手腕處開一道
  • 遂寧一院「狠醫生」左手給右手做手術,術後第二天就工作
    三天前,遂寧一院醫生曾江華的右手患橈骨莖突炎,疼痛難忍,他不想耽擱工作,遂用自己的左手給自己右手病灶處做了臺外科小手術。今年35歲的曾江華,是遂寧一院創傷骨科醫生。手術前,他的右手手腕已疼了大半個月,因不想耽擱工作,一直沒有找其他醫生幫忙看病。三天前,病痛再次發作,「大拇指不能翹起來,手掌都沒法彎曲。」
  • 醫生用左手給自己右手做手術,切病灶就像割棉布!網友:是個狠人
    近日,四川遂寧一位醫生自己用左手給右手開刀做手術的事引發網友各種膜拜,7月16日晚,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上這位神奇的醫生,他是四川遂寧第一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曾江華。「之前右手患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拇指都抬不動,很疼,我就給自己做了這個手術。」曾江華說:「主要是用微創的尖刀片割去腱鞘中的病灶。第一次刀進去的時候下手比較輕,對自己不夠狠。
  • 醫生患上「媽媽手」,竟自己給自己做手術,網友:是個狠人,佩服
    除了媽媽這個群體之外,一些由於工作性質需要經常用到手部的職業也很容易患上這個疾病,比如說:醫生。最近在網上就看到了一位「狠人」醫生,由於患上了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竟然打算自己用左手給右手開刀。要知道,一般人只要聽到要動手術,心裡就忍不住抖三抖了,何況自己給自己手術,簡直不敢想像。
  • 看骨科醫生如何「乾坤大挪移」!骨科治療還有這絕招?
    兩年來,鄭東院區骨科全體醫護人員辛勤耕耘,從初具雛形到平穩運行,再到現在的院區優秀特色科室,成為了醫院創傷中心、疼痛中心的一大助力,以開放手術、微創手術、疼痛性疾病特色診療為專業發展方向
  • 左手不慎切斷四指,醫生10小時全部接回 陝西省第四人民醫院骨科...
    左手不慎切斷四指,醫生10小時全部接回 陝西省第四人民醫院骨科醫生妙手回春 2020-10-15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鎮江骨科醫生國內首創「中國入路」
    這不可思議的背後,是市一院骨科專家團隊的重大突破:鎮江骨科醫生在國內首創了髖關節微創手術的「中國入路」。這個英文簡稱被命名為CH—DSA的入路方式,改變了國內髖關節微創手術「只能學習效仿國外」的局面。就醫後的檢查結果顯示,田阿姨右側股骨頸骨折,而高血壓、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又為手術方案的選擇設置了障礙。
  • 用左手撿起右手!男子遇車禍後,冷靜攜斷肢求醫
    羅城一男子駕駛農用三輪車時,不小心連人帶車側翻倒地,起身卻發現右手不見了。經四處尋找,他在車輪軸處找到右手,左手拿起雨衣將右手包好,前往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求醫。王成翼攝手臂被捲入車輪不幸斷肢,男子左手撿起右手求醫「翻車後起身,我發現我的右手不見了,找了一圈才找到,撿起來我就立馬來醫院就醫了。」12月9日,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內,一名患者面帶微笑向旁人說起他的經歷。
  • 車禍患者骨盆多處骨折,創傷骨科創建「螺釘通道」幫其康復
    來院時王女士骨盆處疼痛、左下肢麻木,創傷骨科值班醫師劉毅飛接診後,迅速匯報科主任王金山。骨盆骨折的危險性在於出血多、死亡率極高,術中稍有不慎,將面臨癱瘓的風險,而傳統方法是將骨盆周圍一圈切開,創傷大、恢復慢,患者比較受罪,創傷骨科王金山團隊經過再三討論,決定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採取優勢凸顯的「通道螺釘微創治療」。
  • 【小黃醫生說】一個噴嚏引發的手術
    一別數月,小黃醫生格外想念他的粉絲們,在生活中你們想必聽說過,有人打個噴嚏就骨折了的神奇事,今天,小黃醫生就帶大家一起探索:一個噴嚏引發的手術。最近,骨科門診來了一位78歲的老太太,說腰痛幾個月不見好轉,門診拍個片子一看,脊柱胸12椎體骨折了,老太太嚇一跳,從來沒摔過,也沒被撞過,怎麼會骨折呢?
  • 骨科醫生:這麼選就對了!
    關注每日答疑,解決骨科問題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者是連續性遭到了破壞,而壓縮性骨折屬於骨折之中的一種類型。對於不同類型的骨折來說,它的治療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哪些壓縮骨折是既可手術也可以不做手術的?哪些壓縮骨折是必須手術治療的?
  • 德國骨科醫生來西安仲德骨科醫院 與患者親密接觸
    而針對近年來國際上先進的微創手術之一的——「單髁置換手術」,對於骨性關節炎患者而言,這種技術相比較膝關節置換術,不僅不用進行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只需置換病損部位、不需要去除前後交叉韌帶,還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的本體感覺和關節功能。
  • 骨科醫生眼裡的漏鬥胸
    骨科醫生看骨骼的疾病,但唯獨不看胸部骨骼的疾病。因此,對於漏鬥胸患者來說,如果找這樣的醫生看病,就可能得不到好的建議。在很多人眼裡,漏鬥胸是胸部骨頭的問題,既然涉及骨頭,肯定首先應該看骨科,於是便毫不猶豫地看骨科醫生去了。這其實是一個十分不專業的行為。骨科雖然看骨頭,卻惟獨不看胸部的骨頭,這大概是很多朋友不知道的內容。讓這樣的醫生看漏鬥胸,與讓內科醫生看胸部是類似的道理。由於不專業,所以很難給出專業的答案來。   談論這個問題時,其實應該拋開具體的專業來討論。
  •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臺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 骨科專家:這5類人群最適合
    很多人在出現腰疼或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以後,去醫院就診時,醫生會建議打封閉針進行治療。但是,網絡上也有很多聲音說打封閉針的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大。那麼,打封閉針真的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嗎?效果如何?對於症狀比較重的間盤突出,可考慮注射療法,包括局部、硬膜外和椎間關節注射療法,在診斷明確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注射治療,要求有明確的針對性。硬膜外注射療法,一般只做一次,最多一周後重複一次。
  • 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僅僅在2004年這一年中,用機器人做手術就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例。從前列腺切除到心臟外科,機器人在各項醫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國應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速,僅在2016年,全國就有五十餘家大大小小的醫院在臨床中應用機器人,其中西南醫院利用機器人完成手術近2000餘例。1、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引領醫療界進入「新微創時代」!
  • 四川廣元:成功實施一例骨盆骨折復位微創內固定術
    日前,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人民醫院傳出喜訊,該院骨科新增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順利完成一例骨盆粉碎性骨折經皮骶髂鏍釘內固定術,填補了該區此項技術的空白。經浙江省龍泉市人民醫院援川幹部蔣中信及該院骨科名醫團隊專家組討論,最終選擇骨盆骨折復位微創內固定術,該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近年來,昭化區人民醫院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充分借智借力,通過不斷突破醫療技術、學習先進經驗、優化環境設備等多點發力,真正實現了群眾就醫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目標。
  • 微創心通:駛入瓣膜「新賽道」,守護患者「心門」
    和張瑞巖一樣關注這場改變心臟介入發展歷史手術的,還有現任微創首席技術官兼微創心通董事長羅七一。「雖然微創在TAVR誕生早期就開始關注這一創新術式,但當時我們還不敢去著手嘗試。TAVR的手術方式雖然與心臟支架植入相似,但瓣膜比心臟支架要大很多,其技術難度和壁壘要高得多。」羅七一回憶道。
  • 飛利浦、微軟打造3D全息增強現實手術室,助力圖像引導微創療法
    基於飛利浦Azurion圖像引導治療平臺和微軟HoloLens 2全息計算平臺的最新技術,兩家公司展示用圖像引導微創治療的新型增強現實應用,打造未來手術室的混合現實概念產品。未來增強現實手術室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療法只需要一個小切口,導管等專用儀器便可通過切口深入心臟、血管、大腦、肝臟等其他主要器官治療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