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2021-01-13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臺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江宏景-攝

他叫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65歲的張同欽,從醫40多年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臺次。先後榮獲「四川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等殊榮,被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

退休仍堅守一線:只因為心裡放不下病人

格子襯衣外面套著短袖白大褂,眉宇間透著淡定,仿佛窗外萬馬奔騰,他也波瀾不驚。我們在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辦公室見到張同欽時,他正好收到一條簡訊,臉上瞬間泛起笑意。簡訊是兒子發的,「他在上海一家臺企工作。」當問起他退休了為什麼不到上海與兒子一起生活時,「不習慣。」他說,但護士長吳秋林「揭穿」了他的謊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張同欽與術後病人交流--江宏景-攝

響應國家號召,張同欽1971年下鄉,1972年做計劃生育工作,那年他18歲。1974年被推薦到內江醫科學校學習,1976年中專畢業分配到醫院胸外科工作。那時的胸外科加上他只有兩個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省胸外科的水平都不高,九十年代突飛猛進。」他覺得自己的學歷太低,跟不上形勢,又考上川北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1988年,為提升胸外科手術水平,在醫學上孜孜以求的張同欽到省醫院進修一年,回到簡陽市人民醫院後正式負責胸外科工作,因為他在技術上的不斷進取,這時的胸外科已能開展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大型的手術。

一個科室的發展,離不開醫院這個平臺,更離不開優秀醫生的支撐。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在業界聲譽鵲起,也是張同欽業務能力飆升的歷程。到了二十一世紀,他意識到胸外科手術的未來是微創,為了掌握這一技術,2009年他作為年齡最大的學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電視胸腔鏡手術。學成歸來,他帶領科室實施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性切除和縱隔腫瘤切除等胸科微創手術,成為當時在資陽地區實施電視胸腔鏡手術數量最多的科室。

「一人好不算好,下屬的醫術好,整個科室的醫療才能提質,醫院才能發展。」科室已發展到8個人,胸有大局的張同欽尋找各種機會,送年輕醫生出去培訓。在他眼裡,何學東是個好苗子,這個來自河北的四川女婿肯幹,白天手術,晚上寫病歷,累了找根凳子就睡。現在已是科室骨幹,成為了副主任醫師。「還有張俊、王世平醫生,通過進修學習,現在胸腔境手術比我做得還好。」張同欽說。而每每說到這些年輕醫生,他都十分心痛,「有時做手術通宵達旦,一周七天都在上班,他們很辛苦,很累。」但他忘了自己的累,晚上手術回家,要走過醫院外只有幾級臺階的健康橋,都走得十分吃力。

言傳身教也是張同欽培養年輕醫生的方法,「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幾年了,得把年輕人帶出來。」四級手術他都堅持上臺帶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聰明,手術開展得很不錯。」

目前,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已成為主要以手術治療各種病因所致的胸部外傷和胸部疾病的專業科室,並且所開展的手術範圍和手術量均處於區域領先地位。胸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張同欽這樣總結:「我推進了一步,年輕人上來又在不斷推進。」

張同欽(中)為患者進行手術--江宏景-攝

常年側身做手術:他為病人「付出」了背

晚上十一二點做完手術回家,牽掛已送到重症監護室的患者,張同欽還要電話與護士聯繫,了解情況後才能放心入睡。他說:「病人的狀態決定了醫生的狀態,病人睡安穩了,醫生才能睡踏實。」 而早上6點起床,7點半他又準時出現在病房。「冬天,早上去醫院的時候天都還是黑的。」到了醫院先看望前一天手術的患者和當天即將做手術的患者。7點50分準時科室交班,8點帶領全科醫生查房,9點開始做第一臺手術。平均每天做2.5臺手術,一臺手術3至4小時,加上術前的準備、術後的觀察,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

胸外手術要側身做,因長期做手術,他不堪重負的脊柱已經微微彎曲,沉重的肩膀早已無法平衡手臂的重量,從背後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態,但他不以為然,牽掛的還是病人,想到的還是手術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好一點。「當工人就是當一個好工人,當醫生也要當一個好醫生。」一個「好」字,就是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

40多年僅胸腔大手術就做了四五千臺,有些手術總是讓他難忘。一個男子因複雜型胸部創傷送醫,多科手術醫生輪番上陣,最終讓患者平安,而這臺手術耗時16個小時。

今年4月1日,一男子被三根鋼筋穿胸,該手術對胸外、心外、麻醉、骨科等都是一次挑戰,胸外科由張同欽牽頭搶救,「過去遇到過一根鋼筋穿透胸腹部的傷者,而被三根鋼筋同時貫通身體的傷者這是第一次遇到,其手術難度相當大。」傷者還出現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張同欽又進行了肋骨切開復位。在多科醫生傾力合作下,患者「撿回了一條命」。

「有一次我還差點被投訴。」張同欽回憶說,那天有4臺大型手術,前3臺手術做完已是晚上10點過,11點又送來第4臺手術,「當時感覺十分疲憊,體力不支,為了對病人負責,決定把手術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說要投訴。」說起這些,張同欽笑了笑,「其實醫患關係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溝通到位,換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因為他的醫術,因為他對病人的理解,他成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醫生」。「我找張同欠醫生,我就要他做手術。」 經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醫生。護士長吳秋林聞聲對病人說:「是張同欽,不是『欠』。」

在他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紅包已是常態,病人為了感謝,有送油的,也有送橘子的,還有一個女病人,為他織了一件毛衣。說到這裡,他使勁眨了一下已經溼潤的眼睛。

張同欽為手術患者查體--江宏景-攝

地震來臨時:60公斤的他背起80公斤的患者下樓

危難之中顯真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在張同欽的心裡已經定格。

當日,他正在5樓為患者做手術,大樓突然劇烈晃動,牆上的瓷磚裂開口子,器械架倒地,沉重的手術臺也搖晃起來,他沒有跑,而是迅速為患者縫上傷口,用60公斤的身體背起80公斤重的患者吃力地往樓下挪去。回到地面,他抬頭望,5樓7個手術室,幾十個醫生、麻醉師、護士,在這生死關口,沒有一個人跑,他們堅持和病人在一起,那一瞬間,他感動了,為他們的醫護人員感動。

簡陽市人民醫院作為汶川特大地震資陽市醫療救治點,5月14日一天就接收了200多名重症傷員,病房滿了,就在醫院壩子裡搭帳篷,組建了5個臨時救災病區,張同欽作為外科主任、第三救災區負責人,帶領科室人員為近百名傷者實施了手術和進行傷口處理,48小時沒有合眼。帳篷內溫度在40℃以上,他連續一個星期奮戰在醫院,為了隨叫隨到,累了或在救護車邊靠一會,或在臺階上眯一會,或在藥箱上打個盹,而他的家就在離醫院200米的地方。

當時有個50多歲的男傷員,肋骨斷了四五根,需手術引出胸內積血。就在進刀引出積血時,傷員30多歲的兒子一把卡住張同欽的脖子,將他推到牆上,大聲喊叫起來。原來,傷者兒子因地震患上反應性精神病,看見張同欽對父親動刀,又見血流了出來,以為他要殺害父親,所以有了過激反應。從5月14日凌晨收治第一批災區傷員起,至5月30日,全院救災病房共收治231名傷員,其中,張同欽所在的三病區收治50多名傷員,他親手開展手術34臺次。

2008年12月,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授予他「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稱號,他進京領獎,原衛生部常務副部長殷大奎為其頒獎時不住地誇獎「好樣的,四川醫生好樣的」。而他卻認為,「我雖然領了獎,但工作是大家做的。」

親人和同事眼裡:他回家很「懶」對病人卻很細心

「他呀,懶得很,回家啥事都不做。」妻子鄔瑞蓉說。66歲的鄔瑞蓉退休前是醫院的護士,後來做行政工作,說是抱怨,其實她最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來,回來就喊累,知道他做手術累人,咋忍心再讓他做家務嘛。」正因為有了這份理解,鄔瑞蓉包攬了所有家務。

張同欽指導年輕醫生--江宏景-攝

1980年我生兒子,這時醫院來電話,說有一個胃癌患者需要手術,他硬是丟下我到醫院做手術去了。」 鄔瑞蓉心裡也明白,丈夫有今天的水平,靠的就是2萬多臺手術的千錘百鍊,所以她嘴上訴說著,臉上始終盈著笑意。2004年,他們買了新房,張同欽卻一直「賴」在舊房裡就是不搬,「他說離醫院遠了,不方便晚上急診去做手術。」舊房離醫院近,幾分鐘就到了,新房要走20多分鐘,直到兩年後,醫院有了專門接送急診醫生的車,張同欽才同意搬家。

兒子在上海工作安家,又有兩個孫子,張同欽幾乎每晚都會與兒子通話20分鐘,對兒子十分牽掛。當問起他們退休後怎麼不去上海和兒子一起生活呢時,「他嘛,他不習慣,說是耍起就感到空虛,其實還是放心不下病人。我覺得他身體裡有股精神,支撐著他上手術臺。」鄔瑞蓉說。

在兒子張立巍眼中,從小到大父親都是一個特別忙碌的人。在他印象中,長到18歲時一家三口人離開簡陽外出旅遊的次數沒有超過6次。有幾次除夕晚上千家萬戶團圓的時候,就他和媽媽兩個人在看春節晚會,那時很不理解自己的爸爸為何和別人家的爸爸不一樣。 自從家裡有了電話,半夜鈴聲響起,然後父親穿衣匆匆外出,去醫院搶救病人。張立巍說,現在自己在上海也有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子女,但一直保持著每天和父親通電話20分鐘的習慣,交流每天遇到的成就和困惑,父親不僅僅是父親,還是良師益友。

37歲的何學東是張同欽一手帶出來的,目前是胸外科主任助理。何學東說:「手術臺上,他在與不在是不一樣的,有他在,我們心裡就有底。有一次一個燒傷伴骨折的病人,只做了CT,張老師來後,發現脾有問題,有小出血點,於是又做了彩超,並進行了手術。通過這一次『糾正』,讓我在以後的手術中更加細心。張老師還送我們到華西培訓微創手術,現在科裡幾個年輕醫生都能獨立完成手術。跟隨張老師12年,除了外出學習,張老師就是我們的一本書。」何學東最後笑著說,「有些事我都不跟老丈人說,只跟張老師說。」

主治醫師張俊說:「2008年到醫院,本來是去麻醉科的,張老師選中了我,還幫我爭取機會去外派學習,在張老師的幫助下我成長很快。他不但在工作上幫助我們,還經常教育我們做醫生首先要做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才能夠做一個讓病人滿意的好醫生。」

而在心胸外科病區護士長吳秋林的眼裡,張同欽有很多「缺點」,「挑食」就是其中之一。一臺手術三四個小時,下手術後問他想吃什麼,他這不吃那也不吃,就去外面吃碗麵,其實他是怕耽誤時間,但也太不顧自己了。」 吳秋林說,他在工作上中追求完美,對自己卻很隨意。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病人卻很細心。

 

相關焦點

  • 微創手術普及後,傳統開胸手術是否要退出歷史舞臺?
    微創手術的發展在這些年也是非常快,如果說30年前的微創手術在胸外科醫生之間還有爭議的話,到現在胸部微創手術的爭議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現在還有極個別的病人可能說要問,是不是開胸做手術治療會更徹底一些,微創是不是切不那麼乾淨?實際上隨著胸腔鏡,包括腔鏡技術、手術器械、各種微創材料的進步,現在在肺葉切除術、胸腔鏡手術可以達到和開放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
  • 李簡:不斷攻克臨床醫學難題的胸外科專家
    李簡發現,患者術後感覺疼痛,大都是因為肋間神經受損傷,李簡創立了保留肋間神經手術的辦法,這使得病人在術後不感覺傷口很疼痛,有些患者甚至在術後沒有痛感。術後幾小時便可以下地行走。 在普胸外科,各種常用切口均會使近半數患者發生慢性開胸術後疼痛(指開胸手術後切口周圍長期疼痛和麻木),其中約5%-7%為嚴重疼痛,可致罹病者數年內無法正常生活。
  • 杭州一大伯吃包頭魚 驚動消化科、耳鼻喉科、胸外科醫生 差點要開...
    一旦處理不好,就很有可能損傷神經,導致病人從此再也不能發出響亮的聲音;另外,如果損傷動脈血管,可能導致大出血,瞬間失去搶救的機會。每耽擱一分鐘,病人的創傷水腫炎症和感染風險就增加一分。醫務科請來耳鼻喉科、胸外科的醫生,大家共同制定了手術方案:1、消化科醫生胃鏡下取異物:創傷最小,恢復快,費用低。
  • 平凡的使命——訪泰安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博士李超
    2002年,李超來到在全國治療肺病領域享有盛譽的上海肺科醫院進修學習;2010年他又到在全國綜合實力排名前三的四川華西醫院學習。聊起外出進修許多人會形容,在外進修的日子像打工,做得都是最底層的工作。「主動要求的去進修,到上級醫院什麼髒活累活我都不怕,為的就是多幹一些,多學點東西,人家好多教給一些。」
  • 早飯吞假牙 開胸大手術
    中國醫大一院胸外科醫生為患者做開胸手術,切開食管後才取出惹禍的假牙。家屬介紹:患者的假牙有些鬆動了,吃早飯時不慎將其吞咽下去了,假牙附帶的金屬鉤掛在了食管壁上。曾經用 " 吃韭菜 " 等土辦法想讓假牙滑入消化道,但沒有效果。後來胸骨劇烈疼痛,到當地醫院嘗試用胃鏡把假牙取出來,但也沒有成功。
  • 筆耕到爆,不服來戰——一位最專注於肺磨玻璃結節的胸外科醫生
    數年下來,竟不知不覺也成為了全國熱度最高和免費義診最多的肺結節醫生,著實受之有愧。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工作已經這麼忙,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上義診?不累嗎?」我回答道:「我喜歡這種感覺,雖然每天工作很辛苦,還要花費大量的工作以外的時間進行網絡義診。但是我很開心,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患者經過我的幫助,重獲了新的人生。
  • 自貢女子火鍋店內暈倒、心臟驟停,店外正好站著位胸外科醫生
    【自貢女子火鍋店內暈倒、心臟驟停,店外正好站著位胸外科醫生】自貢身邊事 7月17日晚,陳女士在自貢一家火鍋店內就餐時突發疾病,暈倒在餐桌上。好巧不巧,店門外等候就餐的一位食客正是胸外科醫生。劉醫生快速檢查後發現陳女士無意識、無心跳、無呼吸,立刻進行心肺復甦搶救。5分鐘後陳女士有了微弱心跳和呼吸,繼而完全恢復了意識。
  • 醫生額頭裝「天眼」 裸眼也能做3D微創手術
    醫生額頭裝「天眼」 裸眼也能做3D微創手術 原標題:   主刀醫生額頭上貼上了紅方塊。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胥林花 記者 楊彥)給主刀醫生的額頭貼一個「紅方塊」,猶如裝上「天眼」,就可以清晰立體地看到患者手術部位的立體病灶及周邊組織,手術起來更精準,患者恢復更快。昨天,記者獲悉,江蘇首臺裸眼3D胸腔鏡手術在江蘇省腫瘤醫院成功完成。  手術主刀的是全國著名肺癌專家、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許林教授。他額頭上貼的紅方塊,其實是一個追蹤定位器。
  • 中國首部胸外科疾病術語集重磅發布 ——《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
    4月26日,在「共享・互聯・築造健康醫療大數據共同體——醫療大數據開發及應用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聯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推出《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這是關於我國胸外科疾病方面的首部術語集。
  • 「無管」手術讓胸外科不再是「兇外科」
    信息時報訊 (記者 蔣雋 通訊員 韓文青) 胸外科的發展已經進入「無管」時代。記者從近日召開的首屆中國ERAS&Tubeless(加速康復與「無管」)多學科高峰研討會上獲悉,「無管」手術的理念,減少了患者插管、留管的痛苦,實現患者術後儘早康復,部分簡單胸外科手術患者手術當天就能出院。
  • 患者心臟破裂生命堪憂 湘雅二醫院醫生緊急開胸搶救
    紅網時刻1月15日訊 (通訊員 康路偉 董阿蘭)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第九黨總支心血管外科第一黨支部書記趙元教授在嶽陽市平江縣人民醫院定點幫扶期間,通過緊急非體外開胸探查手術,成功救治一名外傷引起的遲發性心臟破裂患者,患者目前已脫離生命危險,正在逐漸康復中。
  • 83歲老人第三次開胸補心,手術成功後,主刀醫生和他都落淚了
    而在關乎生死的三次選擇中,老人都勇敢地接受了開胸手術;每次術後,他都積極地配合醫護,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這背後還有醫護團隊的仁心仁術。高齡第三次開胸置換心臟瓣膜,其難度和風險不言而喻。當老人飽受病痛折磨又四處尋醫無路時,百年名院再次敞開了大門。
  • 外科醫生只憑「一把刀」的時代過去了!-資陽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
    在我們普通人的眼中,外科醫生總是自帶光環,讓人在敬畏中又心生崇拜,在那些曾經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眼中,外科醫生的雙手更是讓他們重獲健康。那麼對於外科醫生而言,他們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這份工作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資陽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主任李濤的世界。
  • 胸外科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於1961年由重慶市知名外科專家王安定,張宏謀創建,是我市乃至全國較早開設的胸外科專科之一。在西部地區率先開展食管疾病,肺結核及肺腫瘤的外科治療,並為西南地區培養了一大批胸外科專業骨幹。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直屬附屬醫院、重慶市心肺血管疾病醫療研究中心。獲評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7年度七大區域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西南區胸外科專科提名醫院。現有醫師12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博士2人,碩士2人。
  • 他生了個「口腔潰瘍」,沒想到竟然要開胸手術
    此時,病床上的成先生突發呼吸困難,大汗淋漓、不能平躺……病人情況危急,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確定治療方案!當天下午,瑞金醫院多學科團隊集結,胸外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呼吸科、介入科的專家們齊聚皮膚科病房,詳細分析了疾病的可能診斷、目前的主要矛盾、手術的利弊、術中和術後的風險以及相應對策。
  •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成功開展川東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
    四川在線 彭英松李婆婆今年77歲,「因連續一月反覆出現胸痛,突發暈厥2小時」來到華西廣安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心房顫動,心功能Ⅳ級。像患者這類疾病,內科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如不手術幹預治療會隨時危及生命。
  • 不開胸也能給心臟換瓣膜 青島這個團隊已完成近30例
    不需要心臟停跳,不需要開胸,只需要在大腿血管開一個米粒大小的小孔就能夠完成心臟換瓣手術。這項技術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每一例病例都有不同的特點,接受手術的病人多是高齡危重病例,一般情況比較差,容易在各個環節出現問題,所以我們術前會進行專門的討論,對病例進行準確的評估和臨場應變方案設計,各個人員密切配合,確保手術安全。在開展這項技術前,團隊經過了嚴格的技術培訓和反覆演練,多次赴國內外一流醫療機構進修培訓,目前近30例手術病例全部成功,無嚴重併發症發生。
  • 16歲非洲女孩胸椎被細菌「啃空」,下肢癱瘓,中國醫生讓她重新站起來!
    餘列道介紹,他曾對在馬裡開展胸椎手術進行過認真調研:他的「娘家」浙大一院有著全中國知名的傳染病科和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浙江省最強的醫療和研究的機構,具有較豐富的脊柱結核的治療經驗為他「背書」;馬裡醫院有較強的胸外科和神經外科,常規的醫療器械基本能滿足手術需要,更加有利的是,他還有一個十分得力的小夥伴——馬裡醫院神經外科醫生DAMA,他曾在法國留學並在巴黎醫院工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