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簡氣質儒雅斯文,給人的印象是一位低調謙遜、淡泊名利的人,但他卻是一位建樹頗多、並被熟知的國內外同行視為超一流的胸外科專家。李簡目前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簡稱北大醫院)擔任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等職。同時,李簡還擔任北京醫師協會胸外科專業分會會長、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第三屆副會長、北京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委員等諸多社會職務。李簡擅長胸外科疾病,尤其是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的診斷以及微創手術治療。
胸外科專家李簡
三十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胸外科學中的一些共同的甚至世界性的難題,並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拯救了許多被其他醫療機構判了「死刑」的晚期患者。「讓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是李簡從醫三十多年以來堅如磐石一直不變的使命。憑藉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李簡獲得了諸多榮譽,他被評為2006年度北京市創新標兵、2007年度北京市醫德楷模、2007年度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臨床科主任,並獲得2017年榮耀醫者公益評選「金柳葉刀獎」等榮譽稱號。
李簡平日裡很忙。在記者於周末採訪他時,他也是剛從醫院查完病房後才來的。一位由李簡給做肺癌手術的劉姓老人對記者說:「李簡主任工作特別認真負責,您可要好好給他報導報導。我聽說,那天他給我做完手術後,李主任當天下班就沒回家,留在醫院值班了,主要是擔心我術後別出現什麼狀況。」可見,李簡在患者心中的口碑很好。
立志學醫 走進醫學最高殿堂
李簡的父母都是河南人,早年均就職於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李簡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心胸外科醫師。李簡1963年7月就出生於河南省新鄉市。李簡回憶他童年時說,那時,李簡的父親在他小時候注意培養和鼓勵他學美術,使他有了這一技之長,自上小學、中學直到上大學,就經常被學校老師安排做黑板報等宣傳工作。
1981年,從新鄉市第一中學畢業的李簡參加了當年的全國高考,因受父母的影響、並希望能像父親一樣做一名醫生,順利地考入河南醫科大學。在上大學期間,李簡發現他的一個同學準備考研,這對他產生了影響,也使得李簡確立了大學畢業後去考研究生的目標。「一旦有目標,我就會自發地努力。我喜歡做胸外科工作,大學還沒畢業時就開始準備報考北京醫科大學(即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研究生了。」 李簡說。
李簡在大學畢業時留影
1986年7月,李簡從河南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並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讀研期間,李簡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即北大醫院)邊工作邊學習,並在醫院的外科系統輪轉,接觸了臨床外科的各方面工作,開拓了視野。
李簡在北京醫科大學讀研期間表現優秀,1990年7月,李簡完成了研究生的學業,並獲得醫學碩士學位,同年8月李簡被北大醫院留院工作。
醫術精湛 不斷攻克醫學難題
在讀研期間,李簡是把「氣管移植」作為自己研究的課題。「這個課題不是研究熱點,但卻是個難題。」李簡說,「氣管移植後,因為它在體內會移動,只要移植氣管長於3cm,手術後均要壞死。而我創新性地試著把它移植到腹腔的網膜裡,也就是埋在肚子裡,結果一試便成功了。我那時是用狗做手術實驗的,結果是狗能存活。後來我把手術方法用於人身上,也成功了。我把有關研究成果寫了多篇論文,發表在了國外著名雜誌上。這種如何讓移植氣管在胸腔內活下來的技術是我創立的,屬世界領先。」李簡自豪地說。
李簡開始用微創手術方式治療肺和食管等疾病始於1992年8月,至1993年底,他已能經10cm的小切口成功進行了包括隆突成形術在內各種肺癌、腫瘤等的切除術。至1997年赴日留學前,他實施的微創手術在種類、數量、難度和效果等方面均居國內外領先水平。1999年,李簡完成了在日本自治醫科大學的學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10月回國。2001年起,李簡在北大醫院晉升為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並從2003年8月起至今一直擔任北大醫院胸外科主任。
李簡在做世界首例經NSM行肺移植手術
在胸外科領域,李簡的微切口手術水平之高已眾所周知:早在2003年,他就實施了經3cm長的保留神經切口(即單孔胸腔鏡)完成支氣管成形肺葉切除術,有關學術成果發表於2006年。如今,對臨床常見的肺磨玻璃樣結節患者,他實施的是1cm - 2.5cm單孔胸腔鏡肺段或肺葉切除術。
開胸後的術後疼痛是世界難題,各種術後切口都會引起疼痛,即使是微創手術後,患者的疼痛率也達到100%,一年後的疼痛率也要有50%,尤其是在高齡或體弱的患者身上突出。
李簡認為只有解決了術後疼痛,才算真正為患者解決了痛苦。李簡發現,患者術後感覺疼痛,大都是因為肋間神經受損傷,李簡創立了保留肋間神經手術的辦法,這使得病人在術後不感覺傷口很疼痛,有些患者甚至在術後沒有痛感。術後幾小時便可以下地行走。
在普胸外科,各種常用切口均會使近半數患者發生慢性開胸術後疼痛(指開胸手術後切口周圍長期疼痛和麻木),其中約5%-7%為嚴重疼痛,可致罹病者數年內無法正常生活。而醫務人員對患者所能做的只有安慰和不間斷地給與局麻藥物或配合其它手法鎮痛。李簡建立的保留肋間神經開胸術,使這一世界性難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至今,李簡用這種小切口辦法診治各種胸部疾病近千例,無一例發生術後長期疼痛的狀況。而且,即使有個別患者感到不適,但這種小切口引起的術後早期疼痛也比較輕微。
「開胸後患者感覺疼痛,其實是因為神經給傷了。很多大夫做手術時沒把這個當成問題。我發現後,找到問題的原因,想辦法把問題解決了。」李簡說,「我主要是做手術時儘量不傷到患者的神經,並且只需要在患者胸部開一個兩公分大小的口子就可以。」
李簡在瑞典參加國際會議時留影
多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惡性腫瘤首位。由於尚未查明病因,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但長期以來,外科醫生用於切除肺癌的主要方法變化不大,使肺癌患者手術後的長期生存率一直停留在10%左右!並會遺留切口周圍長期麻木或疼痛的後遺症。據文獻報導,手術治療二期、三期肺癌的最好結果為:5年生存率不足40%,10年生存率不足15%!但術後腫瘤局部復發率卻高達30%-70%!李簡以減少局部復發為突破口,創建了經胸外側不損傷肋骨的微小切口進胸、於遠離病變處用電刀進行解剖和分離、徹底清除病變和淋巴組織的手術方式。自1993年以來,已用該手術方法治療了五百餘例肺癌患者,他們多於術後4-7天出院,術後十餘天便能恢復至術前狀態!李簡統計,他用該方法救治的具有10年以上觀察期的肺癌病人達16例,發現該方法不但顯著降低了肺癌的局部復發率,還使肺癌的長期生存率顯著提高!5年生存率達到了56%,10年生存率達到了31%,其中5例病人至今仍健康生存!
患者陳女士在常規體檢中做CT檢查時被發現肺部長有一個0.8cm大小的磨玻璃結節,接診醫生考慮是癌症可能性大。得知病情的陳女士非常緊張,迫切希望通過手術祛除病灶。經過多方打聽及業內人士推薦,陳女士慕名來向李簡求診。值得一提的是,陳女士在多家醫院會診做CT檢查的結果,均被認為她得的是右肺上葉癌,但臨床經驗豐富的李簡確定這是肺中葉癌。雖然由於胸腔內有粘連、肺裂發育不全等使手術難度增加的因素,但李簡仍僅在患者胸部開了一個1cm長的切口,完成了肺中葉切除術!給患者做的最後病理證實,李主任術前判斷完全準確。
李簡用微創手術治療肺癌的獨創方法在世界上屬於領先技術,給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患者術後身體恢復快,使惡性腫瘤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而且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術後傷口疼痛,有些患者甚至在手術後24小時內便可下床活動。
李簡告訴記者,後來他發現有些患者雖然得的是中晚期肺癌,但沒做放化療卻也能活著,而做了放、化療的也多不能避免復發!後來他在給中晚期肺癌患者做手術後就不輕易採用放、化療辦法。
「治療局部中晚期肺癌,我覺得關鍵問題是不是能把腫瘤切乾淨了。腫瘤之所以復發,主要是沒有把癌切淨!於是,我儘量在遠離病變處下刀,這樣就把肺癌給切乾淨了。」李簡的辦法看似簡單,其實富有智慧。
李簡帶博士生查房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現有手術方法不但局部復發率高,併發症多,尤其是吻合口瘻,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並且還有諸如術後切口周圍慢性疼痛、吻合口狹窄、胃食管反流等令病人苦不堪言的後遺症。使食管切除術後的病人生活質量下降,致使一些食管癌患者不選擇手術治療。李簡透露,他們團隊建立的新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食管癌的治癒率,還使術後併發症和後遺症發生率降到世界最低水平。
2006年春節剛過,李簡便接診了一位河南開封的王姓花甲老人,患者是食道癌晚期,食道內的腫瘤長達7釐米,食道內層的癌突破了外層長到了氣管上,因為食道和氣管是緊密相伴的鄰居。老人抱著一線希望從家鄉來到北京投奔李簡。李簡了解到,其他醫院的大夫主張用放、化療的辦法來維持這位老人的生命,但這樣患者最多能多活半年左右。很多醫院都表示不敢做這種複雜的手術。但患者堅決要求李簡給他做手術。李簡便給他做了微創手術。由於李簡精湛的醫術,這位患者得到了治癒,生命得到了延續,一直存活到現在!他後來激動地說,李醫生真是神醫啊,他救了我的命,還讓我不受罪。
2005年11月,在北大醫院全院多學科工作人員的密切配合下,李簡為一位由於嚴重肺纖維化瀕亡的少女,成功實施了體外循環下用異體肺葉、經「無痛開胸切口」替換左全肺的肺移植手術。該例手術創造了如下紀錄:世界首例經無痛開胸切口完成的肺移植手術;我國首例用異體肺葉替換左全肺的人肺移植手術;我國首例用肺移植手術治療瀕亡病人;我國在體外循環下實施肺移植手術治療肺纖維化病例存活時間最長紀錄。
李簡攻克的世界難題、建立多項胸外新技術,已讓數百例按常規方法治療後只能生存幾個月的重病患者獲得了長期生存;他也因此被觀摩過手術過程的業內人士評價成「只可模仿,無法超越」者。
身兼重任 願為行業發展鞠躬盡瘁
「外科大夫要考慮的是,把不能做手術的病能用手術治療。我下功夫研究的就是如何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比如,小細胞肺癌,長得快、易復發,常規術後三個月就又可能長出來。我找到的新方法,是目前唯一的不用放、化療可治癒小細胞肺癌的。」
李簡陪同北大醫院章友康院長看望肺移植術後病人
李簡昔日在北大醫院的同事、師弟,現為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全國常委、北京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王佔山教授告訴記者:「我對李簡特別了解,他是我讀研究生時的學長,也是良師。他年輕時就在醫學上展露了非凡的才華,這些年如果他不是整天忙於大量臨床工作,專心為患者治療手術,那他早該成為院士了。他真的特別忙,他沒精力也沒有更多時間去關注這些。李簡更難得的是,作為醫學大家,為人低調,虛懷若谷,不樂於表達、表白自己。但他是中國醫學界難得具有天賦的好醫生,他的手術水平我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好的。只要看他做起手術來的專注和看到病人的術後狀態,讓人感覺很難超越。李簡教授思想深刻,對生命認識得很深,他善於鑽研,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找到疾病規律並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做手術總是力求讓病人少花錢,而且他為患者做手術時能把腫瘤等病灶,包括淋巴結都給清掃得特別乾淨。」
李簡的同事反映,他對患者特別負責,經常放棄自己的節假日,加班加點地工作。當接診複雜、疑難手術病人時,就會忘我地為患者手術至深夜,甚至次日凌晨,並且稍加休息又再次投入工作。李簡在北大醫院胸外科的醫療助理劉海波大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李簡主任對手術創新追求永不停步,很多大夫一旦功成名就了就不再努力了,舉步不前,但李主任對醫術是精益求精,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他功成名就後仍不斷鑽研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醫學難題。別的醫院的大夫遇到複雜難治的手術不敢接,怕擔風險,但李主任有信心為患者解除病痛,能頂住壓力給患者做手術。此外,他還注重培養我們年輕大夫承擔責任的品格,有時他的幾句話對我的教育都很大,他就是通過言傳身教影響著我們。」
為提高療效並減少病人的負擔,李簡很少使用高昂的一次性耗材實施手術,從而維護了廣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如,2003年元月2日,他為已患中期賁門癌、但仍身兼某高校黨委副書記的某個女患者僅僅實施了手術治療,使她未受放、化療之苦,術後還治癒了她多年的胃部不適的頑疾,精力充沛的她,後來還成為該高校的黨委書記,至今一直健康地生活著。
李簡自己說他就是個匠人,每天在手術臺上完成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作品。是的,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作品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要求很高,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耗時卻長,但能夠長久造福於世。李簡便是這樣的一位精益求精的工匠。做好外科醫生,也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不滿足於我能做我會做,要追求更高的精湛術式,為的便是「讓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李簡說他所追求的符合根治原則,用最小的創傷,最少的出血量,和儘量短的時間,做出有美感的手術,完成絕無僅有的作品,為此李簡一直在路上。
除了鑽研醫術,不斷提高診療水平,為患者救死扶傷,李簡還擔任著行業內一些重要職務。如今的李簡思考的是整個胸外科醫學界未來如何發展的前瞻性問題。李簡坦言,「醫術上遇到的難題我逐個去解決了。但還有兩個難題,在全世界都存在,那就是:大夫們多數在挑輕活;還有就是治病時,治好治不好病,醫院都要收錢!這也可能是『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形成的原因。有朝一日,我和我的弟子們一定要建立一家治不好病,就不收錢的醫療機構!」
李簡在給患者做手術前
李簡,1963年7月出生。1986年7月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醫學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90年在北京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1999年在日本自治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92年8月率先在國內開展胸部微創手術;至1993年底已能經10cm或不足10cm的小切口實施各種肺切除術;2003年便能經3cm的切口完成肺葉切除術;如今能通過1cm的切口完成磨玻璃樣肺癌根治術。實施的微創手術種類、數量、難度和效果等方面均居國內外領先水平。攻克了胸部手術後慢性疼痛和中期肺癌和食管癌難以治癒、並且手術前後還需要化放療的難題。榮獲2006年北京市創新標兵、2007年度北京市醫德楷模、2007年度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臨床科主任,並獲得2017年榮耀醫者公益評選「金柳葉刀獎」等榮譽稱號。
編輯:榮 良
主編:劉玉潔
責編:席 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