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一位酒店保安聊天,我說:「聽您的同事說,前幾天你回老家忙秋去了,家裡秋收的活都忙活完了嗎?」那位保安說:「俺回老家住了五天,地裡收、耕、播全乾完了。」他看出我驚嘆的樣子,便又對我說:「老大哥,您是不知道,現在咱農村秋收全部機械化操作,省時、省力、省功夫,不像過去靠手工操作那樣費勁了。」
同樣是「三秋」,如今的「三秋」與過去的「三秋」在時空跨越中發生了歷史性的蝶變,怎能不讓那些曾經歷過忙「三秋」的人不感慨萬千呢!「三秋」三個字對我來說非但不陌生,而且那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三秋」是指秋收、秋耕、秋種(也叫秋播),俗話說: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天是一年中最忙的一個季節,過去有「春忙一身汗,秋忙一層皮」之說,意思是說,春天的忙那是忙碌一身汗而已,秋天的忙那是忙碌的像扒掉了一層皮似的。我記得在生產隊時期,每年到了「三秋」時節隊裡就會掀起「三秋」大會戰的熱潮,能夠稱其「會戰」就可想而知這「三秋」有多麼忙、多麼苦、多麼累了。因「三秋」任務重、時間緊,男女勞力全部參戰,期間任何社員不準請假外出。那時候村裡秋天的糧油作物主要有玉米、地瓜、花生三大類,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大豆、穀子、高粱、綠豆等作物。村裡人忙「三秋」,第一個是忙搶收,先收割大窪地裡玉米,因窪地土地肥沃,素來有「大糧倉」之稱的美譽,一年種冬小麥、玉米兩季莊稼,秋天收割了玉米倒茬子後再種冬小麥,來年麥季收割了冬小麥再倒茬種玉米。玉米是隊裡的主產作物,收割量大,且又是靠人工收割,隊裡的勞動力全壓上去了,有的負責割,有的負責往場院運送,忙的是不亦樂乎。第二個是忙搶耕,前腳收割完玉米,後腳緊跟上耕地耙地,耕耙地靠牲畜,隊裡能幹活的牛、驢也全部上陣,地耕耙好了以後,再把已經備好的土糞運到地裡去。第三是忙搶種,墒情適宜後緊接著又下播冬小麥。在「三秋」會戰的時間裡,隊上的勞動力是連軸轉,叫「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太陽未出來就下地,晚間天黑了才收工,早飯與午飯也都在地裡吃,晚飯回家也沒有個準時,人們常常是忙得連洗把臉的空都沒有。那牛、驢等牲畜也一樣,下地就是一天,早晨和中午在地裡餵點草料,晚間回到隊上飼養員再加飼料(花生餅或豆餅)。
如果說「三秋」是農村的「三大戰役」的話,那麼忙「三秋」就是農民的「三場戰鬥」,並且每場「戰鬥」都是踩著節氣點壓茬往前推進的。在五十多天「會戰」的時間裡那是一環接一環,沒有給人們留出喘息的機會。窪地裡的玉米割完了之後,除了留下耕耙地和播種的人外,隊裡的勞動力又拉到了嶺地上收花生。花生雖說是油料作物,但在當時稱作經濟作物,是隊裡財政收入的主要項目。那時候收花生的方式落後,先用犁耙把花生耕出來,然後再用人工一棵棵的從土裡拽出來,甩掉(抖擻)花生棵上的土,擺在地上曬著,每耕完一塊地就安排人看守,等曬乾了後才把花生棵運到隊裡的場院裡去。比起收割玉米來,這收花生流程複雜、戰線拉得長,勞動力用的多,耗費時間也多,好歹花生地不用倒茬,一年就一季。收花生的尾聲剛落地,這刨(方言稱抓)地瓜又開始了,且這收地瓜更為艱巨和複雜。因為地瓜當時是農民的主要口糧,在一年的口糧中佔比高達百分之九十。地瓜又不同於玉米和花生,玉米和花生是收到隊裡去,由隊裡負責脫粒、加工、暫儲存,然後大頭部分議價賣給國家,小頭部分再分給社員。鮮地瓜是當天從地裡刨出來當天就得分給社員,不能過夜。各戶社員把分到的鮮地瓜當天夜裡就地切片晾曬或運回村裡再切片晾曬,也是不過夜。要說一年中秋季是最忙季節的話,那麼收地瓜是秋忙中的頂級忙,社員白天忙活隊裡的活,夜裡忙活自家的活,忙得是馬不停蹄。那陣子是隊裡每天刨地瓜、分地瓜,社員是每天收工後顧不上吃晚飯又忙著運地瓜、切地瓜、晾曬地瓜片(方言稱地瓜皮子),家家是挑燈夜戰,用手工方式把一個個地瓜切成薄片晾到地上。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天天往村裡運地瓜,天天切片,天天晾曬,曬乾了地瓜幹再一片片收起來運回家裡去存儲。收地瓜的那一陣子真是忙得孩子哭老婆叫,女人們忙得連給孩子餵奶的空都沒有,男人們忙得鬍子長了沒空刮、頭髮長了沒空剃、衣服髒了沒空換。
秋天的清晨,嫋嫋炊煙,在田野與朝霞起舞,秋天的下晌,嫋嫋炊煙,在山間與紅光晚霞歌唱。在作家筆下那秋景之美是滿山紅葉的壯觀,在畫家筆下那秋景之豔是層林盡染的絢麗,在攝影家鏡頭裡那秋景之彩是遍地金色的輝煌。然而在農民的眼裡那是秋果之實的期盼,那是秋糧之豐的喜悅,那是秋日溢滿的自豪。「三秋」結束後,那雙扶犁耙的手掌長滿了老繭而沒有人在意,那雙握小推車把的手面裂開了道道口子而沒有顧及,那雙下地磨破了的鞋子露出腳指頭而沒有人感到羞澀。在那個年代裡,因為只有秋忙,農民才能夠身安、心安、食安。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如今卻今非昔比了。正如酒店保安所說:「時代發展步伐太快了,好多想都想不到的事如今變為現實了。在村裡剛實行生產責任制的時候,耕耙地、運糞用上手扶拖拉機就覺得不得了,如今收割、耕耙地、播種、運糞全部實現了智能機械化,農民徹底從農耕時代解放出來了。俺家種了十畝玉米,從收割、耕地、播種三天全搞定了,收的玉米也讓俺賣給國家了,可心無二事的安心在城裡打工掙錢。」酒店保安是億萬農民的一個縮影。
在人民公社時期,「三秋」收官之後,接著就掀起「農業學大寨」熱潮,熱火朝天地整「大寨田」,搞農田「基本建設」,農民對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作不了主。如今農村「三秋」不忙,並不是說農民可以閒暇下來窩在家裡貓冬了,而是農民有了更充足的自主時間,更充分的自由空間去城裡打工掙更多的錢,從而使全家過上更加美滿的日子。
聲明:本文屬於原創,若有轉載需經公眾號許可,圖片來源網上,若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