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有何歷史淵源

2021-01-18 尋歷史真相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01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古人曾留下不少的智慧名言,其中不乏有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深切思念的詩句,尤其是那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到現在都很受用。對於這句話,想必大家都爛熟於心了,那麼對這句話裡面的「三秋」,大家認為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可能大部分的人認為,三個秋天那肯定就是三年了,但實際上並不是,所謂的三秋,指的就是9個月。

古人表達感情的方法都是非常含蓄的,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表面意思就是一天沒有見到你,就好像是隔了三個秋天一樣,表達的則是自己對對方的思念至狂的感情,也是《詩經》裡面一男子對自己心愛的女子表達的感情。因為兩個人的感情正是熱戀期,分分秒秒不捨得與對方分開,所以在思念之下就有了這麼一句話,流傳到現在已經表達的不單單只是男女之情, 還包括對家人朋友的思念。

0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是一句含蓄的表達了自己對故人思念的思想感情,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故人的思念,表達出來的都是非常的委婉含蓄的,時隔千百年後,再回首古人表達的感情,尤其是那一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才知道古人的感情都用在古詩裡面,唯有細細的品味,才知道其中意味之一二,所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也不過如此吧!

可見從古至今流傳的東西一定有其意義所在,一句諺語,一句實話,一句經典,都蘊含著生活的哲理,蘊含著上下五千年的經驗智慧。對於當代人來說,思念一個人僅僅可以對他說一句「我想你了」就可以了,但對於古人來說,他們的思想本質上就與現代人不同,說得太直接對他們來說就是不矜持,所以才衍生出了一句又一句的詩句和諺語,全然見證著古人的真情實感,流傳至今已為經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裡面的學識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能學成啥樣,得靠個人去摸索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典語錄琢磨琢磨還是很有味道的,千萬別讓那麼有味道、有傳承意義的東西在我們這一代消失哦!

03往期精彩文章

古代嬪妃被打入冷宮,為什麼「太監」都爭著去伺候?原因太真實

故宮冷宮為何不對遊客開放,晚年溥儀說出了真相,原來如此

古代太監會有「性生活」嗎?後宮佳麗美若天仙,他們也會搞點事情

國家為什麼禁止挖掘帝王陵?看看郭沫若挖掘明定陵,後果承擔不起

錢學森當年放棄的高薪有多高?網友:一年工資抵我50年的收入!

04參考資料

《中國俗語》、《名諺俗語集》、《詩經》等

題/古人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有何歷史淵源文/尋歷史真相-宥乾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很多人理解錯了
    關於此詩的背景,古人眾說紛紜。有懼讒說、懷友說、戍卒思婦說等多種觀點,如《毛詩序》以為「懼讒」,所謂「一日不見於君,憂懼於讒矣」。而今人則多主張是思念戀人的詩,如聞一多先生曾在《風詩類鈔》中指出「採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是哪裡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於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一般意義上而言,三秋泛指時間很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為一個季度,"三秋"為三個季度,約是現在的九個月時間,而實際上有時候比這個三秋還要長的時間。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翻來覆去的查看,驚訝之至,原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竟然是詩經!不說了,那就看文章吧。
  • 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多久?你一定理解錯了
    它就是我們要讀到的這首《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當我們想念某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三秋」泛指時間很久,有人認為它指的是三年,也有人認為是三個月。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不少人可能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詩經》「採葛」,原文是「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本意是形容熱戀的情人,須臾也捨不得離開,一天見不著也難以忍受的意思。我們一般都認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好像相隔有三年」。
  • 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個秋天,也不是三年
    長時間沒有見過面的好朋友,舊友重逢時常會說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確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裡被應用的很廣泛,無論是好朋友還是親人分隔異地之後,都會用這句話來表達強烈的思念之情,這句經典的話聽起來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受到了人們的喜歡,有的人對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有誤,認為三秋就是三年,三秋其實泛指時間很久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讓《詩經》來告訴你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想表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思念之情的時候,往往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那麼問題來了,「三秋」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有的朋友說,既然是「三秋」,那麼望文生義,就是需要經過三個秋天,這麼看來應當是三年的時間吧。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知道出自哪裡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成語對大家來說是耳熟能詳,常常用來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而這個成語早在幾千年之前古人就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了。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首《採葛》。葛根《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詩遇見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怎樣的感受?
    採葛,這是一首傾慕的詩,這是一支痴心的歌。那個採葛的少年,見不到他的每一天都如同三月般漫長;那個採蕭的少年,見不到他的每一天都像三秋般漫長;那個採艾的少年,見不到他的每一天都像三年般漫長。三月、三秋和三年,採葛、採蕭和採艾的少年。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自《詩經》是什麼意思?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矛盾的成語,在現實生活中,「一天」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和「三季」相同,並且「等號」不能在他們之間標記。然而這個成語不僅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對離別時的心理最好的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為情侶間最美麗、最浪漫的情話。
  • 人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指三年嗎?很多人理解錯了
    我國歷史悠久,有文字的時間也有上千年,一些古人用詞用語傳到現在,慢慢地意思、用法等都發生了變化,不然大家怎麼會感覺唐宋之後的書籍讀起來順暢,漢魏之前就相對晦澀呢?再來說一個俗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相信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為了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思念常用的一句話,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裡的三秋要麼指代三年,要麼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三」理解成多,那麼三年就是指代多年。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個俗語的出處《國風·王風·採葛》時,你就會發現「三秋」有著特指的時間,很多人一直理解錯了。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它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有悖常理的成語,現實生活中的「一天」,是不可能和「三季」同日而語的,兩者之間更不能劃上「等號」。然而,這個成語不僅自古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熱戀中的人來說,他們更會覺得,這是對離人心理時間的最佳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成了戀人之間最動聽、最浪漫的情話。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讀起來這麼簡單的詩,就先從詩中的三種植物講起吧。                        至於為什麼說,「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是因為葛的生長周期就是三個月,三個月便開花結果。      那麼,大家也可以想知,「蕭」是必須待秋而成熟。「秋」字的本義原就是穀物成熟的意思,百穀以初生為春,熟為秋,慢慢才引申為四時之一的秋季,孔子講「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 《詩經》中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我們經常用的句子,你知道原句是什麼嗎?《詩經》告訴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詩經》是怎麼寫的。國風 · 王風 · 採葛無名氏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品讀詩經中的《王風·採葛》,方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
    而現代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話來形容相思之情,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正是出自於國學經典詩經中的《王風·採葛》,原話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下面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讀詩|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釋義】一天不見你,就好像過了三個秋天那麼久。【出處】春秋《詩經國風採葛》【鑑賞】是什麼樣的情深意切,才會如此思念入骨呢?大概只有熱戀中的愛人吧!有時候,等待與你見面,是件有儀式感的事,是件快樂的事,可是,我還是希望沒有這份等待,希望能與你時時相伴,這才是最最快樂的事。【原詩】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分享69
    國風·王風·採葛原文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譯文那採葛藤的姑娘,我一天看不見她,像隔了三月那般長!那採香蒿的姑娘,我一天看不見她,就像隔了三秋一樣!那採艾草的姑娘,我一天看不見她,像隔了三年那樣長啊!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國風·王風·採葛》賞析
    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彼採葛兮」,彼:那個,彼此。 採:採摘。 葛:葛根。紅薯樣的農作物。兮:語氣助詞,相當於現在的「啊」。「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反覆詠唱,總共三段。「彼採蕭兮」 ,蕭:香蒿。《說文》:蕭,艾蒿也。《爾雅》:蕭萩,「即蒿。」
  • 《詩經》品讀:《採葛》思念成疾,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譯文採葛藤的姑娘啊。一天不見,就像相隔三月長。採蒿香的姑娘啊。一天不見,就像相隔已三季。採蒼艾的姑娘啊。一天不見,就像相隔已三年。熱戀中的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如瓊瑤歌詞所詠:「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繞天涯。
  • 歷代詩詞名句賞析——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3.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周·無名氏·《詩經·王風·採葛》詩經植物之葛、蕭、艾賞析:那個採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秋季長啊。言語通俗易懂,但是世人對此詩解釋眾多。或曰:「人臣怕被人誹謗,所以寄託於能日日見到君王。」
  • 我等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有一種愛,叫我等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一種愛,叫我想你,天天都想,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