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沒有見過面的好朋友,舊友重逢時常會說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確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裡被應用的很廣泛,無論是好朋友還是親人分隔異地之後,都會用這句話來表達強烈的思念之情,這句經典的話聽起來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受到了人們的喜歡,有的人對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有誤,認為三秋就是三年,三秋其實泛指時間很久,秋季三個月,三秋就是九個月。
那麼,這句話出自哪裡呢?此句出自古代的一首情詩《詩經 王風 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採葛》全詩三章,每章三句,詩人用誇張手法抒寫熱戀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與戀人相見的強烈感,我的心上人是個很勤勞的姑娘,她會為織布去採葛,為祭祀去採蕭,為治病去採艾,她每日忙碌,都無暇見我,思念的日子可真難熬啊,一日不見她,就好像隔了三個月;又一日不見她,好像隔了三個秋天;又一日不見她,就好像隔了三年那麼久。
將三秋誤解成三年,其實不怪我們,因為在這裡,「三秋」的用法比較特殊,古代農業社會以耕種為重,穀類的農作物普遍一年一熟,又在秋天收割,所以古人一般以一秋為一年,將谷熟的時期稱之為秋,比如古籍中記載的「今秋」,不是指今年秋天,而是指今年,如果採用這種釋義,那麼三秋的確是三年。
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誇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捨的戀情。當然,這裡用秋,還有一個用意:秋天草木開始枯萎,開始一片蕭瑟,容易有離別的情緒,引發感慨的情緒,這不唐代杜甫《登高》還有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