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想表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思念之情的時候,往往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那麼問題來了,「三秋」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有的朋友說,既然是「三秋」,那麼望文生義,就是需要經過三個秋天,這麼看來應當是三年的時間吧。
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這句話的出自於《詩經·王風·採葛》,原文是這樣的: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講講詩中的故事:很明顯,這是一首情歌,是在表達對心上人強烈的思念之情。
葛:指的是葛麻,是一種纖維比較長,可以用來紡織布匹的植物。
蕭:據說是一種青蒿,這種植物有特殊的香氣,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會用得著。
艾:也就是人們熟悉的艾草,可以用來驅蟲防病、闢邪入藥,艾草不僅在古代,即便在現代,也是人們經常會使用到的中草藥。
詩中對相思之情的表達是層層遞進的,先是一天不見就好像經歷了三個月,然後是一天不見就好像經歷了三秋,到最後一天不見,就好像經歷了三年。在這裡「歲」的意思是年份,那麼可見三秋中的「秋」顯然不會是「年」的概念。
那麼這裡的「秋」到底是多長時間呢?根據專家的解讀,這裡的「秋」應該與「季節」的意思相仿,「三秋」差不多相當於「三季」,如果按一年四季來平均,「一季」差不多三個月,也就是「一秋」的時間,那麼「三秋」就是「三季」,差不多是九個月的時間了。
在《詩經》創作的年代,採摘是女子的日常工作,所以顯而易見,這首詩表達的是一位多情的少年,在思念心中愛慕的姑娘。翻譯一下就是:
我心中的愛人啊,我對你的思念真是越來越濃烈,當你出去採摘葛麻的時候,分別一天就如同經歷了三個月那麼久。當你出去採摘青蒿的時候,分別一天就如同過去了三個季節的時間。當你出去採艾草的時候,分別一天就如同有三年那麼漫長。
寥寥數語,便把少年的相思之苦,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同身受,想不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對文字的駕馭能力竟然如此之強,真是不能不令人佩服。
當然我們也可以拿具有現代氣息的大白話來解讀這首詩的意境:「親愛的,我想你了,我真的好想你,我簡直想死你了。」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不過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前一陣子非常流行的那個小段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果用當代的大白話來翻譯就是:落日下面有好多的鳥,秋天裡有好大的水啊!
看來這有文化底蘊,和沒有文化底蘊;駕馭文字的功力強大,與沒有多少寫作能力兩下一對比,這差距還真不是一般地大呢。所以說,親愛的朋友們,有空多讀些書,對人生來說,絕對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