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讓《詩經》來告訴你

2021-01-18 闡史官曉悅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想表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思念之情的時候,往往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那麼問題來了,「三秋」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有的朋友說,既然是「三秋」,那麼望文生義,就是需要經過三個秋天,這麼看來應當是三年的時間吧。

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這句話的出自於《詩經·王風·採葛》,原文是這樣的: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講講詩中的故事:很明顯,這是一首情歌,是在表達對心上人強烈的思念之情。

葛:指的是葛麻,是一種纖維比較長,可以用來紡織布匹的植物。

蕭:據說是一種青蒿,這種植物有特殊的香氣,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會用得著。

艾:也就是人們熟悉的艾草,可以用來驅蟲防病、闢邪入藥,艾草不僅在古代,即便在現代,也是人們經常會使用到的中草藥。

詩中對相思之情的表達是層層遞進的,先是一天不見就好像經歷了三個月,然後是一天不見就好像經歷了三秋,到最後一天不見,就好像經歷了三年。在這裡「歲」的意思是年份,那麼可見三秋中的「秋」顯然不會是「年」的概念。

那麼這裡的「秋」到底是多長時間呢?根據專家的解讀,這裡的「秋」應該與「季節」的意思相仿,「三秋」差不多相當於「三季」,如果按一年四季來平均,「一季」差不多三個月,也就是「一秋」的時間,那麼「三秋」就是「三季」,差不多是九個月的時間了。

在《詩經》創作的年代,採摘是女子的日常工作,所以顯而易見,這首詩表達的是一位多情的少年,在思念心中愛慕的姑娘。翻譯一下就是:

我心中的愛人啊,我對你的思念真是越來越濃烈,當你出去採摘葛麻的時候,分別一天就如同經歷了三個月那麼久。當你出去採摘青蒿的時候,分別一天就如同過去了三個季節的時間。當你出去採艾草的時候,分別一天就如同有三年那麼漫長。

寥寥數語,便把少年的相思之苦,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同身受,想不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對文字的駕馭能力竟然如此之強,真是不能不令人佩服。

當然我們也可以拿具有現代氣息的大白話來解讀這首詩的意境:「親愛的,我想你了,我真的好想你,我簡直想死你了。」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不過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前一陣子非常流行的那個小段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果用當代的大白話來翻譯就是:落日下面有好多的鳥,秋天裡有好大的水啊!

看來這有文化底蘊,和沒有文化底蘊;駕馭文字的功力強大,與沒有多少寫作能力兩下一對比,這差距還真不是一般地大呢。所以說,親愛的朋友們,有空多讀些書,對人生來說,絕對沒有壞處。

相關焦點

  • 古人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有何歷史淵源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01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古人曾留下不少的智慧名言,其中不乏有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深切思念的詩句,尤其是那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到現在都很受用。
  • 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個秋天,也不是三年
    長時間沒有見過面的好朋友,舊友重逢時常會說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確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裡被應用的很廣泛,無論是好朋友還是親人分隔異地之後,都會用這句話來表達強烈的思念之情,這句經典的話聽起來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受到了人們的喜歡,有的人對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有誤,認為三秋就是三年,三秋其實泛指時間很久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很多人理解錯了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個成語的出處《國風·王風·採葛》,你便會發現「三秋」有著特指的時間,且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三年。 「蕭」,即艾蒿,是蒿的一種,有香氣,古時用於祭祀。「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供藥用,可制艾絨灸病。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是哪裡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於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一般意義上而言,三秋泛指時間很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為一個季度,"三秋"為三個季度,約是現在的九個月時間,而實際上有時候比這個三秋還要長的時間。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翻來覆去的查看,驚訝之至,原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竟然是詩經!不說了,那就看文章吧。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你知道嗎?一同走進詩經溯源
    在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當中有一首詩名為《王風·採葛》名篇,這首詩其實飽受爭議,因為歷來人們對詩的解讀就眾說紛紜,不過現在普遍的觀點是這首詩通過採用誇張的手法進行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從而抒發了對於戀人思念的一首詩,也是我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所在。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它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有悖常理的成語,現實生活中的「一天」,是不可能和「三季」同日而語的,兩者之間更不能劃上「等號」。然而,這個成語不僅自古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熱戀中的人來說,他們更會覺得,這是對離人心理時間的最佳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成了戀人之間最動聽、最浪漫的情話。
  • 愛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想你好想給你發信息
    愛一個人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想念時若是看不見,猶如度日如年,明知相思苦偏要苦相思,這是深情真愛的一種彰顯。想你了,遠方的人你可否有感覺,想念時,泛濫的思情就像洪水衝破了閘門一樣,一發不可收回。愛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想你,好想給你發信息,就好像那消息能把思念之意瓦解,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君可知,骰子上那顆殷紅的點,就像是一顆思念的心,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體感,用它來表達對一個人的思念,再恰當不過了 。想你了,綿綿不絕的思情,就像是潺潺流水一樣,絲絲縷縷的匯聚成愛的海洋,想你心痛念你流淚,這都是深愛的一種體現!
  • 遇上你以後我才知道,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原來是真的!
    導讀:遇上你以後我才知道,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原來是真的!路過的風景可以是獨特的風景,路過的愛情根本談不上愛情,戀愛是一門學問不僅要學會如何追求心愛的對象,而且還要學會如何珍惜彼此的感情,當愛情走不下去的時候也要用合適的方法處理分手不能敷衍對待。
  • 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多久?你一定理解錯了
    《詩經》中也有一首流傳了幾千年的愛情詩,它只有短短的36個字,卻能將男子對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描摹得入木三分。它就是我們要讀到的這首《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自《詩經》是什麼意思?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矛盾的成語,在現實生活中,「一天」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和「三季」相同,並且「等號」不能在他們之間標記。然而這個成語不僅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對離別時的心理最好的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為情侶間最美麗、最浪漫的情話。
  • 《詩經》中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我們經常用的句子,你知道原句是什麼嗎?《詩經》告訴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詩經》是怎麼寫的。國風 · 王風 · 採葛無名氏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品讀詩經中的《王風·採葛》,方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
    一看到「相思」兩個字,讓我腦海裡,不由自主浮現出一首古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是誰寫這首詩的,我暫時記不起來,誰知道可以告訴我。但我知道紅豆代表相思。而現代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話來形容相思之情,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人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指三年嗎?很多人理解錯了
    在造紙術進入尋常百姓人家之前,文字的記載多使用帛書竹簡之類,帛書成本高,竹簡佔用的地方大,故而那個時候的人們用詞考究,希望能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一件事,讓我們來理解他們那個時候想要表達的意思自然是艱難。為了便於表達,後人會將一些事件或者典故用幾個字的成語或者俗語代替,故而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念在口中的成語或者俗語,就算能夠了解它們意義,但是不一定知道它的來源,更別說能夠準確地理解它們的含義。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讓對方對你上癮的技巧
    愛情的本質是吸引,吸引力越大,愛情濃度越高,對方對你越上癮,越離不開你;相反,吸引力越小,愛情濃度越低,你對對方來說越可有可無。而與這個愛情濃度相制衡的就是衝突濃度。熱戀期間,你們的愛情濃度很高,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想必很多人都體會過,一天見不到就難受,所以就會時不時的發消息,打電話,想每分每秒都能和對方聯繫。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不少人可能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詩經》「採葛」,原文是「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本意是形容熱戀的情人,須臾也捨不得離開,一天見不著也難以忍受的意思。我們一般都認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好像相隔有三年」。
  • 詩遇見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怎樣的感受?
    本期《詩遇見歌》與您分享《詩經》中的一首《採葛》。一首關於相思的詩,一曲「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歌。如此簡單的變化,如此神奇的幻化,句句不變,一字之差,那份傾慕的痴心、等待的煎熬,便超越了時空的隔閡和語言的晦澀,它幻化成了一團溼潤的水霧打溼了人心,又凝練成了愛情的成語感召著千百年來相愛,卻又離別的情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一日是一日,三秋,又有多久?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泰星Taew主動告白:什麼時候會再見到你
    不過這組照片也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調侃,這些顯微鏡網友發現在Taew的胸口上有一片紅色的印記,所以就在網絡上調侃說,Taew你是對什麼東西過敏嗎?坦白說,當時有媒體說Taew和Matt其中有一個人要起訴網友,小煙立刻覺得Taew可能是因為這件事要起訴網友,因為玩笑確實有點開大了,不過當時也有網友表示,不會是Taew,Taew難道要把全泰國的人都起訴嗎?
  • 真愛一個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想你,想見你,你在遠方還好嗎
    導語:心裡真愛著,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心心念念的牽掛,讓人心急如焚,想念的那種無助,誰愛誰知道!想你,想見你,不知你在遠方可否安好,想你看不到你的身影,想念的情不停一分一秒,自從你走進我的世界,你便時時刻刻住在我心裡,從此,我的世界裡因為有你,而生出一份心動的美麗,愛著想著,愛你如痴如醉,想你牽腸掛肚地放不下忘不了,紅塵深處的世間很美,美的不僅是風月,還有心頭上的一份依戀!
  • 以花傳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花道起源分為以下幾個時期,整個歷程也分為了七個時期,與中國歷史變化有很大的聯繫,讓我們慢慢走入花的世界。相傳,他的母親是華族人,這個族群生活在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地方,部落周邊開滿鮮花。華族人也特別愛花,經常把花穿戴在身上,祭祀的時候也會用到花草植物,因此這個族群叫華族。華族的圖騰就是花圖騰,這應該是我們最古老的圖騰。夏也是一個族群。夏天是植物生長最繁茂的時候,因此,夏有「盛大」之義。華、夏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美好而盛大的族群。
  •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分享69
    去年,小編曾經跟大家一起分享過詩經國風篇的前38篇,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中斷了之前的更新;今年,小編將繼續更新詩經裡的詩篇,跟大家一起欣賞、解讀,感受幾千年前的情感與智慧。詩經全篇305篇,篇數不算多,所以除了《詩經》之外,我們希望還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楚辭》《論語》《孟子》等等傳統經典,學到更多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為豐富。國風·王風·採葛原文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