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多久?你一定理解錯了

2021-01-18 雛田的後花園

愛情、親情、友情,這三種人類情感中,愛情一直都是文人最愛創作的文學題材。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流傳了大量關於愛情的詩句,如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大雁的殉情而死震撼了作者,他將自己的震驚、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迢迢牽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形容的是能遙遙相望,不能相互傾吐語言的牛郎織女,心靈卻永遠相依。

《詩經》中也有一首流傳了幾千年的愛情詩,它只有短短的36個字,卻能將男子對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描摹得入木三分。它就是我們要讀到的這首《採葛》:

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當我們想念某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三秋」泛指時間很久,有人認為它指的是三年,也有人認為是三個月。

有網友認為「三秋」指的是三年,他說:「古人以三秋為三年,形容時間闊別之長,想望殷切,若以一秋天三月時間作解釋,為時不長,其意解不通,三秋等於三年,即每年只有一個秋天。」

贊同「三個月」說法的網友則說:「比如說春三月,就是立春後正月、二月、三月。由此可說三秋就是立秋後七月、八月、九月。還有古人也常說一冬三個月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三秋」究竟指多久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採葛》這首歌,就知道在這首詩裡面的「三秋」是多久了。

《採葛》描述是詩人思念一個勤勞能幹的女孩,她幫助父母上山採收葛藤,在河灘採收蒿草,在田地中採收艾草。葛藤,其根可食用,是紡線織布的原料;蕭,即艾蒿,野草,可祭祀;而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

這三句詩可以譯為:

採葛的時候,我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個月;採蒿的時候,我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個季節;採艾的姑娘,我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年。

此詩中運用誇張的寫法,將一天的時間,比作月、季、年,層層遞進,讓人深切感受到了詩人的思念之切,離別之苦。

根據前後句的時間間隔,「三秋」處在中間,應大於三月,小於三年。在古代,江南將糧食耕種時的播種、管理、豐收三道工序稱為「三秋」,且唐朝時的《孔穎達疏》一書中也曾記載「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這句話已經很明顯的指明了三秋指的就是九個月。

後來,這句詩慢慢演變了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被現代人用來表達相思之苦。

所以,三秋指的不是三個月,也不是三年,而是九個月,是不是有點吃驚呢?

推薦閱讀:

嫁人就嫁普京這樣的人

當別人對你說「你活著就是個笑話」時,你會怎樣把話接下去?

相關焦點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很多人理解錯了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個成語的出處《國風·王風·採葛》,你便會發現「三秋」有著特指的時間,且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三年。 然後,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三月」、「三歲」的含義很好理解,就是三月、三年而已。而「三秋」,潛意識中很多人可能就認為一秋為一年,「三秋」也就是三年。
  • 人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指三年嗎?很多人理解錯了
    在造紙術進入尋常百姓人家之前,文字的記載多使用帛書竹簡之類,帛書成本高,竹簡佔用的地方大,故而那個時候的人們用詞考究,希望能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一件事,讓我們來理解他們那個時候想要表達的意思自然是艱難。為了便於表達,後人會將一些事件或者典故用幾個字的成語或者俗語代替,故而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念在口中的成語或者俗語,就算能夠了解它們意義,但是不一定知道它的來源,更別說能夠準確地理解它們的含義。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是哪裡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於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一般意義上而言,三秋泛指時間很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為一個季度,"三秋"為三個季度,約是現在的九個月時間,而實際上有時候比這個三秋還要長的時間。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翻來覆去的查看,驚訝之至,原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竟然是詩經!不說了,那就看文章吧。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不少人可能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詩經》「採葛」,原文是「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本意是形容熱戀的情人,須臾也捨不得離開,一天見不著也難以忍受的意思。我們一般都認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好像相隔有三年」。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知道出自哪裡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成語對大家來說是耳熟能詳,常常用來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而這個成語早在幾千年之前古人就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了。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首《採葛》。葛根《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自《詩經》是什麼意思?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矛盾的成語,在現實生活中,「一天」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和「三季」相同,並且「等號」不能在他們之間標記。然而這個成語不僅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對離別時的心理最好的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為情侶間最美麗、最浪漫的情話。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它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有悖常理的成語,現實生活中的「一天」,是不可能和「三季」同日而語的,兩者之間更不能劃上「等號」。然而,這個成語不僅自古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熱戀中的人來說,他們更會覺得,這是對離人心理時間的最佳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成了戀人之間最動聽、最浪漫的情話。
  • 古人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有何歷史淵源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01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古人曾留下不少的智慧名言,其中不乏有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深切思念的詩句,尤其是那句「一日不見
  • 詩遇見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怎樣的感受?
    採葛,這是一首傾慕的詩,這是一支痴心的歌。如此簡單的變化,如此神奇的幻化,句句不變,一字之差,那份傾慕的痴心、等待的煎熬,便超越了時空的隔閡和語言的晦澀,它幻化成了一團溼潤的水霧打溼了人心,又凝練成了愛情的成語感召著千百年來相愛,卻又離別的情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一日是一日,三秋,又有多久?
  • 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個秋天,也不是三年
    長時間沒有見過面的好朋友,舊友重逢時常會說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確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裡被應用的很廣泛,無論是好朋友還是親人分隔異地之後,都會用這句話來表達強烈的思念之情,這句經典的話聽起來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受到了人們的喜歡,有的人對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有誤,認為三秋就是三年,三秋其實泛指時間很久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讀起來這麼簡單的詩,就先從詩中的三種植物講起吧。「為絺為綌」便分別指的是細葛布和粗葛布。   至於用葛的纖維做的鞋子嘛,古代叫「葛屨jù」,也是《詩經》中會時常遇到的,比如「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詩 小雅 大東》)。
  • 我等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有一種愛,叫我等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一種愛,叫我想你,天天都想,胡思亂想。
  • 《詩經》中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我們經常用的句子,你知道原句是什麼嗎?《詩經》告訴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詩經》是怎麼寫的。國風 · 王風 · 採葛無名氏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讓《詩經》來告訴你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想表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思念之情的時候,往往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那麼問題來了,「三秋」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有的朋友說,既然是「三秋」,那麼望文生義,就是需要經過三個秋天,這麼看來應當是三年的時間吧。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
  • 19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般的思念之語,你心動了嗎?
    2.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王風·採葛》男子思念勞作中的女子,身心備受折磨。物理上的時間和心理上的時間落差之大,想必熱戀過的人都有同感吧?這也就是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最早發源地。3.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相思中消瘦了體貌、憂傷了容顏,消逝了青春。這思念該是多麼的令人煎熬呀。
  • 要想讓女人對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男人可以試著做這兩件事
    你這一路走來,有沒有失去過什麼人,曾幻想過與她攜手一生,最終無疾而終,偶然想起她的笑顏,淚水就浸溼了雙瞳。你自欺欺人的感嘆道「不求長相廝守,只求曾經擁有,」其實你在心裡後悔不已。其實男人想抓住一個女人,並不難。只要讓她對你朝思暮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自然就捨不得離開你了。
  • 2000多年前不知名高手寫了首肉麻情詩,誕生個家喻戶曉的成語
    《王風·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它最出名的當屬第二章「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不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網紅詩句,而且從中誕生的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更是家喻戶曉。不過很多人剛開始對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成語的理解卻並不正確。很多人都覺得所謂的「如隔三秋」,經過了三個秋天,一年只有一個秋天,那「如隔三秋」應該就是經過了三年。但真是如此嗎?我們看看整首詩就能找到答案。
  • 暗送秋波、望穿秋水…這些關於秋的成語你知道出自哪裡嗎? | 愛學習
    天氣轉涼秋天終於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它的到來關於秋天的成語你知道多少呢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國風·王風·採葛》賞析
    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彼採葛兮」,彼:那個,彼此。 採:採摘。 葛:葛根。紅薯樣的農作物。兮:語氣助詞,相當於現在的「啊」。「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反覆詠唱,總共三段。「彼採蕭兮」 ,蕭:香蒿。《說文》:蕭,艾蒿也。《爾雅》:蕭萩,「即蒿。」
  • 出自詩詞中有秋的成語
    指暗中眉目傳情。2.【金風玉露】來源:唐·李商隱《辛未七夕》: 由來碧浪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解釋:提起這個成語,大家肯定會想起一首耳熟能詳的詩:「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3.【秋風落葉】來源:漢·桓寬《鹽鐵論·論功》:夫以智謀愚,以義伐不義,若因秋霜而振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