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親情、友情,這三種人類情感中,愛情一直都是文人最愛創作的文學題材。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流傳了大量關於愛情的詩句,如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大雁的殉情而死震撼了作者,他將自己的震驚、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迢迢牽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形容的是能遙遙相望,不能相互傾吐語言的牛郎織女,心靈卻永遠相依。
《詩經》中也有一首流傳了幾千年的愛情詩,它只有短短的36個字,卻能將男子對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描摹得入木三分。它就是我們要讀到的這首《採葛》:
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當我們想念某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三秋」泛指時間很久,有人認為它指的是三年,也有人認為是三個月。
有網友認為「三秋」指的是三年,他說:「古人以三秋為三年,形容時間闊別之長,想望殷切,若以一秋天三月時間作解釋,為時不長,其意解不通,三秋等於三年,即每年只有一個秋天。」
贊同「三個月」說法的網友則說:「比如說春三月,就是立春後正月、二月、三月。由此可說三秋就是立秋後七月、八月、九月。還有古人也常說一冬三個月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三秋」究竟指多久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採葛》這首歌,就知道在這首詩裡面的「三秋」是多久了。
《採葛》描述是詩人思念一個勤勞能幹的女孩,她幫助父母上山採收葛藤,在河灘採收蒿草,在田地中採收艾草。葛藤,其根可食用,是紡線織布的原料;蕭,即艾蒿,野草,可祭祀;而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
這三句詩可以譯為:
採葛的時候,我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個月;採蒿的時候,我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個季節;採艾的姑娘,我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年。
此詩中運用誇張的寫法,將一天的時間,比作月、季、年,層層遞進,讓人深切感受到了詩人的思念之切,離別之苦。
根據前後句的時間間隔,「三秋」處在中間,應大於三月,小於三年。在古代,江南將糧食耕種時的播種、管理、豐收三道工序稱為「三秋」,且唐朝時的《孔穎達疏》一書中也曾記載「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這句話已經很明顯的指明了三秋指的就是九個月。
後來,這句詩慢慢演變了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被現代人用來表達相思之苦。
所以,三秋指的不是三個月,也不是三年,而是九個月,是不是有點吃驚呢?
推薦閱讀:
嫁人就嫁普京這樣的人
當別人對你說「你活著就是個笑話」時,你會怎樣把話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