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矛盾的成語,在現實生活中,「一天」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和「三季」相同,並且「等號」不能在他們之間標記。
然而這個成語不僅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對離別時的心理最好的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為情侶間最美麗、最浪漫的情話。
然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原意真的是戀人之間的情話嗎?古今學者對此有過不少爭論。我們應該從他的源頭開始。這個成語來自《詩經·國風·王風·採葛》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事實上《採葛》很短很短,沒有很少的單詞,這很容易理解,他可以翻譯成一個句子:採葛,採蕭,採艾,一天之內看不到,看來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
也正是因為這首詩篇幅短,缺乏解釋,很難理解這首詩的主旨,古今讀者對《採葛》的解讀因人而異。
怕誹謗
《毛詩序》是漢代學者為《詩經》寫的序,他對後世影響很大
根據《毛詩序》,《採葛》是一首歌「懼讒詩」,被後來的學者如鄭玄、孔穎達等廣泛使用。
這種觀點認為,《採葛》是在「周桓王」時期產生的,當時政局不清,周天子和諸侯國在搗亂,結果,權威丟失,不僅君主和臣民沒有規模,而且有些人會誹謗皇帝。
因此這首詩可以這樣解釋:皇帝讓他的大臣去採葛,因此部長擔心如果他見不到他,會有人誹謗他,他更擔心,因為這些誹謗,君主和臣民之間會產生隔閡感。
在淫奔
從「懼讒說」、「彼採葛兮」、「彼採蕭兮」等句子來看,應該是詩歌的上升句,他們可能沒有實際意義,但只是引出以下句子,然而這種理解有牽強附會的感覺,被後世許多人駁斥。
宋代朱熹認為「彼採葛兮」和其他句子不是「興」而是「賦」,他們是真實的「採葛,採蕭」。他在《詩集傳》中說:
「採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託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絺綌」表示葛布衣服,採葛用於製作衣服,下面的蕭採艾也有一定的實際用途。因此朱熹認為這首詩是「淫奔者」通過情人的採葛行為表達思念的詩。
雖然這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他也有「禮教」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偏見。
懷尤說
將《採葛》視為懷尤詩的學者不在少數,清代研究姚際恆和方玉潤的許多學者都認為這首詩是懷尤的一首詩憶遠。
在「懷友說」中,人們認為「彼採葛兮」和其他句子沒有太多意義,而是為「協韻」寫詩。葛與月,蕭和秋,艾和年齡符合一定的節律,巧合的是,葛恰好在份收集,蕭在秋天收集,採之需要三年時間才能治癒疾病。
可能是在看到這些東西後,詩人想起了遠道而來的朋友們。
情歌
在聞一多的《風詩類鈔》中,有許多關於《詩經》的新觀點,對當今人們的詩歌閱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本書中《採葛》被認為是「戀歌詩」,這一點得到了大多數現代學者的認可。
在「戀歌說」中,大多數人認為「彼採葛兮」是「比」,就像《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採之」一樣,我們用「採荇菜」來比較「寤寐求之」和「採葛」來描述追求情人的行為。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也巧妙地表達了當事人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和相見的渴望。
事實上許多現代人把《採葛》直接讀作情詩,雖然整首詩中沒有風花雪月和恩愛的胡言亂語,但卻能引起每一位讀者的情感共鳴,正如學者們所評論的:「採葛,妙在語言悖理。」
你認為「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原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