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自《詩經》是什麼意思?

2021-01-18 香菜棒棒糖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矛盾的成語,在現實生活中,「一天」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和「三季」相同,並且「等號」不能在他們之間標記。

然而這個成語不僅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對離別時的心理最好的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為情侶間最美麗、最浪漫的情話。

然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原意真的是戀人之間的情話嗎?古今學者對此有過不少爭論。我們應該從他的源頭開始。這個成語來自《詩經·國風·王風·採葛》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事實上《採葛》很短很短,沒有很少的單詞,這很容易理解,他可以翻譯成一個句子:採葛,採蕭,採艾,一天之內看不到,看來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

也正是因為這首詩篇幅短,缺乏解釋,很難理解這首詩的主旨,古今讀者對《採葛》的解讀因人而異。

怕誹謗

《毛詩序》是漢代學者為《詩經》寫的序,他對後世影響很大

根據《毛詩序》,《採葛》是一首歌「懼讒詩」,被後來的學者如鄭玄、孔穎達等廣泛使用。

這種觀點認為,《採葛》是在「周桓王」時期產生的,當時政局不清,周天子和諸侯國在搗亂,結果,權威丟失,不僅君主和臣民沒有規模,而且有些人會誹謗皇帝。

因此這首詩可以這樣解釋:皇帝讓他的大臣去採葛,因此部長擔心如果他見不到他,會有人誹謗他,他更擔心,因為這些誹謗,君主和臣民之間會產生隔閡感。

在淫奔

從「懼讒說」、「彼採葛兮」、「彼採蕭兮」等句子來看,應該是詩歌的上升句,他們可能沒有實際意義,但只是引出以下句子,然而這種理解有牽強附會的感覺,被後世許多人駁斥。

宋代朱熹認為「彼採葛兮」和其他句子不是「興」而是「賦」,他們是真實的「採葛,採蕭」。他在《詩集傳》中說:

「採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託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絺綌」表示葛布衣服,採葛用於製作衣服,下面的蕭採艾也有一定的實際用途。因此朱熹認為這首詩是「淫奔者」通過情人的採葛行為表達思念的詩。

雖然這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他也有「禮教」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偏見。

懷尤說

將《採葛》視為懷尤詩的學者不在少數,清代研究姚際恆和方玉潤的許多學者都認為這首詩是懷尤的一首詩憶遠。

在「懷友說」中,人們認為「彼採葛兮」和其他句子沒有太多意義,而是為「協韻」寫詩。葛與月,蕭和秋,艾和年齡符合一定的節律,巧合的是,葛恰好在份收集,蕭在秋天收集,採之需要三年時間才能治癒疾病。

可能是在看到這些東西後,詩人想起了遠道而來的朋友們。

情歌

在聞一多的《風詩類鈔》中,有許多關於《詩經》的新觀點,對當今人們的詩歌閱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本書中《採葛》被認為是「戀歌詩」,這一點得到了大多數現代學者的認可。

在「戀歌說」中,大多數人認為「彼採葛兮」是「比」,就像《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採之」一樣,我們用「採荇菜」來比較「寤寐求之」和「採葛」來描述追求情人的行為。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也巧妙地表達了當事人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和相見的渴望。

事實上許多現代人把《採葛》直接讀作情詩,雖然整首詩中沒有風花雪月和恩愛的胡言亂語,但卻能引起每一位讀者的情感共鳴,正如學者們所評論的:「採葛,妙在語言悖理。」

你認為「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原意是什麼?

相關焦點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不少人可能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詩經》「採葛」,原文是「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本意是形容熱戀的情人,須臾也捨不得離開,一天見不著也難以忍受的意思。我們一般都認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好像相隔有三年」。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它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一個有悖常理的成語,現實生活中的「一天」,是不可能和「三季」同日而語的,兩者之間更不能劃上「等號」。然而,這個成語不僅自古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熱戀中的人來說,他們更會覺得,這是對離人心理時間的最佳描述。因此「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成了戀人之間最動聽、最浪漫的情話。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是哪裡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於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一般意義上而言,三秋泛指時間很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為一個季度,"三秋"為三個季度,約是現在的九個月時間,而實際上有時候比這個三秋還要長的時間。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翻來覆去的查看,驚訝之至,原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出處竟然是詩經!不說了,那就看文章吧。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很多人理解錯了
    以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為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比喻一種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侶之間的殷切思慕,也用來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而這個時候的三秋,泛指時間很久。
  • 詩遇見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怎樣的感受?
    本期《詩遇見歌》與您分享《詩經》中的一首《採葛》。一首關於相思的詩,一曲「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一日是一日,三秋,又有多久?《孔穎達疏》云:「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原來,春夏秋冬,一年有四季更替,四季又有十二次月圓。每一個季節,都有三個月,一秋便是三月,三秋便是九月。兩千年前那個花痴的姑娘,不見情郎的每天等待,竟然都是像九個月那樣漫長。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讀起來這麼簡單的詩,就先從詩中的三種植物講起吧。《詩經》裡處處可見先民與之融為一體的大自然,無一不體現著人類與自然的息息相關、相親相愛,所以我們簡直可以說,《詩經》是完全以自然為背景,上演的種種喜怒哀樂,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它特有的樸實、單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當我們把一首詩放置在它的背景中去欣賞,那便每首詩本身都是一幅畫了。
  • 古人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有何歷史淵源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01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古人曾留下不少的智慧名言,其中不乏有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深切思念的詩句,尤其是那句「一日不見
  •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分享69
    去年,小編曾經跟大家一起分享過詩經國風篇的前38篇,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中斷了之前的更新;今年,小編將繼續更新詩經裡的詩篇,跟大家一起欣賞、解讀,感受幾千年前的情感與智慧。詩經全篇305篇,篇數不算多,所以除了《詩經》之外,我們希望還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楚辭》《論語》《孟子》等等傳統經典,學到更多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為豐富。國風·王風·採葛原文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詩經》中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我們經常用的句子,你知道原句是什麼嗎?《詩經》告訴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詩經》是怎麼寫的。國風 · 王風 · 採葛無名氏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國風·王風·採葛》賞析
    中國的古詩之源,無不從《詩經》開始。《詩經》是周朝周天子的中央音樂機構,後來稱之為「樂府」派出採詩官搜集歌詞,整理、加工、美化,然後編篡成集。其中一部分採集自民歌進行整理,另一部分就是官僚文人,娛樂活動唱的歌,也被收集成一部分。還有一類就是祭祀用的。
  • 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多久?你一定理解錯了
    《詩經》中也有一首流傳了幾千年的愛情詩,它只有短短的36個字,卻能將男子對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描摹得入木三分。它就是我們要讀到的這首《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品讀詩經中的《王風·採葛》,方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
    而現代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話來形容相思之情,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正是出自於國學經典詩經中的《王風·採葛》,原話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下面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知道出自哪裡麼?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成語對大家來說是耳熟能詳,常常用來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而這個成語早在幾千年之前古人就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了。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首《採葛》。葛根《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人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指三年嗎?很多人理解錯了
    我國歷史悠久,有文字的時間也有上千年,一些古人用詞用語傳到現在,慢慢地意思、用法等都發生了變化,不然大家怎麼會感覺唐宋之後的書籍讀起來順暢,漢魏之前就相對晦澀呢?比如我們常常使用的一個成語「變本加厲」,大家基本上都是清楚它的意思,就是指情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然而嗎,但是當我們在南北朝時期的文章中讀到這個詞,就不能做這樣的理解,在「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中,「變其本而加厲」應該理解為比原來更加發展,這發展可好可壞,沒有側重點。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讓《詩經》來告訴你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想表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思念之情的時候,往往會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那麼問題來了,「三秋」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有的朋友說,既然是「三秋」,那麼望文生義,就是需要經過三個秋天,這麼看來應當是三年的時間吧。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
  • 我等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有一種愛,叫我等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一種愛,叫我想你,天天都想,胡思亂想。
  • 19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般的思念之語,你心動了嗎?
    詩風詞韻從《詩經》始便汩汩流淌,穿過秦漢的煙塵,迎來大唐的歡歌,告別宋時的紛爭……一直綿延至如今。蒹葭有意,關雎有情;紅豆寄相思,芭蕉抒離情;蠟燭垂淚到天明,杜鵑啼血化望帝……一枝一葉總關情,萬事萬物皆可入詩詞。詩詞抒寫了泱泱中華三千年的文脈。歷史上更是留下了無數相思的經典詩句。今天,小編帶領大家去找找那些頗有特色但未必都知道的表相思的詩句,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脈脈情絲。
  • 「遇人不淑」來自《詩經》是什麼意思?
    尤其是在「娛樂圈」中,說到男女明星,「遇人不淑」這個詞經常被用到,這是什麼意思?習語的原意是什麼?事實上這個詞的現代意義是「泛指結交了不正派的人」,但他與原來的意思有些不同。如果你想理解他的原意,你需要找到他的來源,「可恥」一詞來自《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他在詩中的原句是:「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 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個秋天,也不是三年
    長時間沒有見過面的好朋友,舊友重逢時常會說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確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裡被應用的很廣泛,無論是好朋友還是親人分隔異地之後,都會用這句話來表達強烈的思念之情,這句經典的話聽起來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受到了人們的喜歡,有的人對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有誤,認為三秋就是三年,三秋其實泛指時間很久
  • 要想讓女人對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男人可以試著做這兩件事
    你這一路走來,有沒有失去過什麼人,曾幻想過與她攜手一生,最終無疾而終,偶然想起她的笑顏,淚水就浸溼了雙瞳。你自欺欺人的感嘆道「不求長相廝守,只求曾經擁有,」其實你在心裡後悔不已。其實男人想抓住一個女人,並不難。只要讓她對你朝思暮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自然就捨不得離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