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這麼牛,為什麼在海外比不上日本料理?

2021-12-25 海外風雲


在歐美各國,日本菜都是高檔的代名詞,米其林指南上的日料更是多了去了,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中國菜比不上日本料理呢?

說起來吃這東西我們中國人是自負天下第一的,我們有八大菜系,有各種各樣的神奇的做菜的技巧,但是卻不得不承認的是,從2012年以來,在大江南北興起了一股吃日料的風潮,特別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出入日料店的次數明顯增多,而在北京和上海,在2013年一年就增加了1300家日料店,這就很尷尬了為啥我們這樣一個美食大國倒是被簡單的日本料理給打敗了?

歐巴馬訪日,安倍晉三請他在「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店裡用餐

再看看在國際上的認知程度。中餐雖說已經是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但是在高檔餐館中,中餐的數量卻比日本料理燒的不是一星半點,早幾年的時候甚至整個中國大陸在米其林美食指南上的推薦店鋪一個都沒有,近兩年才在上海和北京等超一線城市出現,而日本就不一樣了,在歐美各國,日本菜都是高檔的代名詞,米其林指南上的日料更是多了去了,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中國菜比不上日本料理呢?

先說為啥在國外受歡迎,首先一個國家的菜系能否馳名於海內外不僅僅是和這個國家是否真的有影響力這些虛的東西有關,首先得是把第一批日本菜帶出去的是什麼人,第一批日本餐館在國外是什麼印象。從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來看,日本人偏向於保守,妥妥的是經濟實力到了一定程度才會出國,所以第一批在國外生根落戶的日料餐館服務的日僑群體就是終端高端人群自然就不會太差,之後這第一印象之下只會越來越好,不能越來越差吧。

而中華料理卻不同,我們第一批漂洋過海的中國人大部分都是華工,要麼就是後來的偷渡客,這兩類人群可都是社會的底層階級,他們把中國菜帶到國外會帶過去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傳統?恐怕帶過去的大部分都是濃油赤醬,實惠又好吃的東西,再加上融合當地的口味,所以為啥李鴻章雜碎這道菜能夠成為美國中餐館的招牌菜之一也就不奇怪了。但是這道菜本身的原料構成和烹調方法都和中餐本身相去甚遠。

李鴻章在電視劇《走向共和》裡有一句對日本伊藤博文首相的臺詞這麼說:「菊花與刀,貴國雙寶。誠然這是日本民族的兩大象徵之一,但殊不知日本文化是發展子自中國古典文化,比如茶傳到了日本發展成了茶道,唐刀到了日本發展成為劍道,處於民族性的原因,日本這個民族實在太過細緻,追求完美,簡直是三十七萬平方千米土地上生活著一億多的處女座。任何日本人覺得有意思的東西都會發展成一種文化,而日本的傳統神道教也認為萬物有靈,日本料理也有類似於一種道的東西存在。

我們今天在雜誌上和各種文藝類的公眾號文章裡看到日本料理的各式各樣的封神的人,不管是壽司之神,還是天婦羅大師,日本料理有著儀式感和文化意味。日本廚師也非常樂於一生鑽研一樣東西,做料理就是他們一生的追求。就是他們的證道過程,這在中國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古話說民以食為天。但是食終究也只是食物,孔聖人早兩千多年前就說了,君子遠庖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又為啥讀書高呢,那是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只要是好好讀書啥都有了,就能高官得坐駿馬得騎,自然得有大群的廚子伺候著。我們崇敬的從來都是物化十分嚴重和能夠得到切實利益的東西,即使在現代,成為一個優秀的廚師,或者是一個傑出的工匠也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並且中國的廚師多了,誰見過哪一位廚師被封為神?文言裡他們是「炙者」陝西方言裡它們是「勺勺客」淮海話裡它們是「老師(si音接近絲帶兒化音)」這些都不能和神相提並論吧?

在中國念叨了幾十年的一句口號是「顧客是上帝」但是這句話本身就有毛病。上帝可是外來戶,我不伺候外來戶行不行?中國不管多麼高級的服務場所總會有發生服務人員和顧客的不悅,而在日本料理店尤其是高檔日本料理店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見慣了日本人得謹小慎微,見過幾個日本人大呼小叫。並且日本料理店無論是有多大的名聲,陳設也十分簡單,廚師就那麼幾個人,而且大部分還都在你肉眼可見的地方,親手操持著馬上要進入你的味蕾中的料理。

並且這些廚師們都有把料理做的精緻如魂的本事,即使是最常見的食材也可調配出細膩的味道,而在日料店中,也少見中國餐館的火爆和熱鬧,你體驗的大多數是寧靜致遠或者是深夜食堂,這是尊重食物,日本人有本事讓食客們最大限度地讓相關的一切都專注於食物上,不管它是最珍貴的,或者只是一片平常的蔬菜,當你能夠專注,體會食物之美,就能從最簡單的食物中獲得最多。

而在具體的服務上日本人更是體貼入微,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來說,在日本的京都有一家懷石料理非常有名,被稱為是京料理,京料理不會讓客人去點菜,而是根據食客選擇的套餐價,為食客一道一道地奉獻精心準備的菜餚。大廚會根據季節變化選擇季節性食品和裝飾品,讓食客可以在舌尖感受四季的變幻。高檔的日本料理店都必然有私房菜單服務。這可就是實實在在的賓至如歸了,店家會根據你的預算和喜歡的菜色和口味習慣來設計專屬於你個人的料理菜單,這就是從賓至如歸到頂級服務了。

還有一點日本料理能夠在國際國內都能獲得歡迎的重要原因是,日本料理甭管是什麼簡單的食材都能處理成非常精緻的樣子,並且在這精緻之下,沒有太多的人工打磨的跡象,不像中餐需要有太多的繁複工藝和各種各樣的調味品,日本料理在極簡主義中歸於清淡但又絕不平淡,平白的又多了些禪意。而在人們的口味來說,讓你吃頓東坡肉可以,你覺得口味醇厚,實在好吃,但要是一天三頓的吃呢?比如喝酒,次序也應當是中國菜先上,南北大菜,煎炸烹炒,但是等到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遲到酒酣胸袒之時就該上日本料理了,已經被油膩和爽口給了足夠刺激的味蕾需要清淡的東西了。

這個民族實在是一個令人驚奇又驚詫的民族,他在任何你想不到的領域都有可能突破,而中國菜之於日本料理的優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了。

來源: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

作者:書劍為酒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繫,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繫後臺,我們會立即處理,謝謝!

點擊「閱讀原文」,細品秋天故事!

相關焦點

  • 日本料理與中餐
    中餐雖說已經是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但是在高檔餐館中,中餐的數量卻比日本料理少的不是一星半點,早幾年的時候甚至整個中國大陸在米其林美食指南上的推薦店鋪一個都沒有,近兩年才在上海和北京等一線城市出現,而日本就不一樣了,在歐美各國,日本菜都是高檔的代名詞,米其林指南上的日料更是多了去了,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中國菜比不上日本料理呢?
  • 日本的「中華料理」和「中國料理」,哪個是正宗中餐?
    在日本這道菜也是日本人心中比較好吃的「中餐」,但是除非是相熟的中國人開的中國料理店做的,如果是隨便找的中華料理店裡的麻婆豆腐總會覺得,味道有點奇怪。當然如果是超市買的方便性麻婆豆腐素,味道就更奇怪了。今天就正好借著喵喵肚子餓,給大家聊聊日本的「中餐」大家想到日本料理都會想到一個詞「清淡」,好看是好看,但是總吃這樣的東西,估計大家都受不了吧。
  • 為什麼在美國日本料理是高級菜,中餐卻只能是屌絲外賣?這裡有一部中餐血淚史!
    電影《黑衣人3》中就有這麼個詭異恐怖的情節。而事發地點呢?是中餐館。不知你是否會有這麼一種「印象」:國外影視劇裡的中餐館,雖說店裡的中國元素甚至比國內更多,卻總有那麼一種詭譎的氣氛。昏黃的燈光,嘈雜的環境,古怪的老闆.充滿異域風情和神秘氣息的中餐館成了罪犯的最愛,槍戰的天下。
  • 「中華料理」不是中國菜?純正中餐在日本原來屬於高檔消費
    那麼,有人就要說了,日本滿大街都掛著「中華料理」兩個字的招牌,分明是很愛中餐的嘛。其實,日本的「中餐館」應該分為兩種,一種叫「中華料理」,一種叫「中國料理」。雖僅一字之差,在菜品、價格、餐廳的檔次和氣氛環境上都有很大差別。
  • 為何日本料理出了這麼多「神」,別的國家卻沒有呢?
    讓人不免產生疑問,日本為什麼神這麼多? 你可以捏壽司成神,有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可是為什麼日本廚師能有這麼多神,中餐大廚們卻鮮有聞名世界的活神仙呢?很簡單,因為當代社會的審美定價權仍然掌握在西方文明手中。 西餐,尤其是西方當代飲食文明,推崇尊重食物的本味。
  • 在日本的中國料理和中華料理的區別
    去過日本旅遊,生活的小夥伴都知道,在日本有非常多的「中餐店」,而這些中餐店都不叫「中餐店」,而是叫「
  • 他們會去吃那些在中國見都沒見過的「中餐」!
    稍微改變配方,還可以把「什菜牛」變成「魚香牛」(加一些醋、蒜、辣椒),「湖南牛」(加一些豆瓣醬),「四川牛」(加一些辣椒醬),「沙茶牛」(加一些沙茶醬),「蒙古牛」(不勾芡,配料為洋蔥和蔥)等。為了降低成本,美式中餐在這些炒菜中多半使用洋蔥、青椒、胡蘿蔔、西芹、西蘭花、番茄等西方蔬菜。
  • 名廚俞斌:如何從各國料理借力,不斷刷新中餐的可能性(文末有福利)
    這次的晚宴菜單邀請到了日本料理界的傳奇人物小山裕久大師,和江南名廚俞斌一起設計,兩種不同特色的東方料理形態相互交融,同時也激發出新的火花。 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學廚的前10年練的是基本功,之後考驗的就是廚師的眼界」,俞斌從來不將自己局限在方寸的廚房之內,從早些年西餐流行的分子料理、低溫慢煮Sous Vide等技術,在當時他就已經開始運用到中餐料理中。
  • 想吃一頓中餐要等三年?中華料理在日本竟然如此受歡迎!
    從高級晚宴到街邊小食,從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到追求融合和式口味的改良中餐,在日本,中國料理的比拼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裡不但有大量的華人對中餐廳的成色做
  • 中華料理≠中國料理
    初始版本:190815初版標題:《中華料理≠中國料理》引言若問學過日語的朋友「中國菜」(簡稱中餐)用日語怎麼說,大多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中華料理」。誠然即使是日本人大多也是這麼認為的。然而這只是普通人的概念,而對於料理界的業內人士,這種說法就不是那麼嚴謹了。
  • 藏在下町角落的牛肉料理店,小試「牛」刀問「花柳」
    今年是岡山人片柳遙在人形町開店的第12個年頭,大學輟學的他在20歲來那年到東京,在3個酒店餐廳工作後,2006年在人形町的安逸一角以『然』的名字開業牛肉料理店,開業後的第9年,『然』被東京米其林指南評為一星餐廳,是東日本第一家拿到星的牛肉料理店。
  • 聊一聊日本料理
    今天不發別的,就跟大家聊一聊日本料理!如果講日本料理的話,要從日本料理的來源和理念開始!作為世界上第三大有影響力的菜系(第一是中餐,第二是西餐也可以說是法餐),日本料理可以說是起源於中餐並對加以改變!日本料理中除了刺身和壽司一類的,其他跟中餐不論技法還是器具都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從口味和種類上加以區分!
  • 日本人的中華料理秘術,什麼水平?
    中華料理指按日本口味改編的中式菜,中國料理才是「正宗」的中餐。現在回想下你在日本吃到的中華料理,你想起的是那一言難盡的擔擔麵,還是那熟悉又陌生的「中華拉麵」,又或是讓你吃了一口就難以忘懷的韭菜炒豬肝。日本的師傅們到底使用了怎麼烹飪「秘術」,能使得我們每一口都是沒有嘗試過的「船新」中餐呢?在了解他們的秘術之前,有必要先簡單解釋一下日本的「中華料理」,它主要是指面向日本人烹飪和調味的「中國風」料理。
  • 日本的中華料理狂熱
    禁令還塑造出了日本飲食哲學,比如最典型就是懷石料理:早先不懂的時候,老能在國內街上看見什麼什麼懷石烤肉,常常誤以為懷石料理就是日本滿漢全席。比如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和小林愛雄在吃過中餐後,都認為日本料理跟醇香的中國菜比起來,有些索然無味。
  • 外國人吃了幾十年,恐怕都不知這幾道菜是假中餐!
    隨著中餐在世界各地的生根發芽,現在外國人的生活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餐身影,除了大街小巷的店鋪之外,還出現在了許多熱播的影視劇中,例如《老友記》、《生活大爆炸》、《金色年代》、《神探夏洛特》等等。西藍花炒牛柳這道菜的屬於美式中餐,半生不熟的大塊西藍花配上勾芡後的牛柳,翻炒之後快速出鍋,一般中國人品嘗後都表示這口味接受不了。如今這道菜,已經成為美國中餐館必備的一道大菜,不少美國人會把這道菜當做是正宗的中國菜,殊不知這道炒菜其實是當地中餐從業者根據美國人愛吃西藍花的習慣而特別開發的。
  • 中國第九大菜系------日本中華料理???
    在日本,中國料理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中餐館,比如魯菜,四川菜,廣東菜等等正宗的中餐都算是中國料理。而中華料理,雖然名字裡雖然有中華兩字,但實際上已經完全不同了。一般來說,中華料理實際上是在中餐的基礎上調整了一些味道。相對來說,更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 日本料理PK韓國美食,看完我的介紹你選誰?丨日韓文化
    在寒冷的深秋,吃一頓美味的料理好像成為了生活中一件重要又幸福的事情。而日本料理和韓國料理又深受大家喜愛,那這兩種料理你更喜歡哪一種呢?
  • 日本的「中華料理」和「中國料理」傻傻分不清?快來了解一下吧
    中餐在世界遍地開花,頗負盛名,徵服了天南海北食客們的味蕾。在日本,中餐店更是隨處可見,大家有沒有在日本嘗試過中國菜呢?日本的中餐店分為兩種,一種叫「中華料理」,一種叫「中國料理」。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在菜品、價格、餐廳的檔次和氣氛環境上有著很大差別。
  • 不為人知的中華料理頂尖高手……
    5 皮蛋豆腐看起來像是布丁,其實已經提煉出了皮蛋的口感,灰灰的一層膠凍沉在下面,中間一層豆乳,上面撒了芝麻,是解構版的皮蛋豆腐啊!16 餃子豬肉青菜餡兒裡額外加了貢菜,增加脆感,還配了老乾媽……好可愛。
  • 同樣是養牛,為什麼日本人養牛要讓牛聽音樂,現在才恍然大悟
    你知道為什麼有一些店賣的牛肉價格高的時候能達到幾千塊錢一斤嗎?除了一些火鍋的涮牛肉和菜市場賣的國產牛肉你還對其他進口的牛肉有了解嗎?知道進口牛肉除了關稅以外,它為什麼價格這麼的昂貴嗎?莫愁天下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我小濤,大家好我是小濤,一個日本料理的廚師,然後我會一直分享我在日本所學的知識,還有我對於一些比較昂貴的食材營養價值和製作的方法的分享,希望大家會喜歡,那接下來我要分享的這篇文章是有關於牛肉的,這種牛肉不是我們平時在國內食用的牛肉,因為我們國內用大大多數牛肉都是吃草的,吃草的牛它的牛肉肉質會比較老,然後紅肉比較多,肥肉很少,所以今天我們來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