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道教】道士和劍

2021-02-19 上海城隍廟

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道士和劍都有著不可割捨的聯繫,如《水滸傳》裡入雲龍公孫勝使用松紋七星劍,金庸武俠世界裡武當派鼎鼎大名的太極劍,道教祖師呂洞賓呂祖更是隨身佩戴純陽劍等等,似乎一直以來,道士們都和劍寸步不離。

(入雲龍公孫勝影視劇照)

實際上,如果我們再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道士除了寶劍不離身外還有一個寶物也時常帶在身邊,那就是印。

劍和印可謂是道士的標配,這源自於祖天師張道陵。

傳說中,祖天師飛升之際,留言「吾升天之後,留太上所賜寶劍、都功印籙,以付子孫」,自此,印和劍就成了道教中師徒代代相傳、延續法脈的信物。

實際上,除了作為信物外,劍在道士修道生涯中還承載了很多作用。

法劍之影視形象

首先,劍是能夠闢邪斬妖的法器。

在道教科儀中,劍是高功法師行法時所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咒、諱、氣、符等,常與法劍配合使用。道經《抱樸子·遐覽篇》中記載:「符劍可以卻鬼闢邪而已」,南北朝時期《錄異傳》中也記錄了會稽道士憑藉寶劍驅策鬼神的故事,雖然是故事,但也可側面得知,早在南北朝時,劍已經成為道士手中的法器。

(現代工藝下做工精美的桃木劍)

其次,劍也是能夠斬斷心魔的象徵。

道教修真重在堅定道心,斬斷心魔。在道袍紐扣部位便有兩條成劍型的長帶,被稱為慧劍,也就是「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沉淪五苦門」,呂洞賓呂祖更將慧劍寓意解釋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

第三,道教以性命雙修為本,重視身體訓練。

道教信仰文化不僅重視性,也就是內在的心靈修煉,同樣注重對命,即身體的鍛鍊,今日道教中,自幼習練傳統武術的道長們很多,古時更為普遍,而劍作為傳統武術主要器械之一,又與道教追尋的空靈逍遙等吻合,自然備受道士們的喜愛。

最後,古代道士喜歡佩劍,還與常在深山修煉需要武器防身等實用性有關,所以,如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裡,法劍在科儀中常用,隨身佩帶者已不多見了。

  

相關焦點

  • 道教小知識:道士為何隨身佩劍?
    在傳統觀念中,道士是一個神秘的職業。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除了出世歷練,鮮少出現於紅塵世間。我們對於道士形象的認知也多來源於小說和影視作品。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道士行走紅塵之時,喜歡將劍攜帶在身邊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道士偏愛用劍的原因。1. 前輩大能的影響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神仙是以劍作為武器的。
  • 【走進道教】聊一聊神秘的茅山道士
    實際生活中的茅山道士們不可能各個都如「九叔」一般行走江湖除妖殺魔,但茅山道士乃至茅山道派於道教而言,從古至今都佔據重要地位。相傳西漢時鹹陽人茅盈、茅固、茅衷三位祖師渡江來此修道成仙,乘白鶴飛去,當地百姓因此立廟供奉三茅兄弟,並改山名為茅山。
  • 道士驅魔為什麼用的是劍
    ▲林正英經典劇照,手持符咒和銅錢劍道教的雌雄劍是陰陽對稱觀念的象徵雌雄劍以陰陽相配,象徵其為陰陽和合之物。明代劉玉曾論許旌陽法劍說:「今廬陵玄潭觀所藏之劍,非鐵非石,長不逾尺,實智鍔慧鋒之渣滓也。」許旌陽之法劍,表面上看來是普通的鐵石之物,但在一代宗師手中卻是道法智慧的象徵。當代臺灣道教燈儀設置的鬥燈,鬥是一圓柱形的容器,裡面盛放八分滿白米,鬥內白米中插著天師劍,此劍有驅邪祈福的象徵意義。
  • 道教法器——銅錢劍
    許多恐怖電影裡,一旦有降妖除魔的橋段,道士們必持銅錢劍做法化解,驅邪避鬼。而現如今銅錢劍不光是道教的法器,道士們吃飯的傢伙事,還是我們用於鎮宅闢邪的吉祥物。古銅錢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具有很強大的能力,銅質在風水被視為吉物,能夠洩去二黑及五黃之土氣,有極強的化煞驅邪功效。一般銅錢劍都是有紅線穿掛而成。
  • Q&A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一把劍,而不是背一把刀?
    如果我們稍微翻翻史書甚至小說,就會發現,天天劍和印不離身的,只有兩種人,一種就是道士,另一種就是將領。所以《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新野,第一次調兵遣將,必須請來劉備的劍印,才能發號施令。而劍對於道士來講,也幾乎就是標配,比如道教的傳承,重要的一件信物就是法劍。張天師張道陵去世前說:「吾升天之後,留太上所賜寶劍、都功印籙,以付子孫。」此後印和劍就成了天師府的信物。
  • 道士怎麼用法劍收斬妖魔的?
    道教在東漢創立以後,劍成為道教的法器之一。古代道士要佩帶法劍,此為道教法具威儀的要求。道經中記載道士佩帶的法劍,根據修道品位有不同的名稱。五代孫夷中《三洞修道儀》,記載了三洞道士佩帶法劍的等次:正一盟威籙道士佩帶斬邪威神劍,洞神部道士佩陰陽斬魔劍,高玄部道士佩金剛洞神劍,中盟洞玄部道士帶陽光洞神劍,三洞部道士佩銷魔劍,大洞部道士帶景精劍,居山道士佩伏神劍,洞淵道士帶洞光劍
  • 道士驅魔為什麼用劍而不用刀?
    相信很多看林正英長大的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道士做法用的總是劍。 被中華文明地區,被視為智慧象徵的諸葛亮做法用的也是劍。
  • 古代道士驅魔為什麼用的是劍,而不是用刀?
    ▲林正英經典劇照,手持符咒和銅錢劍其實以前的道士會在背後攜帶雌雄雙劍,只是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佩劍已經不被允許。但是道士身上道袍的紐扣部位總是會縫製兩條劍形長帶,這個叫做慧劍,意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
  • 揭秘道教:道士畫符時,為何要用硃砂和黃紙?
    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一直以「道」為事。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在道教的文化之中,他們的日常飲食與修煉有著密切的關係,吃與不吃都要合乎教義、戒律和養生之要。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
  • 道教常識: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
    相信大家不論在影視劇和小說中,還是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道人自稱「貧道」。那麼,你知道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嗎?
  • 副會長批道士下山下流 中國道教協會稱與此無關
    7月19日上午8時許,認證為「丹東市道教協會」的微信公眾號「道揚天下」發布題為《道教界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由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發起倡議》的文章稱,《道士下山》電影嚴重背離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肆意醜化道教、道士形象,違反多項政策法規,並要求《道士下山》電影必須馬上停止所有播映、對道教界向社會做出公開道歉、消除所有因電影《道士下山》所帶來的對道教界的不良影響。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
  • 道教常識普及:道士眼裡的酆都
    只曉得服從和執行。唯有等待陽世親人,能夠建立大功,或者誦經回向,或者請道士,及其他宗教正修正信者,才能以無上光明,照耀到這個永遠不見陽光的地方,將爾救出。以上這些,是屬於普通人所要面對的酆都地獄,那麼,酆都對道士而言,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 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說的是某地山門關閉的道觀,派道士下山向政府捐款數十萬元,用於當地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外界評價這種行為,體現了「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道教大愛情懷,更是踐行了道教的社會責任和宗教擔當。於是乎,我就在思考: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其主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提倡無為」。那麼為何又為會出現「道士下山」給政府捐錢抗「疫」的這種「有為」呢?
  • 道教四大天師都是道士升格成仙,西遊記的說法卻和民間大不相同
    民間傳統說法中,道教有「四大天師」,為天庭通明宮的四位尊神。四大天師是張天師、葛天師、薩天師、許天師,分別是歷史上四位道士,即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旌陽,都是道教中開宗立派的重要人物。
  • 《道士下山》被指侮辱道教 要不金庸先道個歉?
    電影《道士下山》話說,最近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和民族自尊心保持了十足的玻璃心,除了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對賈玲惡搞木蘭的驚人批判措辭,現在連道士們也坐不住了,只不過這次目標是陳凱歌。孟崇然道長7月19日,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聲明中稱陳凱歌執導的《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違反多項政策法規,要求陳凱歌立即停播《道士下山》,並向道教界及社會公開道歉,消除影響
  • 「猿擊術」的煩惱:道士看《道士下山》
    片頭出現的老道,看得出來導演像擺出一個高道真人的形象,但似乎不小心拍出了一個病怏怏的感覺,擅長養生的道士就是這樣的嗎?《道士下山》上映幾天,筆者終於在機緣巧合之下走進的電影院——陪一眾朋友去打發時間。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就看到了有關這部電影的很多消息,但是花邊新聞看得越多就越不對這部電影抱有期待,原因很簡單,這電影裡的道士肯定又要被黑一把了。
  • 抗日時期,我國的道士都在做什麼?網友:刷新了對道教的傳統認知
    而道教中人也紛紛入世,脫下道袍,披上戎裝,守土抗戰。比如我國的道教聖地武當山,眾多道觀皆為當年抗戰出力。抗戰期間武當山的道觀如酒仙廟,火星廟,淨樂宮,周府庵,衝虛庵等等道觀,皆都獻出自己的道觀被部隊的機關,軍工廠,以及學校改造利用。道教建築被拆毀,供電磚瓦,石碑等也皆被用作鋪路。後隨著1937戰爭全面打響,沿海運輸皆被日本所控制。
  • 走進神秘的道教:近代的修真高人都有誰?
    近代的道教名人——張至順近代的張至順道長算一個,生於1912年,十二歲就開始拜師學藝,十七歲就在陝西華山出家,張至順的起點並不高,最初在道觀一直從事雜役的工作,終日勞苦,但也是這段時間磨練了張至順的心志,讓他更加堅定了修行的想法,因為張至順極高的悟性和終日的勤奮,最終被師父授以真傳,所以從這裡來看大家要知道,不是每一個道士都得到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