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從李東垣和他的《脾胃論》的角度來講脾胃。李東垣拜張元素為師,潛心學習,終於盡得其學。經過了多年的臨床實驗,不斷的摸索、研究醫術是越來越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並且把自己的思想和看病時遇到的一些病全部都記下來,彙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脾胃論。
他的內傷學法和補土的理論是不可輕視的。後世許多名醫在他的思想和理論當中都得到很大的受益。看好了很多頑固性的疾病。
李東垣是著名金源四大家之一。他將人體一系列的病,歸於人體自身的元氣不足,胃氣不足,脾胃運化失常,而且他創立了補土派,開啟了中醫的一代先河,是當時也是迄今為止的脾胃理論方面的一面旗幟和標杆啊。
脾胃學的創立,不僅在當時很有轟動效應,對後人醫學研究也有十分深遠的影響。甚至他的脾胃論與張仲景傷寒論齊名。李東垣在脾胃論裡面,主張補土。傳統的陰陽五行文化,脾為陽,胃為陰,脾胃居中,位於中土的地方。主管消化和運輸。萬物萌發和生長都離不開土,能將我們脾胃比作土,可見脾胃滋養我們人體有著多大的作用。常言說,先天之氣來源於父母,後天的元氣就來源於脾胃給補,李東垣不但還開創了中醫史上的補土派,為我們人體脾胃、臟腑診治方法也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他一系列理論都是來自於他給病人看診的真實案例和豐富的經驗,具有相當高的醫用價值和指導意義。直到今天。李東垣的脾胃論還被當作為健脾養胃、調經理氣的泛本,來遵循著。
李東垣的脾胃論強調人以胃氣為本,脾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居於中焦,灌溉四方,統治一身氣機,故以脾胃損傷影響之大。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理解脾胃是我們後天的根本。我們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內傷疾病,都是跟我們體內的氣血不足有關係。而氣血不足,說到底,都是因為脾胃損傷,元氣不足。我們人體出現這些內傷,必須先從脾胃入手。所以說脾胃虛弱是萬病之源,
導致脾胃受傷,元氣不足主要有五點,一、飲食不節傷於脾胃。就是我們吃飯時飢一頓,飽一頓,會影響我們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二、勞倦過度傷於脾胃,因為脾臟主四肢如果過於勞累,四肢無力,也會導致消化不良。三、就是因為情志不舒也會傷及脾胃,也是我們發洩與生俱來的情感,但是發洩過度就會造成人體的脾胃虛弱,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脾胃疾病。四、外感六邪以及傷脾。寒熱暑溼,感冒發燒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影響。五、藥食寒涼導致你脾胃受傷。吃飯不注意,吃過多寒涼食物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