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一系列綜藝節目錄製的陣腳。
線下聚眾於演播廳已不合時宜,傳統的錄、制、播路徑在特殊時期也無法延續。宅在家中,「嗷嗷待哺」的觀眾觀看需求上升,而平臺方節目庫存告急,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綜藝節目紛紛轉型雲端之上。
《歌手》:老牌綜藝的適時改變
新潮記者觀察發現,「雲錄製」大致呈現出向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一是保持原有流程,僅改變錄製方式的老牌綜藝,二是全新策劃的陪伴式綜藝。
《歌手當打之年》可謂是後者中的典型範例。
作為一檔以競技賽制貫穿的綜藝,如若中途斷播,將會嚴重影響到觀眾的觀看體驗。提前錄製好備播的前兩期放送完畢,間隔許久後,再播出新錄製的第三期,觀眾對何人勝出或淘汰的心理期待將會大大減弱,節目熱度也難以保證。除此之外,節目錄製涉及藝人檔期,錯過原本擬定的時間,想要再聚集起來也較為困難。
多方考量之下,《歌手》節目組公布將採用「雲錄製」的方式完成節目。通過五地連線完成後幾期節目的錄製與評審。參演歌手們由處於同一時空下演唱,轉變為各自分布在北京、上海、東京、臺北和長沙五地;500位大眾聽審由集體坐在現場聆聽,轉變為定時進入芒果TV直播頁面投票。
(《歌手》雲錄製現場畫面)
採用「雲錄製「形式「新瓶裝舊酒」的《歌手》引發了多方關注,社交討論度也不斷攀升。不同於單憑一臺攝像機+手機視頻聊天就能完成錄製的「Easy模式」,《歌手》採用了多地連線競演+在線評審投票的流程複雜的「Hard模式」。
作為一檔音樂類節目,拋開現場之後,如何做到音樂的無損傳輸?無法將直接將鏡頭從觀眾席一搖而過,使現場聽眾的反應在屏幕面前一覽無餘,又該如何處理大批量處理線上500位評審匯集而成的近70000條視頻素材?「5G+雲+人工智慧技術」的登場,助了《歌手》一臂之力。其既保證了視頻內容傳輸的流暢與清晰,又採用AI技術精準識別有效畫面完成初步篩選和粗剪,在大大減輕後期人員工作量的同時,也努力還原現場錄製的高水準,將製作精良、質量有所保證的節目呈現給觀眾。
《歌手》將先進通訊技術投入實踐運用,其「吃螃蟹」的經驗不僅為當前其他綜藝提供了借鑑,也對未來節目形式的探索也有所啟發。
疫情期間,「新瓶裝舊酒」的《歌手》,換來了每周五晚的如期赴約,卻也逐漸暴露出了些許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現場感的缺失是「雲錄製」造成的最為直接的影響。《歌手》向來都以頂級設備、專業樂隊和華美燈光的面貌示人,穿透靈魂的歌聲在伴奏和舞臺的陪襯下尤為出彩。然而五地分場後,不同歌手尋到的錄製場地條件可能相差極大。比如Misia能夠在富士山下體育館點燃萬千蠟燭為中國祈福,周深卻因為隔離只能在上海的家中獨自背靠著白牆演唱。儘管歌聲依舊動人,失去舞臺包裝卻也難免黯淡三分。
(「雲錄製」後的大眾聽審團)
原本坐滿大眾聽審團的席位現今空空如也,歌手與觀眾通過歌曲在同一空間內的感情、氛圍互動也不復存在,物理空間的隔絕,使得歌聲只得通過耳機的電流傳遞,畫面只得依靠電子屏幕的發光呈現,總讓人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麼。《歌手》曾經一晃而過的鏡頭中那些滿臉淚水、緊蹙眉頭的面龐,雖被調侃為浮誇的表情包,但或許也恰恰反映了現場不可代替的魅力。
其次,公平性難以保障。《歌手》作為一檔競技類綜藝節目,五百位聽審投出的票關乎著歌手的排名與命運。實地錄製時大眾聽審需上交手機才能進入現場,在沉浸式的舞臺效果中全身心投入音樂,演出完畢後憑藉著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旋律投票。而「雲錄製」後,聽眾評審改為線上定時的直播投票。雖規避了一些幹擾,但注意力集中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此外,其效果各異的聆聽設備、屏幕大小不一的觀看設備、聽審自身所處的不同狀態和環境,都可能會導致有偏差的判斷。投票後排出的歌手名次很難令廣大觀眾信服,嚴肅競演的節目核心價值亦被大大削減。
線上聽審團不盡人意,歌手的聲音效果也引起人們不滿,以致於「當打之年」被戲謔為「修音之年」。同一演播廳、同一套設備、同一個音效,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但是,對於《歌手》來說,競技只不過是形式,音樂才是靈魂所在。
(華晨宇演唱歌曲截圖)
第三期中歌手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與疫情相關的歌曲。華晨宇的《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在結尾處加入了眾多人錄製的早安和稀鬆平常的話語,天南地北的鄉音聲聲匯聚,傳遞著溫暖的情誼和往日的煙火氣息;Misia的《向著明天》送出真摯的祈禱和祝福……
這些歌曲驅散著疫情下人們心頭的陰霾,雖隔山隔海遙遠而來,卻依舊滾燙。或許「雲錄製」帶來的弊端,在撫慰人心的音樂面前,也可以被暫時忽略忘卻。
《嘿!你在幹嘛呢?》:
應運而生的陪伴式綜藝
受疫情影響,《歌手》選擇在維持節目的原本內核的基礎上,適時改變形式而繼續播出。而「綜藝荒」的狀況,也帶來了一批應運而生的新節目。最先推出「雲綜藝」的湖南衛視,在50小時內完成了《嘿!你在幹嘛呢?》這檔新綜藝從製作到播出的全過程。
湖南衛視通過打造兩檔新節目,定義了「雲錄製」的新概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傳遞攝影機的形式,實現全程無接觸錄製。全民居家隔離的背景下,以往的攝影棚變成了嘉賓們各自的住所,生活化的場景和活動也幾乎成為節目的全部內容。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在網絡上引發大量討論。
從微博上的評論來看,觀眾們對這些雲錄製節目褒貶不一。許多網友表示,這個「無導演、無攝像、無演播廳」的「三無」綜藝,更像是明星的「個人Vlog」接龍。但是,由於出鏡的多有明星大咖,本身的熱度也吸引了一批粉絲前去觀摩,正如一位豆瓣網友所說,「沒器材沒內容但是有名人就可以看」。對明星家裡陳設和生活日常的真實展現,無形之中滿足了觀眾們的好奇心和「窺私慾」。
(微博話題截圖)
起初認為這種「形式還挺機智的」的一位觀眾小肚告訴筆者,這種錄製方式,彌補了很多喜歡看綜藝的人在疫情期間的空虛狀態。但是看到後來,她也有些疲憊了,因為「內容有點都差不多」。每一期都是在主持人各自的家裡,做飯、健身之類的活動也沒有什麼變化。
的確,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嘿!你在幹嘛呢?》雲綜藝有著諸如剪輯粗糙、內容吸引力不高等缺點。但是,傳遞鏡頭、視頻連線式的錄製也大大拉近了屏幕內外的兩個世界的距離,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在這段特殊時期,居家隔離,無聊、厭煩、焦慮、甚至恐慌成為部分觀眾的共同現象;我們需要知道家以外的世界還在正常運轉。雲綜藝打破了家庭與家庭間的隔離狀態,為人們提供了「共同」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陪伴。在這一點上,它仍然是成功的。
事實上,在去年,韓國一檔名為《閒著沒事幹嘛》的綜藝就採用了這種類似Vlog的形式進行錄製,更多地以日常生活的形式,展示出明星更為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了更強的與觀眾交流的性質。
(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截圖,觀眾可以自主選擇)
在2004年,也有學者提出「交互式電影」的概念,用以描述多線敘事的劇情走向、由觀眾的選擇推動劇情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影視作品。可見,觀眾早已不滿足於以往被動的「接收者」角色,他們期望有較為明顯的參與感。
在微博、微信、知乎、qq、豆瓣成為主流平臺的今天,我們的轉發、點讚、評論、瀏覽都會成為「互動」的一部分,這本身就給予互動行為以強大支撐。另外,日益強烈的自我意識,使我們反感於任何形式的灌輸,而更習慣於進行一場自我與外在的交流。這樣的習慣,在選擇電視節目方面也同樣存在,因而是否有較強的互動性與參與感成為影響我們喜好的重要因素。
宅在家中孤獨的觀眾,正是想尋找這樣一種「共鳴」和「共在感」。我們選擇電視娛樂,選擇去看各種各樣的Vlog,選擇上網衝浪,我們選擇藉助群體與共鳴來消解孤獨。斯蒂格勒提出「時間漂流瓶」的理論,描述現代媒介工業製造出的一系列產品中包含「工業時間」,而我們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時間與之交換。這是對閒暇的消磨,也是媒介工業對生命的侵佔。
而節目中褪去光環、與所有人一樣「老老實實」在家的明星們,則通過這次「雲錄製」,展現出他們真實而日常的一面。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互相的慰藉。真實性是陪伴式綜藝最「接地氣」的亮點,卻也是其「無聊」的致命來源。
在此刻,我們需要陪伴和娛樂。而在更廣闊的時空中,我們需要一些別的東西。
疫情催生的雲綜藝,何去何從?
當疫情過去,這類綜藝該走向何處?
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從這類綜藝的特點開始討論。
首先,雲綜藝的製作成本遠小於傳統綜藝。相比於棚錄的排場布置,大部分雲綜藝只需聯繫嘉賓、提供簡單的拍攝設備、後期剪輯等工序。它不需要人數眾多的團隊參與拍攝,也不需要演播廳、觀眾席這些綜藝節目的傳統要素。新式雲綜藝的製作成本優勢,或許將成為許多小型平臺出圈的催化劑。
其次,「短平快」的製作流程意味著更迅速的熱點反應能力。以綜藝《嘿!你在幹嘛呢?》為例,針對熱搜榜上居家美食這個爆點,它迅速開發了明星美食教程板塊。其即時反應速度和熱點捕捉能力都是傳統綜藝難以企及的。整體製作過程的縮短加快了整檔節目的節奏,也更加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碎片化的視覺形式為載體,新式雲綜藝或許將作為傳統綜藝的補充形式繼續存在,通過下沉到下遊領域來豐富節目層次。
雲綜藝特殊的市場定位轉變,既避免了綜藝內容的同質化,也為傳統綜藝注入更多新鮮的元素,為整個行業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嘿!你在幹嘛呢?》明星視頻連線截圖)
2019年是中國Vlog市場井噴式發展的一年。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達2.49億人。與目前流行的短視頻內容相比,Vlog是一種更輕鬆休閒、以對話式為主的視頻日誌。新式雲綜藝借鑑Vlog這種視頻形式,主打對內在情緒的共情和生活狀態的探索。當沒有了精緻妝造的明星嘉賓帶著耳機的大頭照出現在屏幕上,其隨意度就像在好友群裡點開了群視頻。大眾化平民化的風格正中缺少陪伴的青年人的心。「雲」形式或許會不再火爆,但云綜藝中留下的真情陪伴和生活還原的風格將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雲綜藝」雖新,但它向前有網絡直播作底,向後有延伸融合的多條道路。它並不是曇花一現的輝煌,而是喚醒新意的春櫻。在非常態的時期誕生的雲綜藝,終將以新的存在形式朝著某種常態而去。
參考資料:
[1]韓綜《閒著幹嘛呢》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閒著幹嘛呢/23776167?ivk_sa=1022817p
[2]《歌手.當打之年》採用雲錄製方式播出 5G+雲+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http://www.kepu365.cn/dujia/zonghe/45637.html
[3]澎湃新聞特殊時期的「雲綜藝」,是否有可能常態化?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60263
[4]艾媒報告 | 2019中國Vlog商業模式與用戶使用行為監測報告
https://www.iimedia.cn/c400/6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