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少了服化道打光鏡頭加持還和你一樣一個月沒理頭的明星,香不香?
受疫情影響又是停錄又是延播,眼看著「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綜藝行業自救的動作那也是相當敏捷。視頻網站和各大衛視爭相探索「雲錄製」「雲綜藝」等新模式。這種在電視上看明星居家直播還帶連麥的體驗,新鮮。
2月7日,湖南衛視率先上線《天天雲時間》(《天天向上》雲綜藝版)及《嘿!你在幹嘛呢》(《快樂大本營》雲綜藝版),打響了雲綜藝的第一槍。截至目前,優愛騰、浙江衛視都推出了自己的雲綜藝。
而最新熱議的話題是《歌手·當打之年》正式開啟「雲錄製」。歌手們分別在長沙、北京、上海、臺北和東京連線開唱,500位觀眾則在線上進行投票。比較慘的是周深,正在上海隔離的他,演播環境和錄製器材都像事業剛起步的快手老哥。
隨著雲錄製的大面積展開,即便疫情減緩,想來「雲內容」也將陪伴我們一段時間。而距離首檔「雲綜藝」上線至今,已有近兩周,也是時候看看這波「雲綜藝」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綜藝市場新物種的萌芽。
對於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我們更關心「雲散」後將會留下什麼。
快速上馬,加速的雲綜藝
說到這一波「雲綜藝」,「快」是所有節目的共性。
這種「快」並非指節目本身的節奏,而是從節目立項到最終播出的「宇宙速度」。比起過去一檔綜藝要製作數版方案,來來回回比稿、溝通,「雲綜藝」們的平均誕生時間基本在一周內。
湖南衛視《嘿!你在幹嘛呢》從立項到播出僅用5天時間;《天天雲時間》則不到50小時;優酷的《好好吃飯》更是用了不到48小時就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全過程。一位資深綜藝製作人表示,在原有錄製計劃被打亂的情況下,「雲綜藝」的播出速度越快越能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且還能順勢拉一波外界好感。這也是各家迅速反應,加碼「雲綜藝」的一個原因。
從播出情況看,雖然沒了演播室的專業燈光與服化道,這一波「雲綜藝」的市場反饋都不錯。CSM59城數據顯示,2月17日,《天天雲時間》與《我們宅在一起》兩檔節目收視率分別為1.193%與0.798%,佔據衛視晚間時段節目排名前兩位。
視頻平臺的雲綜藝表現也可圈可點。優酷《好好吃飯》中高曉松、本山天團輪番出馬,矮大緊老師的高P磨皮濾鏡與一頓只吃8個餃子的小鳥胃,立刻成為當期節目熱議話題;
愛奇藝《宅家雲綜》系列分了「點歌臺」、「運動會」、「猜猜猜」三個子節目,率先上線的「點歌臺」中老舅又唱起了熟悉的《野狼Disco》;騰訊的《鵝宅好時光》分為午間版與晚間版,請來一眾愛豆分享「宅的正確姿勢」。
眼下雖說綜藝行業錄製受影響,但用戶對綜藝的需求卻比以往還要大。不少網友表示,在疫情爆發初期,確實除了新聞不想關注任何節目、電視劇。但隨著宅家時間不斷延長,真假混雜的消息越來越多,反倒讓人希望通過輕鬆愉快的綜藝暫時逃離現實。「哪怕愛豆什麼都不幹,就看看他的臉心裡也高興」。
這一波「雲綜藝」,或請來多年未見的老將出馬,展示自己的居家生活或不為人知的拿手絕技;或請來炙手可熱的各路愛豆,滿足粉絲一窺愛豆「真實面目」的需求。在多數綜藝無法錄製,面臨空檔的當下,「雲綜藝」確實填補了受眾的精神需求。
除「雲綜藝」外,一些已經開播的S級綜藝,如《歌手·當打之年》、《聲臨其境3》等紛紛宣布採用「雲錄製」的方式進行過渡。但比起大眾對於「雲綜藝」的齊聲叫好,「雲錄製」卻遭遇了一些質疑。
比如《歌手》,在直播間統一錄製,不光是音樂表現力更好,關鍵是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比賽更公平。一旦改為「雲錄製」,不光器材水平不同,具有更強現場感染力的音樂人也會相對吃虧。《聲臨其境3》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噱頭雖足,本質還是直播+Vlog
「雲綜藝」扎堆上線挺熱鬧,但只要看了就知道,受制於錄製條件,大部分雲綜藝不過是不同主題下的「直播+Vlog」而已。
《天天雲時間》除了汪涵坐鎮直播間,其他人均在家開工;《嘿!你在幹嘛呢》更大膽一些,沒導演、沒妝發、沒攝影,一個錄像機一個臺本,靠嘉賓自己發揮;
《好好吃飯》和《好好運動》,是明星宅在家裡做飯或運動的日常。可以算在泛觀察類綜藝裡,主要還是展現明星私下生活狀態,與家人、朋友之間的互動,滿足大眾對於明星的窺私慾。
比如嘉賓連線吃播,其實是主播們玩剩下的「老套路」。但因為連線吃播的是明星,才為節目增加了噱頭與看點;《嘿!你在幹嘛呢》,僅有臺本與錄像機,靠嘉賓自己想點子讓節目變有趣。看起來頗有創意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去年韓國主持大神劉在石就在綜藝《閒著幹嘛呢》中嘗試過了。
玩法比較新的,是浙江衛視的《我們宅在一起》、愛奇藝的《宅家雲綜》和騰訊視頻的《鵝宅好時光》。《我們宅在一起》請來了藍臺各大S級綜藝的明星嘉賓,連線直播聊天,算是走了「雲綜藝+脫口秀」的路線。
愛奇藝與騰訊視頻的「雲綜藝」有些類似,都是通過「宅」這個大主題細分不同子節目。比如《宅家點歌臺》就有點可視化電臺點歌的感覺:觀眾發郵件到指定郵箱,節目組抽取幸運觀眾後給到嘉賓,嘉賓打電話連線觀眾並來個電話版Live。雖不算百分百創新,但也比純粹的「直播+Vlog」亮眼,且加入了與觀眾的互動元素。
整體上看,快速上馬的「雲綜藝」形式創新並不多,細節倒是有些亮點。
與傳統綜藝相比,雲綜藝最大的優勢就是錄製快播出快,對於熱點事件的反應迅速。像維嘉媽媽「靈魂拷問」《下一站是幸福》中的男女主宋茜、宋威龍,就借勢熱劇創造了一波討論熱度。
雖然模式與觀察類綜藝差不多,但沒了直播間、點評嘉賓的存在,「雲綜藝」中的明星日常及與家人相處的模式,給人感覺更真實。像是一頭亂毛煎牛排的王源,魔術小能手王一博,都通過「雲綜藝」展現出了不少平時不為人知的萌點。
另外,不少雲綜藝與「公益」掛鈎,對於出演明星而言,本身也是一種雙贏。於是我們得以看到不少難得在綜藝中露面的老牌明星,對著鏡頭展示自己的私人生活。相關綜藝製作人也對硬糖君表示,在聯繫明星出演雲綜藝的時候,溝通過程都很順暢。畢竟這不像錄製傳統綜藝,需要協調檔期。「不講究的,拿個手機一拍就能搞定」。
「雲散」之後,能否誕生新物種
「雲綜藝」的火爆,也引發了業內外對於「雲綜藝」未來的討論。先說結論:硬糖君認為從目前上線的「雲綜藝」內容來看,「雲」不過是無法復工拍攝的無奈之舉。僅靠這樣的Vlog形式+觀察明星生活的打法,「雲綜藝」無法與現有其他綜藝類型做出明顯區分,也就難以成為獨具生命力的新品類。
在全民宅家的大背景下,用戶娛樂方式有限,「雲綜藝」得以有用武之地。但也因為明星們同樣也被困在家裡,「雲綜藝」的內容無非是做飯、健身、與家人互動、點歌或者隔空脫口秀,內容單一造成新鮮感的匱乏。像是競演類綜藝、戶外綜藝也很難用「雲」的方式打開。
但「雲綜藝」確實可以作為傳統綜藝的有益補充。前文硬糖君提到,與傳統綜藝相比,「雲綜藝」的最大優勢是快,可以針對熱點事件做出迅速反應。這一點在未來可以繼續深挖,配合傳統劇綜走衍生節目的路線。
2019年,針對節目錄製時間過長、藝人過勞的問題引發過全行業大討論。對於錄製環境及現場互動性要求不高的綜藝,不妨採取「雲綜藝」的辦法補充過去的「熬鷹式」錄製。有的文化類節目,一錄十幾個小時,其實完全可以嘉賓在家「雲講解」嘛。
這幾年觀察類綜藝井噴,但我們也發現不少明星或明星家人,在面對家中動輒幾十個攝像頭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手足無措、不夠鬆弛,很難真實展現日常。如果能夠以「雲綜藝」的方式對現有觀察類綜藝錄製方式進行調整,或許節目中有亮點會更多。
觀察類綜藝採用多機位拍攝,無非是需要大量的素材,以便於後期剪輯製作。但由於「雲綜藝」上馬迅速,多數節目並沒有太多後期效果及花字特效,大眾反應也相當不錯。這說明有時候創作者的想法,是一種「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心理。
雖然《嘿!你在幹嘛呢》被指與韓綜有相似之處,但這種臺本簡單或近乎於沒有臺本的綜藝,未來倒可能成為一種趨勢。如今無論什麼節目,評論區都有人在討論節目「劇本」的問題,反向證明大眾對於走向不明、目的不明的「非主流」綜藝存在強需求。
待疫情好轉,這類無臺本綜藝的錄製環境不僅局限於室內,而是可以拓展到戶外與街頭,與更多素人發生碰撞,相信綜合了不確定性的無臺本綜藝,內容看點會較之現在的形式大大增加。但這類綜藝也需要主MC有極強的控場能力與應變能力,韓綜請來了劉在石,最終綜藝效果也不過爾爾。對於國內的製作方而言,這是個既有潛力又有挑戰的品類。
「雲綜藝」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國內綜藝團隊面對特殊情況的反應能力與製作速度。待到雲散天晴,我們也衷心希望雲過有痕,雲綜藝能為國產綜藝注入更多真實、自然、清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