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與愛情,一個婚戀關係中永恆的現實題,究竟答案是什麼,它因時因地因人大有不同。但是,在這個加速發展的社會、壓力爆棚的時代,有太多太多的情侶向現實低了頭;愛情固然珍貴且美好,麵包卻更是生存之本。
圖片來源網絡
還記得2017年包攬奧斯卡眾多獎項的電影《愛樂之城-lalaland》嗎?為什麼大家對這部好萊塢音樂電影的評價如此之高?為什麼觀眾在一遍一遍回看之後依然拍手叫好?除了電影配樂之妙、服裝搭配之妙、光影應用之妙、演員演技之妙......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這部電影讓很多成年人回想起年少逐夢時的愛情,美好、真實卻無果。
影片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電影女主角米婭是一名渴望成為演員的咖啡師,儘管參加了無數次試鏡不斷失敗,但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男主角塞巴斯汀是一名沉迷於小眾爵士樂的樂手,夢想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俱樂部。他們的愛情更像是一見鍾情,不僅是外在的吸引、而是眼神對視後的那種默契以及在心靈上的契合。愛情的開端總是非常美好,他陪她看喜歡的電影,她陪他感受爵士樂的魅力;儘管兩個逐夢的年輕人都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但是愛情的力量互相支撐著彼此向著夢想前進、經歷春夏秋冬。
電影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劇情發展到這裡,像極了你我都曾經歷過的青春與愛情,日子雖然平凡卻十分幸福。但是沒有麵包的愛情真的很難持久,生活終究要歸整到柴米油鹽醬醋茶。
男主角塞巴斯汀為了讓女主角米婭過上相對好的日子,加入了一個俱樂部,在美國各州進行巡迴演出賺取穩定的收入。但是在米婭看來,塞巴斯汀沒有堅持自己的夢想,她非常的失望。感情破裂的導火線由此而生,他們吵架、哭泣、分開。一段時間後,塞巴斯汀接到了一個對米婭很重要的試鏡通知;他去找她,這是他們作為情侶的最後一次見面。在理想與感情之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這時的他們相擁而泣,只希望對方都能堅持夢想,都能更好。
電影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愛過!」這個是許多成年人對於自己曾經一段感情的總結,字裡行間略帶思念和酸楚。逐夢的路上相愛,大多都會被對方努力追夢的勁兒所吸引;但是如果沒有了麵包,夢想就少了它該有的光環,也是最終年少愛情走向盡頭的致命傷。
電影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這部電影的結局,女主角成為了女演員並且有了家庭和孩子,而男主角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俱樂部。他們成就了彼此的夢想,一切看似非常的圓滿,但是他們的愛情終究無法圓滿。很多觀眾在看到結局後掩面而泣,大概電影裡出現了太多我們平凡人的影子。
電影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相識於微時,相忘於江湖
我們都渴望獲得真愛,但又清楚地知道當代社會沒有麵包根本就很難去談愛情。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它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論你作何選擇,都沒有人可以去品頭論足,因為這就是你自己的人生。但是,一旦做出了選擇,就踏踏實實地走下去:選擇了麵包,就不要與他人攀比愛情;選擇了愛情,也不要抱怨沒有麵包。
「婚姻」是一個很重的詞,選擇即代表責任。很多不幸的婚姻,是帶著攀比、帶著埋怨、帶著後悔。這類婚姻,往往在麵包與愛情之間沒有做好選擇與平衡。沒有物質的婚姻很難走下去,沒有愛情的婚姻也會黯淡無光。
關於麵包與愛情,我們能不能兩者兼得?麵包與愛情對於婚姻來說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東西: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希望所有人的婚姻是因為愛而開始的;物質是婚姻維持的條件,如果現在還沒有很多麵包,那麼就請為了愛情拼命努力吧!麵包與愛情,無論你是選擇哪一個,是怎麼選擇,都請堅定得往下走,且行且珍惜。
我是 ,筆尖當有力量,願你我終遇到良人;只要努力麵包和愛情都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