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La La Land 《愛樂之城》
導演:Damien Chazelle
達米安-沙澤勒
主演:Emma Stone
艾瑪-斯通
Ryan Gosling
瑞恩-高斯林
類型:romance 愛情
drama 劇情
comedy 喜劇
musical 歌舞
上映:2017年2月14日
這是一部極有潛力的電影,大家都會喜歡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投入它的懷抱。
—— 《時代》
《愛樂之城》琴瑟和鳴,偶爾有幾個不夠雄偉卻無傷大雅的音符。
—— indieWIRE
(導演)達米安-沙澤勒製作了一部罕見的浪漫喜劇,同時也是紅黃藍綠狂想曲。
—— 《視與聽》
(導演)達米安-沙澤勒用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闖過了這一關!
—— 《好萊塢報導》
《愛樂之城》的故事背景設置在美國的洛杉磯Los Angeles。導演達米安-沙澤勒說:「我想拍一部屬於洛杉磯的電影,那裡有一些懷有不合時宜的夢想的人,還有一些為夢想孤注一擲的人。」
影片的名字之所以叫 La La Land,是因為 La La Land是洛杉磯的一個別名(nickname),是由Los和Angeles的首字母組成。意思是:一個歡樂愉快,甚至脫離現實的地方。例如下面這個句子:
For much of the time he was in hospital, he was under sedation, "I was in La La Land." said he.
他在醫院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鎮靜劑的作用之下,「我在夢遊仙境。」他說。
《愛樂之城》的人物設定有著好萊塢歌舞片典型的溫存。米婭,一個在攝影棚旁咖啡館打工的年輕女孩做著演員夢,奔波於大小劇組的試鏡;塞巴斯蒂安,一個連門鎖都換不起的爵士音樂家,為了餬口,不得不在聖誕節的飯店裡演奏《鈴兒響叮噹》。這樣兩個人的相遇多少帶著點惺惺相惜的理解與自嘲。他們迅速墜入愛河,在現實生活裡共同打滾,試圖實現自己那或離經叛道或格格不入的夢想。影片的結尾,這種溫存被部分地保留了下來,米婭像《雨中曲》 的女主角那樣,終於通過銀幕為世人所知,在一家爵士俱樂部裡,她再次遇到同樣實現了理想的塞巴斯蒂安。只是此時,她身邊的人已不再是他。
瑞恩-高斯林和艾瑪-斯通都是演愛情故事的高手,演繹情侶之間戀情與事業之間的衝突簡直信手拈來。
除了俊男美女曲折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另一大看點就是導演達米安-沙澤勒的歌品,2014年這位年輕的導演憑藉《爆裂鼓手》一舉成名,更叫人對他挑選和應用音樂的能力充滿了期待。
Damien Chazelle 達米安-沙澤勒
憑處女作《爆裂鼓手》(2014)拿到奧斯卡6項提名的時候,達米安-沙澤勒才三十歲,在導演屆頂多算個後生,但人家就是這麼年輕且有才華,不僅能編能導,選角的眼光也不在話下。《愛樂之城》中,他選中了「石頭姐」艾瑪-斯通 Emma Stone 和「高司令」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這對高顏值CP擔綱主演,也邀請來了憑《爆裂鼓手》拿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J-K-西蒙斯加盟。
這對CP在夕陽下浪漫共舞的首張劇照一出,便成了影迷們的心頭好。「石頭姐」和「高司令」造型復古時尚,男帥女靚,事實上,這是他二人繼《瘋狂愚蠢的愛》和《匪幫傳奇》後的第三次合作。
最直接的觀後感:
動人歌舞、真摯情感,導演信手拈來地控制著觀眾的嘴角與淚腺,讓我們在幸福的微笑中猝不及防地落淚。正如影片預告片所說:「再也沒有人這樣拍電影了。」感謝達米安-沙澤勒,在這個年代還能帶給我們這樣一部電影。
開場很華麗,一段長達5分鐘的高速公路上進行的歌舞,一個長鏡頭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調。絢麗的歌舞場面現代感十足,卻又同時宣稱本片是用"Cinemascope"——好萊塢黃金時代風靡一時的寬屏拍攝技術——拍成的,「復古」與「現代」的衝突貫穿全片。
隨後,我們見到了兩位主人公:做著明星夢、卻在試鏡中屢屢碰壁的米婭;帥氣卻老套死板、一心想著開音樂酒吧拯救奄奄一息的爵士樂的塞巴斯蒂安。兩人相遇、相知並相戀。他們走遍陽光明媚的洛杉磯的每一個角落,在彼此的身上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互相扶持、互相鼓勵,朝著各自的夢想義無反顧地奔去。
《愛樂之城》的畫面色彩有著50年代歌舞片的飽和度,運鏡流暢而大膽,卻保留著復古的轉場方式以及棚拍感,這在男女主角在格裡菲斯公園共舞的那場戲裡表現最為突出:山下的夜景明明真實,卻有著棚拍背景版似的勉為其難,一場顯然是在模仿弗雷德-阿斯泰爾的舞蹈,暴露了沙澤勒的別有用心。好萊塢歌舞片黃金年代的生硬質感不斷閃現,除了共舞段落的穿插,連米婭工作的咖啡館也被安排在離攝影棚僅有10米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歌舞片常見的環境設置。她常常走過正在拍攝的劇組,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就如同置身於拍攝現場中。而爵士樂與搖擺樂肆無忌憚的登場,更把這種致敬表達得登峰造極。
但《愛樂之城》終究不是一部傳統的好萊塢歌舞片。傳統的歌舞片中,酣歌暢戲是為了將觀眾代入主人公們的美夢,而《愛樂之城》中的戲仿場景,只是主人公們自己的幻想。導演沙澤勒只想用歌舞割裂他們現實的人生——歌舞場景越是夢幻,我們就越發心疼音樂結束之後幻想的分崩離析。當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命中注定的分道揚鑣來臨之時,沙澤勒其實是在用一種非常直白的方式來打碎自己一手創造的夢。這和《爆裂鼓手》如出一轍。
但這一次比《爆裂鼓手》更加殘忍。
影片的最後幾分鐘,塞巴斯蒂安想像了一下兩人重新來過的美好結局,此時此刻,所有那些曾經被我們嘲笑過的好萊塢套路,都變得令人心碎,因為就像瑞恩-高斯林在片中所唱的那樣,這是「另一個我所不能實現的夢」。
《愛樂之城》是關於偏執的理想主義者的故事,而這樣的人通常都會走向兩種結局,一是撞到南牆立即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牆。而等在最後的究竟是深淵還是輝煌,全憑個人天賦。
這是達米安-沙澤勒在《爆裂鼓手》中,就講述過的主題。這位31歲的年輕人僅用三部長片就奠定了自己在好萊塢新一代創作者的地位,更難能可貴的是,拋開鮮為人知的處女作《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艾德琳》不提,沙澤勒在《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展現出的非凡控制力令人咋舌。無論是《爆裂鼓手》帕金森症卻不失邏輯的超快剪輯,還是《愛樂之城》中返璞歸真、行雲流水的運動長鏡頭,他都手到擒來,如同一個在業界浸淫多年的老手。
沙澤勒毫不掩飾對《瑟堡的雨傘》的喜愛,這部曾拿過金棕櫚大獎的法國經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歌舞片最好的濃縮。而在《愛樂之城》中,對那個時代的呼應多得讓人目不暇接。不僅僅有直白的海報張貼(《卡薩布蘭卡》、《黑貓》),也有從形式到劇情上的完整致敬——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在藝術影院看完《無因的反叛》之後,就驅車前往影片中著名的取景地格裡菲斯天文臺,並在那裡上演了一出浪漫無比的星空舞蹈。
你很難找到一個詞去形容《愛樂之城》,因為它太過於豐富。它關於愛情,也關乎理想;它講述成功,又不避談失敗。它是艾瑪-斯通的輕吟淺唱,是瑞恩-高斯林的鋼琴戀曲,更是他們兩人在格裡菲斯公園淺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也可以是失敗之後的沉淪、振作、再次嘗試。它是對歌舞片黃金時代的完美致敬,更是電影的本真。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麥太太工作室」
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