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你手觸,終成珠璣——電影《愛樂之城》
文/蔡朝陽
其實,電影《愛樂之城》真是太老套了。
作為一個愛情片,完全乏善可陳。之前那些影評裡吹水的所謂巧妙,所謂張力,在我看來完全不值一說,要是沒有唱唱跳跳,這個片子就連印度片也不如。有人力主影片中偶遇的橋段堪稱經典,也並沒有多少令人驚訝的地方呀;還有人津津樂道在影院裡的牽手,這個例舉令人髮指:1980年代的中國導演都不這麼導了!就愛情而言,太小清新了,清純地像月籠寒水煙籠紗。即便塞巴斯蒂安和米婭兩人的爭吵與分手,居然也只是因為工作和情感不能兩全的矛盾,這是國營工廠的雙職工夫婦之間的矛盾呀,這都解決不了,那還怎麼實現偉大的美國的復興呢!作為愛情片,我給差評。
然,作為一個歌舞片,倒是好看又好聽,令人沉醉,歌舞昇平,尤其是經濟不緊氣的時候,做個夢也好。但音樂是真好,無論是爵士,還是隨時隨處的電影配樂,簡直大珠小珠落玉盤——整個兩小時的電影我完全睡不著!最出色的,是塞巴斯蒂安在五年後再見米婭時,彈奏的那一曲,簡直一曲難忘,一下子令我想起《海上鋼琴師》裡,1900初見那位令他心儀的女子時的即興作曲。聲光伴我飛,此情此曲,當永留心田。
然而,作為一個中年男人,我還是不爭氣地留下了眼淚——因為這個電影的老套。
這是一個美國電影,就像所有美國的主旋律電影一樣,這個電影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你必能實現。這是顛撲不破的美國夢所要告訴我們的。
跟我們所喜聞樂見的那些美國主旋律電影毫無二致,所有心懷夢想的小人物,最後都實現了他們的夢想。這不是傳說,是事實。從事實到電影,美國夢一再告訴我們這個唯一的真相。
在覆卮山電影冬令營的時候,我問了孩子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喜歡看電影,為什麼我們明知道電影就是一個謊言,但我們還是願意花錢去看一個白日夢想?
因為,電影是虛構的,而夢想卻是真實的。這就是電影的本質,用20年前的一個好萊塢大片的題目就是:真實的謊言。
我其實一點也不稀罕米婭的功成名就,牽著大鼻子老公的手,回家親吻像洋娃娃一樣的女兒。我也不稀罕塞巴斯蒂安的巡演成功,並且擁有了自己的爵士酒吧。感動的不是他們掙了大錢,成了大名,而是兩個小人物,沒有爸爸媽媽給他100萬,也沒有提供車庫開公司,更沒有能力之外資本為零,但是他們任性堅持,他們居然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還有什麼,比秉持初心,更令人感動的呢?
夢想之所以可貴,就在於,夢想是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
這個世界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一個,就是:機會永遠不會對你關上所有的大門,但你要抓住這個機會。而抓住這個機會,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你始終相信會有這個機會,並且始終在為這個機會做準備。
凡你手觸,終成珠璣。
這不是說你有了點金之筆,而是說,你的每一段過去,都在為你的夢想填築道路。
這也不是一句情語,不是塞巴斯蒂安與米婭之間的真情告白,而是我們多年之後對自身生命的歷經之處回頭凝視才發現的,時光在深處的熠熠閃耀。
過去的每一日都飽滿而有質地,這些如珠璣一般的時光,建築了你現在的自我認同。
去國的俞心焦有名句,經莫西子詩傳唱而著名:不是你親手點燃的,那就不叫火焰。很多人將這個詩句看做是痛徹心扉的愛情表白。當然,這是一句情語。然而,我更願意用來概括這個感動了我的老套電影《愛樂之城》。
因為,沒有比這句話更為符合這個電影的老套主題了。你的夢想的火焰,真的需要你親手去點燃。不是你自己點燃的,那就不叫火焰,那是他人的生活。不是你自己所點燃的,那就不叫火焰,你完全是個是旁觀者——你需要成為你自己的夢想的盜火者。
老男人易於被戳中的淚點,就在這裡,屢試不爽。這是阿甘感動我的地方,這是洛奇感動的地方,也是斯嘉麗、楚門、基汀、蝙蝠俠、卓別林……感動我的地方。
一個交不出房租的人,一個跟人合租的人;一個在飯店裡被老闆炒魷魚的人,一個興衝衝去試鏡被人潑了一身咖啡的人;一個淪為酒會助興樂隊鍵盤手的人,一個準備了許久的獨幕劇觀眾寥若晨星的人……在這些全部、所有、總而言之、一塌刮子的細節裡,有一個特別堅決、特別剽悍、特別好無由來而深以為然的理由:我相信——這跟趙國多麼不同啊,李志2016-2017的跨年演唱會的主題詞是「我不相信」,竟然引發了無比的共鳴。
我們總是不相信,但可不可以選擇一次,我相信?
塞巴斯蒂安驅車千裡,在一個圖書館門口大力鳴響汽車喇叭。這一刻,看電影的老男人居然悲不能禁。
凡你手觸,終成珠璣。這也是一句情語,獻給米婭,獻給塞巴斯蒂安,更獻給那些我們單純相信的傻乎乎的過去,以及繼續傻乎乎的現在和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