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臣良將何以自處——讀秦史有感

2021-03-05 蘭勇講語文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這就是殺人無數的白起臨終之前的感慨,他能想到最後要用手中之劍自戕嗎?

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這歸罪於自己殺戮太重,冤魂太多。殺降卒是他的個人意願嗎?

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百姓自有公論,這是唯一的安慰。但他已然殞命了啊!

讀秦國歷史,很有感慨。文治,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四個人確定了正確方向,武功,白起、王翦奠定了偉大基業,但他們多不得善終,除了王翦。不信你看: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這是赫赫有名的商君的結局,慘不慘?試想沒有他的改革秦國能走向富強嗎?

任鄭安平,使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應侯席稿請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乃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加賜相國應侯食物日益厚,以順適其意。後二歲,王稽為河東守,與諸侯通,坐法誅。而應侯日益以不懌。

鄭安平、王稽都是範雎的恩人,因他們的搭救和引薦範才有機會效命於昭王,他們也是因有恩於範雎而被重用,無奈德才均不配位,範雎也他們的無能受連累不得不去相。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歸復鹹陽,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可以這樣說,沒有呂不韋嬴政就不可能為秦王,更別說當始皇帝了。最後不得不服毒自殺,豈不悲乎? 

再來看王翦,他與白起一樣戰功赫赫,同樣在自己的主張被否後,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過王的任用。

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是不是很無禮,甚至傲慢,他為什麼能得以善終呢?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王翦這樣操作是不是很神奇,但他成功了。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其實手段很簡單:就是不要讓自己顯得那麼完美。否則,你都完美無缺了,君王何以自處呢?自汙,成功地解除了君王對自己的猜疑與忌憚。

後來有效仿者: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強買民田宅數千萬。上至,相國謁。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

不過,後來蕭何玩得越來離譜了:

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皇帝之所以為皇帝,他更離譜: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

請看皇帝的解釋:

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這樣的君臣真可謂棋對敵手、將遇良才,旗鼓相當、不相上下啊!

相關焦點

  • 《歪讀三國》之全能良將
    今天咱們的題目叫做《全能良將》,當「良將」這個詞出現在這裡,大家就知道咱們是要講五子良將了。
  • 若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對戰誰能贏?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恐非對手?
    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若非被水淹了,或許能稱上攻無不破戰無不勝的良將。 第二就是知道的人多點的張遼了。
  • 有哪些讀來熱血的文言文?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 關於子嬰的傳說 據說是其子」改嬴為秦「?
    自秦莊公之後,世代為秦國王族,歷經500多年32世到秦始皇贏政在位,秦國強大,稱雄天下,先後滅掉周朝和韓、魏、楚、趙、燕、齊等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臥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 五子良將裡,誰被曹操比作「韓信」,此人為何能得如此高的讚譽?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是魏國史官陳壽總結歸納出來的五個魏國大將,並沿用至今的一種稱謂,這是真實可信的,而所謂的蜀漢五虎是後期的小說家根據元雜劇的說法擬用而來,是不足為信的,至少得不到史學界的承認,而只在文學和民間流傳罷了。
  • 江表十二虎臣與五子良將的團戰:東吳諸將倆打一個,最後誰會贏?
    季漢昭烈帝劉備劉玄德麾下有五虎上將,東漢魏王、丞相曹操曹孟德帳下有五子良將,一直有謀逆之心的東吳孫權孫仲謀跟前,也有江表十二虎臣。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希望他們的主公篡漢自立,自己也能成為「從龍之臣」獲得高官厚祿。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只不過,並非所有的間諜都能收到奇效。有些諸侯王自以為聰明,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就拿韓桓惠王來說,他派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修渠,不但沒有達成「疲秦弱秦」的初衷,反而讓八百裡秦川成為一片沃野,為秦軍橫掃六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
  • 讓你讀了又讀的言情小說——何以笙簫默
    有的言情小說讀一遍也就夠了,而有的言情小說卻能讓人一讀再讀。今天來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本小說,《何以笙簫默》。我想大家對這本小說並不陌生,它被改編成了電視劇,被改編成了電影。但這本小說最令人感動的並不是男主有多麼的聰明帥氣,女主有多麼樂觀單純。真正想讓人一讀再讀一品再品的是漫長等待中的執著,是傷心絕望後的不將就。
  • 書法人物葉清臣
    宋進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授太常寺奉禮郎、籤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為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通判太平州、知秀州。入判三司戶部勾院,改鹽鐵判官。上言九事:請遣使循行天下,知民疾苦,察吏能否;興太學,選置博士,許公卿大臣子弟補學生;重縣令;諸科舉人取名大義,責以策問;省流外官,無得入仕;聽武臣終三年之喪;罷度僧;廢讀經一業;訓兵練將,慎出令,簡條約。詞多不載。
  • 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打起來誰會贏?
    能找到的關羽跟五子良將的直接交鋒記錄的,是他在襄樊戰役中傷後迎戰徐晃,兩人大戰八十回合,未分勝負。張飛曾三戰呂布、刺傷醉酒許褚,以驍勇著稱。漢中戰役,張飛與張郃單挑,兩人大戰了五十多回合,沒有分出勝負。馬超,擊敗過張郃和于禁。打敗于禁,馬超只用了八九合,打敗張郃,馬超也僅僅用了二十回合。
  • 《A3滿開劇團》伏見臣怎麼樣 伏見臣角色攻略
    導 讀 A3滿開劇團伏見臣怎麼樣 秋組角色攻略,伏見臣的人物屬性怎麼樣,具體應該要怎麼做,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編者按 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國所處的是一個群雄爭霸,波瀾壯闊,百家爭鳴,英才輩出的時代,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深邃的歷史值得我們了解、學習、研究、品味、傳播。
  • 《大秦帝國》前兩部:秦滅六國緣於六國已名存實亡
    在筆者看來,歷史事實彼此接續的這兩部電視劇集均堪稱表現氣勢恢宏、情節波瀾壯闊,與此同時,演員陣容也相當強大,表演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西鄙之國亦有弱處,何以竟成虎狼之秦、終得一統天下? 《縱橫》中有兩句臺詞回答了這個問題。一謂:三晉分分合合,成不了大事。二謂:為何楚國打不過秦國?多為私兵,為其主子而戰,勝則賞賜歸了主人,敗則替主人受死。那楚國為何能打敗三晉、齊國?都沒有秦軍兇悍、敢死啊! 大爭之世力勝理,謀變圖存各消長。
  • 秦滅六國是必然嗎?
    開了上帝視角之後,大家都可以說秦滅六國是歷史必然了。事後諸葛亮有意義嗎?歷史在初中教科書上寫著。
  • 【隨筆】能臣與奸雄
    所謂「能臣」與「奸雄」,主要還得看前半句,「治世」還是「亂世」。只有文武兼備的儒將侯君集因長期掌握軍權產生了一點小想法,又加上利益分配不公產生了一點小怨氣,所以不甘心只做「能臣」,也想搞個宮廷政變重新洗牌過過自己入主權力中樞的癮,可惜他不像千載而下的趙匡胤天時地利人和兼備,而且他面對的對象也不是孤兒寡母老弱婦孺,而是政治鬥爭經驗豐富善於掌控大局的千古明君李世民,所以他失敗了,而且再也沒有了翻身的機會。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黃忠雖老了一點,但是武力並不弱,能與關羽百八十回合戰平,能在戰場上一個回合斬殺夏侯淵,這種武力就已經不是五子良將能比的了,要知道夏侯淵的武力在三國演義中都不輸五子良將,黃忠當然也不輸。總體來說,在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比五子良將的武力高了一個檔次,明顯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遠勝五子良將。
  • 讀通鑑(108)不學無術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逼,以刻薄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闢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