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讀三國》之全能良將

2021-02-16 於少伯


今天咱們的題目叫做《全能良將》,當「良將」這個詞出現在這裡,大家就知道咱們是要講五子良將了。其實在《三國演義》裡,大多數的時候,羅貫中先生都是美化劉備,醜化曹操的。但在曹操這邊,唯有一人在羅貫中先生的心中還是不錯的,他所偏愛的這個人就是五子良將當中的徐晃,而且徐晃還有兩個好「基友」,其實就是同鄉。一個就是關羽,一個是張遼。


在《三國志》裡唯獨記載過關羽和徐晃兩個人是正面交鋒過的。當時的情況是關羽打樊城圍曹仁,從荊州出兵。那個時候曹操派的第一批援軍是于禁,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後來被徐晃打敗了。當時的徐晃戰術運用的非常得當,首先揚言要求解圍,其實是搗關羽的後方去了。關羽覺得如果後方有失,腹背受敵呀,就帶了五千騎兵和步兵直接去營救後方。跟徐晃兩個人見面之後,開始關羽和徐晃還拉家常,突然間徐晃就下馬來說:「誰能夠斬關羽首級,賞金千兩。」關羽聽見此話,臉色一變,徐晃又說:」此國事爾。「這個是國家的事,跟你我的私人交情沒有關係。然後跟關羽正面衝突,衝突之後,徐晃勝出,追著關羽,一直打到了關羽的營寨。當時的營寨特別難攻,因為一般外圍都修壕溝,還有鹿角,鹿角是防騎兵的,障礙設施非常嚴密。就在關羽退回去的這條路上,徐晃異騎突襲,一舉大破。徐晃帶的人很少,趁亂殺到蜀軍的營地裡,當時這個戰役勝利之後,關羽就撤軍了,然後就引發出來了兩個重要的影響。一個是關羽死了,被東吳俘殺了;第二個影響就是打破了孫劉聯盟。所以這個戰役結束之後,他回城的時候,曹操那叫做親自出迎七裡,迎接徐晃,擺宴慶功,犒勞將士。此時徐晃的軍隊也做到了其他軍隊所沒有的軍容整齊。徐晃的軍隊在被曹操檢閱的時候將士駐足不動,就像現在的閱兵儀式一樣。曹操驚嘆道,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啊。(周亞夫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丞相。)


在曹軍還流傳著「不得餉,屬徐晃」,說明徐晃是非常簡樸的,包括他在死之前還叮囑家裡人說後事從簡。所以我們今天的題目叫做全能良將。他確實很全能。曹操還特地給他了一個成語,就是今天我們用的成語叫「長驅直入」,這個詞就是形容徐晃的。


一是能打,正面作戰,而且長途奔襲,而且神出鬼末,用兵又奇,還有計謀。那徐晃有什麼計謀呢,我們就說平定袁紹的時候,作為武將的徐晃,居然可以審時度勢,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個特別合理的作戰方案,而不是一味的鬥狠用強。打益州的時候,當時袁譚和袁尚兩個人在爭繼承權,那時袁紹已經沒了。在攻城的時候,徐晃給曹操了一個建議,建議曹操去招降益州,爭取能夠兵不血刃拿下它。徐晃在這一點上體現了他的智謀,他和那些窮兵黷武的人是不一樣的。

徐晃的一生當中,經常都是這樣的硬仗。比如打袁紹的時候去烏巢燒糧草,扭轉戰機就是徐晃幹的這個事。徐晃不僅打關羽,在打呂布打馬超,他都贏了。所以徐晃確實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這樣一個全能型的人才,在整個三國歷史舞臺上,稍微有一點遺憾,就是無從查起他的出生年月,當然李大剛先生在寫《歪讀三國》時特地考證了一下徐晃的出生年月,大概推測了一下。根據記載徐晃卒於227年,當時他是59歲,倒推的話,他可能生於169年,但是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裡面,他應該比這個年齡大。

有關這個事情《三國志》裡有一個記載,《三國演義》裡有一個記載。演義裡的記載是,曹洪丟了潼關,然後曹操責怪:曹洪年幼脾氣暴躁,徐晃你得曉事,你怎麼不攔著他呀。按這樣講,徐晃應該比曹洪大不少,曹洪生於169年,徐晃應該是在169年之前。另外一個考證比較接近於正史,就得從《三國志》裡說了。《三國志》裡講到關羽和徐晃兩個人在丏水大戰的時候,關羽喊「大兄,何處此言?」「大兄」,說的是徐晃比關羽大。那其實按照關羽的年齡,我們去推測的話,徐晃如果比關羽還大的話,大概應該生於160年之前。為什麼考證這個呢?他死的時候很有可能得有69 了,那就是接近70歲了。在古代,70叫做古來稀,這個年齡他還能上戰場,他最後是在跟蜀軍作戰的時候,被孟達一箭射在了頭部,當夜醫治無效離開人世。你看到徐晃的勇猛,他將近70歲的人還能衝在第一線,你可以想想咱們今天70歲的人是什麼樣的?所以徐晃為曹魏的統一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以此為動力鞭策了自己,真正付出了行動,在整個過程中,體現他高貴的品格。最終徐晃去世的時候諡號被封為「壯候」,配享在曹操的庭廟中有一塊牌位。


結尾的時候用毛宗剛對徐晃的一個評價:「徐晃聲東擊西,此沒彼現,只一員正將,兩員副將,寫來似有千軍萬馬之勢,可謂用兵之能者矣。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仿佛相類。兩人皆有大將才,故關公與之友善。」

《歪讀三國》專輯每周更新,敬請關注~

關注「於少伯」,陪你共同求知讀書,用碎片時間傳播價值。

相關焦點

  • 三國一流武將的巔峰對決!五子良將 vs 五虎上將,誰更強?
    微信ID:shuosanguo三國一流武將的巔峰對決!五子良將 vs 五虎上將,誰更強?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都是三國時期的一流武將,在以往的時候,人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誤認為五子良將只是五虎上將手下的跳梁小丑。
  • 三國時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那麼吳國呢?
    兄弟們你們知道三國時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那麼吳國呢?下面就由歷史隨心看小編為您講解一二。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滿寵篇(尾聲)
    三國良將系列之滿寵(尾聲)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滿寵重大事件之十二——識破詐降計太和五年(231),東吳有個叫孫布的將軍派人到揚州請降,並在信中表示由於道路遙遠自己不便脫身,希望曹魏派兵接應。隨著三國格局的穩定,起於漢末亂世,群星璀璨的文臣武將紛紛落幕。所謂亂世出英雄,成長於三國格局穩定時代的人,沒有經歷過那種極端動蕩的洗禮,人才平均水平確實要相差一大截。所以,三國中後期名將稀少,並非《三國演義》戲份少的原因,恰恰相反,是歷史上的三國後期人才水平確實不敵漢末時期,才導致演義在後期情節乏善可陳,因為史實就是這樣。
  • 三國中最厲害武將,劉備的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比不上他
    三國中最厲害武將,劉備的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比不上他歷史的長沙埋沒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推廣下,很多人第一段了解的歷史就是三國。一個個人物都在其中登場,譜寫自己的鐵血詩歌。相比之下曹魏的五子良將則是實實在在的封號,但是這五位武將並不是魏國最厲害的,在武將中位至最高的是夏侯惇,官封大將軍,是魏國軍事力量的掌管者。說起夏侯惇很多人可能想到是一位殺人如麻的獨眼大漢,想到的是一位徵戰沙場的武將,可實際上夏侯惇在軍中是文將的位置,更多的是排兵布將。而夏侯惇可以說是曹操的第一位手下,也是他一人幫助曹操組建起了第一支自己的軍隊。
  • 若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對戰誰能贏?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恐非對手?
    但是五子良將,非三國迷可能知道的不多。今天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是這五個人。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三國曹操的五子良將,實力不輸劉備五虎上將,知道排在第一的是誰嗎?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論起三國鼎立時期,留給人們多是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與各國濟濟人才的明爭暗鬥。歷史上真正的三國期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先人慘遭戰爭之苦最瘋狂的一段時期,舉例來說:黃巾起義之前,當時全國總人口達到五千萬,而當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時,全國總人口竟然不到一千萬,另有一說是八百萬。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三國演義中,蜀漢有五虎上將三賢相,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英將十二虎臣。中國歷史一直有三五十二之說,所以關於三五的典故應算最多的。按名氣而論,蜀漢五虎將應是最著名的,無論任何三國遊戲,五虎將都是武力前十佔三四存在。而和五虎將能齊名的,在三國時代,當屬曹魏五子良將,至於東吳十二虎臣,貌似等級差了點。
  • 新英雄 | 五子良將之首,來自深淵地獄的鬥神戰魔.
    相信像下面這位小夥伴一樣對張遼擁有重大期盼的玩家得知這個消息後,肯定很開心吧。鬥神戰魔張遼,魔族五子良將之首,乃魔族之中最為嗜鬥的勇猛戰將。張遼本是戰鬼呂布手下,乃鬼域之中的「鬥神戰魔」,他天性好鬥,而且愈戰愈勇,不將敵人殺得片甲不留則誓不罷休。
  • 五虎大將與五子良將的四場巔峰對決,強弱一目了然!
    說起三國名將,最光輝耀眼的當屬劉備的「五虎大將」,其次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和孫權陣營的「江表十二虎臣」。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漢水之戰趙雲表現神通,張郃、徐晃不敢應戰趙雲,因為他們害怕,所以五子良將都不是趙雲的對手。三國正史上軍事綜合能力最高的武將是關羽,有兩個證據可以證明:1、白馬之戰於千軍萬馬之中斬敵主帥顏良。這個是千真萬切的事,也是三國時期唯一的陣斬敵方主帥,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彪悍戰績,這不是單挑,也不是偷襲,而是在戰場憑武力陣斬了顏良,光是這一功績,在三國就無能可以比較。
  • 三國殺:人家五虎上將都出了界限突破,咱五子良將啥時候才能上線?
    哈嘍大家好我是遊星說三國。在三國殺移動版中,說起平民神將,那可都是界馬超,馬良,張松這類輔助能力強的或者輸出強了,如果是氪金玩家的神將,那可就是留贊劉焉之類的了。說起五虎上將,那就不得不提界馬超了,憑藉一手加強的鐵騎,讓多少武將欲哭無淚?
  • 三國志11裡性價比最高的武將,五子良將的他因為活得久最受歡迎
    三國裡曹操就喜歡給人取外號,比如古之惡來,吾之子房……有一位名將,就被曹操美譽為韓信一樣的人物。這位武將就是五子良將裡的張郃啦,說起來,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在三國志11這款遊戲裡,張郃的屬性算得上一流了,屬性點總計376點,統武智政魅五項屬性裡,比較關鍵的統帥90、武力89,基本上了戰場,都不會太吃虧。
  • 徐晃怎麼死的 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徐晃之死
    徐晃位列三國曹操「五子良將」之一,既是一名勇將也是一名謀將。跟隨曹操徵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深得曹操喜愛。
  •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
    ID:shuosanguo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喜歡三國的朋友,在讀到曹魏歷史的時候,肯定對曹魏政權的「八虎騎」「五子良將」非常的熟悉,「八虎騎」和「五子良將」都是因為在《三國志》之中列為一專,卻都是戰功顯著,出類拔萃的人物,被後世尊稱的人物。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特別篇)——周瑜之子受罰的聯想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特別篇)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七——為周瑜之子求情赤烏二年(239),周瑜次子周胤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孫權發配至廬陵郡。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為其求情,緊接著全琮、朱然也為周胤求情。孫權同意撤銷處罰,但周胤卻已經病死。不消說,所謂周胤病死跟被發配有著直接關係。
  •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
    說起三國故事,讀者都非常感興趣。因為在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太多的英雄豪傑,比如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江東有「十二虎臣」。筆者忽然間想到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呢?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老不讀三國」稚子喜愛西遊 紅顏偏愛紅樓而熱血男兒所好 則是水滸與三國意氣風發 血氣方剛 江湖浪蕩 沙場拼殺無一不令人神往可為何「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呢?也許是因為人年少之時不免年少輕狂 心性不穩而水滸中義氣太重 犯上作亂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三觀還未穩固之時 思想還未深刻之時少年人的意氣用事與叛逆不羈 或許會使自己誤入歧途而老年人閱歷豐富 多半早已處事圓滑三國之中字裡行間遍布著智計與權謀老者讀來 未免思慮過重 勞心傷神
  • 不讀三國枉少年!讀透這套《少年讀三國》,孩子一生受益
    作為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變遷,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人們說三國、評三國、演三國……在文學和歷史的雙重價值上,能與之媲美的作品寥寥無幾。金庸先生曾讚許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 四大系列之三國四大謀士,諸葛亮、郭嘉、司馬懿、周瑜
    三國是我國歷史上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國爭霸,出現了一大批名臣良將,受《三國演義》影響,三國是現代人最喜歡的一段歷史時期。三國時期,名臣良將紛紛登場,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謀士和名將是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群體,三國眾多的謀士中哪幾個可堪稱為最強呢?
  • 《易中天品三國》歷史的插曲,士族的勝利
    對易中天品三國的態度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小學剛接觸,迷得不得了,那個時候還喜歡玩Koei的三國志11,把每個武將的技能、屬性、生平歷史,每個城市的名字、特點背的清清楚楚,再結合易中天先生的故事一品味,實在是小學時候的一件樂事。後來自己漸漸長大,外加百家講壇又被袁騰飛、於丹之流拉下神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似乎又成了一種過於「通俗」的東西,倒有覺得有幾分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