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的題目叫做《全能良將》,當「良將」這個詞出現在這裡,大家就知道咱們是要講五子良將了。其實在《三國演義》裡,大多數的時候,羅貫中先生都是美化劉備,醜化曹操的。但在曹操這邊,唯有一人在羅貫中先生的心中還是不錯的,他所偏愛的這個人就是五子良將當中的徐晃,而且徐晃還有兩個好「基友」,其實就是同鄉。一個就是關羽,一個是張遼。
在《三國志》裡唯獨記載過關羽和徐晃兩個人是正面交鋒過的。當時的情況是關羽打樊城圍曹仁,從荊州出兵。那個時候曹操派的第一批援軍是于禁,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後來被徐晃打敗了。當時的徐晃戰術運用的非常得當,首先揚言要求解圍,其實是搗關羽的後方去了。關羽覺得如果後方有失,腹背受敵呀,就帶了五千騎兵和步兵直接去營救後方。跟徐晃兩個人見面之後,開始關羽和徐晃還拉家常,突然間徐晃就下馬來說:「誰能夠斬關羽首級,賞金千兩。」關羽聽見此話,臉色一變,徐晃又說:」此國事爾。「這個是國家的事,跟你我的私人交情沒有關係。然後跟關羽正面衝突,衝突之後,徐晃勝出,追著關羽,一直打到了關羽的營寨。當時的營寨特別難攻,因為一般外圍都修壕溝,還有鹿角,鹿角是防騎兵的,障礙設施非常嚴密。就在關羽退回去的這條路上,徐晃異騎突襲,一舉大破。徐晃帶的人很少,趁亂殺到蜀軍的營地裡,當時這個戰役勝利之後,關羽就撤軍了,然後就引發出來了兩個重要的影響。一個是關羽死了,被東吳俘殺了;第二個影響就是打破了孫劉聯盟。所以這個戰役結束之後,他回城的時候,曹操那叫做親自出迎七裡,迎接徐晃,擺宴慶功,犒勞將士。此時徐晃的軍隊也做到了其他軍隊所沒有的軍容整齊。徐晃的軍隊在被曹操檢閱的時候將士駐足不動,就像現在的閱兵儀式一樣。曹操驚嘆道,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啊。(周亞夫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丞相。)
在曹軍還流傳著「不得餉,屬徐晃」,說明徐晃是非常簡樸的,包括他在死之前還叮囑家裡人說後事從簡。所以我們今天的題目叫做全能良將。他確實很全能。曹操還特地給他了一個成語,就是今天我們用的成語叫「長驅直入」,這個詞就是形容徐晃的。
一是能打,正面作戰,而且長途奔襲,而且神出鬼末,用兵又奇,還有計謀。那徐晃有什麼計謀呢,我們就說平定袁紹的時候,作為武將的徐晃,居然可以審時度勢,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個特別合理的作戰方案,而不是一味的鬥狠用強。打益州的時候,當時袁譚和袁尚兩個人在爭繼承權,那時袁紹已經沒了。在攻城的時候,徐晃給曹操了一個建議,建議曹操去招降益州,爭取能夠兵不血刃拿下它。徐晃在這一點上體現了他的智謀,他和那些窮兵黷武的人是不一樣的。
徐晃的一生當中,經常都是這樣的硬仗。比如打袁紹的時候去烏巢燒糧草,扭轉戰機就是徐晃幹的這個事。徐晃不僅打關羽,在打呂布打馬超,他都贏了。所以徐晃確實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這樣一個全能型的人才,在整個三國歷史舞臺上,稍微有一點遺憾,就是無從查起他的出生年月,當然李大剛先生在寫《歪讀三國》時特地考證了一下徐晃的出生年月,大概推測了一下。根據記載徐晃卒於227年,當時他是59歲,倒推的話,他可能生於169年,但是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裡面,他應該比這個年齡大。
有關這個事情《三國志》裡有一個記載,《三國演義》裡有一個記載。演義裡的記載是,曹洪丟了潼關,然後曹操責怪:曹洪年幼脾氣暴躁,徐晃你得曉事,你怎麼不攔著他呀。按這樣講,徐晃應該比曹洪大不少,曹洪生於169年,徐晃應該是在169年之前。另外一個考證比較接近於正史,就得從《三國志》裡說了。《三國志》裡講到關羽和徐晃兩個人在丏水大戰的時候,關羽喊「大兄,何處此言?」「大兄」,說的是徐晃比關羽大。那其實按照關羽的年齡,我們去推測的話,徐晃如果比關羽還大的話,大概應該生於160年之前。為什麼考證這個呢?他死的時候很有可能得有69 了,那就是接近70歲了。在古代,70叫做古來稀,這個年齡他還能上戰場,他最後是在跟蜀軍作戰的時候,被孟達一箭射在了頭部,當夜醫治無效離開人世。你看到徐晃的勇猛,他將近70歲的人還能衝在第一線,你可以想想咱們今天70歲的人是什麼樣的?所以徐晃為曹魏的統一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以此為動力鞭策了自己,真正付出了行動,在整個過程中,體現他高貴的品格。最終徐晃去世的時候諡號被封為「壯候」,配享在曹操的庭廟中有一塊牌位。
結尾的時候用毛宗剛對徐晃的一個評價:「徐晃聲東擊西,此沒彼現,只一員正將,兩員副將,寫來似有千軍萬馬之勢,可謂用兵之能者矣。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仿佛相類。兩人皆有大將才,故關公與之友善。」
《歪讀三國》專輯每周更新,敬請關注~
關注「於少伯」,陪你共同求知讀書,用碎片時間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