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領域,提到BBC,絕對是一塊金字招牌。無論是自然類還是社會人文類的紀錄片,只要是出自BBC之手,往往都是令人稱道的經典。
可是,如果BBC出版一本世界史,你覺得它會和其他的歷史書籍有什麼不同呢?
天津人民出版社在2016年10月份,引進出版了這部由安德魯·瑪爾撰寫的《BBC世界史》,2019年,這本歷史書已經是第八次印刷。
安德魯·瑪爾畢業於劍橋大學,是英國著名政治新聞記者,他長期為《蘇格蘭人報》、《獨立報》、《每日快報》和《旁觀者》專稿。2000年到2005年間他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政治編輯,撰寫並且主持了多部有關歷史、科學和政治的電視紀錄片。其中一部紀錄片就叫《安德魯·瑪爾的世界歷史》,這部紀錄片一共9集,長達22小時。
隨後他出版了這部《BBC世界史》。我注意到,紀錄片中提到的許多內容,在這部《BBC世界史》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但是如果你以為,這部書就是紀錄片的文字版那就大錯特錯了,安德魯·瑪爾在書裡面說過,為了撰寫這部世界史,他參考了2000本書籍,你只要翻一翻書後面常常的注釋和文獻引用記錄,就會知道作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回到開頭我提出的那個問題,這部歷史書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泰晤士報》提供了一個現成的答案,它說:整本書就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了畫面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的揮灑自如。我在閱讀這部書的時候深有同感,因為它不像我們印象中的世界史專著,充斥著時間地點人物和讓人昏昏欲睡的關鍵字。這部書裡面充滿了故事和陌生的信息。你在讀書的時候,猶如在一家剛剛開業的超市裡面漫遊,雖然裡面銷售哪些東西你早已心中有數,可是仍然有一些陌生的品牌讓你感到驚喜,流連忘返。
這部《BBC》中譯本一共56萬字,除了導言之外分成八個部分,講述了從人類祖先——現代智人走出非洲,在全世界開枝散葉,一直到2011年在巴基斯坦擊斃賓·拉登,這漫長歲月中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眾多重大事件。
作者安德魯·瑪爾在這本書的導言中開宗明義,他的目光集中在那些偉大的變革者身上,書中的內容是屬於精英的,因為只有出身特權階級的人才有能力、金錢和閒暇去改變社會。對於我們這些中國的讀者來說,看到作者這種說法,心中難免會有所牴觸,因為我們受到的教育一直是,只有人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反對英雄史觀。
似乎是預見到了很多人心裏面的想法,作者在導言結束的時候,特意向99%的平凡人致意,因為儘管這本書的內容是偉大的變革者和他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他們身邊的芸芸眾生,這場人類劇目將無法上演。
對於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閱讀歷史,更多的是希望從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歷史中獲得一些新鮮的東西。
讀完這本書,我獲得了什麼呢?
我總結了一下,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四方面的收穫。
首先,《BBC世界史》給了我一種思考歷史事件的發散式思維。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之後,會有一連串的變化隨之發生,就像一場暴雨下完之後,乾涸的大地上會長出五顏六色的植物一樣。我們這些後來者,要有能力從紛繁的歷史事件中,理出一根清晰的邏輯。這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無疑對於認識和分析事物極其有益。
比如,《BBC世界史》的作者安德魯·瑪爾說,農業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農業的興起塑造了此後的全部歷史。
乍一看這個結論,我們肯定會覺得作者在誇大其詞。農業的出現,有那麼重要嗎?農業的出現,不就是讓原始人能夠多獲得一點食物嗎?為什麼說它塑造了後面的全部歷史呢?
作者給出的邏輯鏈條是:農業的出現,讓四處遷徙的狩獵採集者定居下來,定居的生活會帶來更高的生育率;而農業相比狩獵採集,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根據估算,10平方英裡土地上的獵物和漿果只能養活一個人,而1平方英裡上面的農業收穫就可以養活50個人。這兩個因素疊加起來的結果就是,農業催生了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需要更多的糧食,農業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在這樣的循環之下,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也越來越多,慢慢的機會有一批人,比如祭司、領袖不從事生產,依靠別人的供養生活,階級開始逐漸產生。不僅如此,農業還塑造了家庭,塑造了家鄉。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社會關係開始產生。
再進一步,農業產生了剩餘產品,剩餘產品產生了交換,商業由此產生。
最後,最重要的一步,一大批不從事農業生產也可以生活的人,開始離開農村,或者說,以農村為生活基礎,過上了一種和農村不一樣的生活,沒錯,從集鎮開始,城市出現了。宗教祭司、軍人、文字、賦稅、國王,戰爭,如同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一樣,這些事物相繼誕生。
人類的歷史,全部改變了。
其次,這本世界史讓讀者理解了「條件」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何謂天時地利人和,這個在理解上面可以見仁見智。
但是如果你看了《BBC世界史》裡關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章節,可能會有更加具體的理解。
教會為了斂財,推出了無恥之極的贖罪券,宣傳只要把錢交給教會,銀幣落入盒子裡面叮噹一響,煉獄裡的靈魂就升到天堂。如果你還記得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的話,祥林嫂花錢「捐門檻」,也是相似的道理。關於信仰和懲罰最深奧的內容變成了現金交易,讓馬丁·路德怒不可遏。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城堡教堂的橡木門上釘上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大膽新穎的觀點也很快流傳開來。
這是很多讀過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的段落。
可是我們有沒有再去推敲一下,為什麼馬丁·路德的觀點能夠很快流傳開呢?
安德魯·瑪爾宕開一筆,告訴我們,答案藏在德意志北方小鎮美因茨。
在馬丁路德出生的15年之前,一個叫約翰內斯·古騰堡的人葬在這個小鎮。古騰堡發明了現代的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推動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飛速傳遍了德意志大地。在《九十五條論綱》流行之後,路德把其中的觀點融入一篇布道文,在兩年的時間裡,這篇布道文被重印了25次!在最高產的時候,路德每兩周就能出版一本小冊子。
在和教會人員公開辯論之後,路德又連續撰寫了《關於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的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三本小冊子,這三本書兩年之內總共出了36版。
據說路德所在的小鎮子,出版業成了他們的支柱產業。
如果沒有印刷機和印刷技術,路德的宗教改革一定是另外一個樣子。
這是《BBC世界史》告訴讀者的第二個經驗,歷史風雲際會,成就歷史,成就英雄,是需要特定的條件的。我相信這個經驗教訓,對於今天要創業做事的人,還是很有啟發。
第三點,不要簡單的判斷一件事的利弊,事件的發展、變化,有時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看得清楚脈絡和價值所在。
小孩子看故事,首先要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讀歷史故事,我們是不是也會不自覺的先做判斷,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最早的投機泡沫,導致很多投機者家破人亡。一般人們都會拿這件事情作為反面典型來教育那些妄想通過投機發財的糊塗蛋。
可是,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實際上,在鬱金香泡沫破裂之後,荷蘭人繼續培育鬱金香,鬱金香作為一種價格適中的奢侈品佔據了歐洲市場。今天的荷蘭人已經控制了全球的花卉貿易,而他們在17世紀設計的證券交易、期貨交易和國際貿易則支配了全世界的經濟。實際上,荷蘭人在鬱金香泡沫時期處理財富的方式非常的現代,我們現在把這種方式稱之為:「資本主義」。
所以從書中內容我們可以引申出來讓人驚訝的一個觀點:鬱金香泡沫期間創造的經濟模式,塑造了後來的資本主義。
最後一點,也是我個人覺得最有價值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人類歷史中存在的失衡現象。
一方面,人類在科技發展方面一日千裡,取得巨大進步;另一方面,人類在管理自身的政治能力上面卻幾乎是原地踏步!就像人類發明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可是帶給人們的卻是核戰爭的恐懼,人們創造了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慧,卻越來越擔心人會不會被機器人統治。如同作者在書中經常告誡的那樣,警惕那些因為成功而導致的失敗。
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BBC世界史》封底,有兩行字:
一曲我們現代智人聰明才智的歡樂頌,
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啟示錄。
這兩句話,是出版社給《BBC世界史》做的宣傳語,可是它又何嘗不是對人類歷史的犀利總結呢。
惟願「聰明」的人類,將來少犯一點「愚行」,讓後人比今人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