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2000本書,拍了一部22小時的紀錄片後,這個男人「順手」寫了本...

2020-11-18 騰訊網

在紀錄片領域,提到BBC,絕對是一塊金字招牌。無論是自然類還是社會人文類的紀錄片,只要是出自BBC之手,往往都是令人稱道的經典。

可是,如果BBC出版一本世界史,你覺得它會和其他的歷史書籍有什麼不同呢?

天津人民出版社在2016年10月份,引進出版了這部由安德魯·瑪爾撰寫的《BBC世界史》,2019年,這本歷史書已經是第八次印刷。

安德魯·瑪爾畢業於劍橋大學,是英國著名政治新聞記者,他長期為《蘇格蘭人報》、《獨立報》、《每日快報》和《旁觀者》專稿。2000年到2005年間他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政治編輯,撰寫並且主持了多部有關歷史、科學和政治的電視紀錄片。其中一部紀錄片就叫《安德魯·瑪爾的世界歷史》,這部紀錄片一共9集,長達22小時。

隨後他出版了這部《BBC世界史》。我注意到,紀錄片中提到的許多內容,在這部《BBC世界史》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但是如果你以為,這部書就是紀錄片的文字版那就大錯特錯了,安德魯·瑪爾在書裡面說過,為了撰寫這部世界史,他參考了2000本書籍,你只要翻一翻書後面常常的注釋和文獻引用記錄,就會知道作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回到開頭我提出的那個問題,這部歷史書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泰晤士報》提供了一個現成的答案,它說:整本書就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了畫面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的揮灑自如。我在閱讀這部書的時候深有同感,因為它不像我們印象中的世界史專著,充斥著時間地點人物和讓人昏昏欲睡的關鍵字。這部書裡面充滿了故事和陌生的信息。你在讀書的時候,猶如在一家剛剛開業的超市裡面漫遊,雖然裡面銷售哪些東西你早已心中有數,可是仍然有一些陌生的品牌讓你感到驚喜,流連忘返。

這部《BBC》中譯本一共56萬字,除了導言之外分成八個部分,講述了從人類祖先——現代智人走出非洲,在全世界開枝散葉,一直到2011年在巴基斯坦擊斃賓·拉登,這漫長歲月中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眾多重大事件。

作者安德魯·瑪爾在這本書的導言中開宗明義,他的目光集中在那些偉大的變革者身上,書中的內容是屬於精英的,因為只有出身特權階級的人才有能力、金錢和閒暇去改變社會。對於我們這些中國的讀者來說,看到作者這種說法,心中難免會有所牴觸,因為我們受到的教育一直是,只有人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反對英雄史觀。

似乎是預見到了很多人心裏面的想法,作者在導言結束的時候,特意向99%的平凡人致意,因為儘管這本書的內容是偉大的變革者和他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他們身邊的芸芸眾生,這場人類劇目將無法上演。

對於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閱讀歷史,更多的是希望從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歷史中獲得一些新鮮的東西。

讀完這本書,我獲得了什麼呢?

我總結了一下,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四方面的收穫。

首先,《BBC世界史》給了我一種思考歷史事件的發散式思維。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之後,會有一連串的變化隨之發生,就像一場暴雨下完之後,乾涸的大地上會長出五顏六色的植物一樣。我們這些後來者,要有能力從紛繁的歷史事件中,理出一根清晰的邏輯。這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無疑對於認識和分析事物極其有益。

比如,《BBC世界史》的作者安德魯·瑪爾說,農業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農業的興起塑造了此後的全部歷史。

乍一看這個結論,我們肯定會覺得作者在誇大其詞。農業的出現,有那麼重要嗎?農業的出現,不就是讓原始人能夠多獲得一點食物嗎?為什麼說它塑造了後面的全部歷史呢?

作者給出的邏輯鏈條是:農業的出現,讓四處遷徙的狩獵採集者定居下來,定居的生活會帶來更高的生育率;而農業相比狩獵採集,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根據估算,10平方英裡土地上的獵物和漿果只能養活一個人,而1平方英裡上面的農業收穫就可以養活50個人。這兩個因素疊加起來的結果就是,農業催生了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需要更多的糧食,農業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在這樣的循環之下,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也越來越多,慢慢的機會有一批人,比如祭司、領袖不從事生產,依靠別人的供養生活,階級開始逐漸產生。不僅如此,農業還塑造了家庭,塑造了家鄉。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社會關係開始產生。

再進一步,農業產生了剩餘產品,剩餘產品產生了交換,商業由此產生。

最後,最重要的一步,一大批不從事農業生產也可以生活的人,開始離開農村,或者說,以農村為生活基礎,過上了一種和農村不一樣的生活,沒錯,從集鎮開始,城市出現了。宗教祭司、軍人、文字、賦稅、國王,戰爭,如同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一樣,這些事物相繼誕生。

人類的歷史,全部改變了。

其次,這本世界史讓讀者理解了「條件」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何謂天時地利人和,這個在理解上面可以見仁見智。

但是如果你看了《BBC世界史》裡關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章節,可能會有更加具體的理解。

教會為了斂財,推出了無恥之極的贖罪券,宣傳只要把錢交給教會,銀幣落入盒子裡面叮噹一響,煉獄裡的靈魂就升到天堂。如果你還記得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的話,祥林嫂花錢「捐門檻」,也是相似的道理。關於信仰和懲罰最深奧的內容變成了現金交易,讓馬丁·路德怒不可遏。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城堡教堂的橡木門上釘上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大膽新穎的觀點也很快流傳開來。

這是很多讀過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的段落。

可是我們有沒有再去推敲一下,為什麼馬丁·路德的觀點能夠很快流傳開呢?

安德魯·瑪爾宕開一筆,告訴我們,答案藏在德意志北方小鎮美因茨。

在馬丁路德出生的15年之前,一個叫約翰內斯·古騰堡的人葬在這個小鎮。古騰堡發明了現代的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推動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飛速傳遍了德意志大地。在《九十五條論綱》流行之後,路德把其中的觀點融入一篇布道文,在兩年的時間裡,這篇布道文被重印了25次!在最高產的時候,路德每兩周就能出版一本小冊子。

在和教會人員公開辯論之後,路德又連續撰寫了《關於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的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三本小冊子,這三本書兩年之內總共出了36版。

據說路德所在的小鎮子,出版業成了他們的支柱產業。

如果沒有印刷機和印刷技術,路德的宗教改革一定是另外一個樣子。

這是《BBC世界史》告訴讀者的第二個經驗,歷史風雲際會,成就歷史,成就英雄,是需要特定的條件的。我相信這個經驗教訓,對於今天要創業做事的人,還是很有啟發。

第三點,不要簡單的判斷一件事的利弊,事件的發展、變化,有時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看得清楚脈絡和價值所在。

小孩子看故事,首先要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讀歷史故事,我們是不是也會不自覺的先做判斷,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最早的投機泡沫,導致很多投機者家破人亡。一般人們都會拿這件事情作為反面典型來教育那些妄想通過投機發財的糊塗蛋。

可是,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實際上,在鬱金香泡沫破裂之後,荷蘭人繼續培育鬱金香,鬱金香作為一種價格適中的奢侈品佔據了歐洲市場。今天的荷蘭人已經控制了全球的花卉貿易,而他們在17世紀設計的證券交易、期貨交易和國際貿易則支配了全世界的經濟。實際上,荷蘭人在鬱金香泡沫時期處理財富的方式非常的現代,我們現在把這種方式稱之為:「資本主義」。

所以從書中內容我們可以引申出來讓人驚訝的一個觀點:鬱金香泡沫期間創造的經濟模式,塑造了後來的資本主義。

最後一點,也是我個人覺得最有價值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人類歷史中存在的失衡現象。

一方面,人類在科技發展方面一日千裡,取得巨大進步;另一方面,人類在管理自身的政治能力上面卻幾乎是原地踏步!就像人類發明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可是帶給人們的卻是核戰爭的恐懼,人們創造了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慧,卻越來越擔心人會不會被機器人統治。如同作者在書中經常告誡的那樣,警惕那些因為成功而導致的失敗。

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BBC世界史》封底,有兩行字:

一曲我們現代智人聰明才智的歡樂頌,

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啟示錄。

這兩句話,是出版社給《BBC世界史》做的宣傳語,可是它又何嘗不是對人類歷史的犀利總結呢。

惟願「聰明」的人類,將來少犯一點「愚行」,讓後人比今人活得更好。

相關焦點

  • 三季度讀了24本書,這三本最佳
    年初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今年讀100本書,一季度讀了27本,二季度讀了25本,本季度24本,環比有遞減的趨勢,不過總體還算符合預期。至於讀書的質量,依然「好讀書不求甚解」,講究數量不講究質量,從讀書速度來講,小說類最快,經濟類次之,哲學類最慢,讀完一本200頁的小說,大概需要四小時。據統計,正常人的讀書速度為每分鐘600字上下,按照這個速度,四小時可以讀14.4萬字,這大概就是一本長篇小說的字數,可見我的讀書速度並不快。
  • 《零零後》:一部拍了十年的紀錄片
    九月,開學季,最早的一批零零後也要上大學了!感覺自己已經被拍死在沙灘上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每年都在發生著光速的變化,80後,90後,00後,乃至現在的10後,每一代人的成長環境都是不同的。不同環境下早就得每一代也是不同的。
  • 三年讀了1400本書,推薦這240本
    054《被仰望與被遺忘的》 (8.1分)[美]蓋伊·特立斯20世紀非虛構寫作的殿堂級作品,令人拍案叫絕的一本書。讀《穿堂風》,橡樹爬到樓頂上,下面的人叫他下來:「難道地上沒有你站的地方嗎?」今天讀《大橋》,何嘗不是如此。寫的是60年前的紐約,可為什麼,每一個字,都像是在寫今天的北京?
  • 怎樣寫一部紀錄片劇本
    ,寫劇本好像要不是《細說長江》那種上帝視角的全景解說詞類,要不就不理解為什麼紀錄片要寫劇本,所以這本論文集對紀錄片創作工業化(請大家不要鄙視這個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大部分紀錄片導演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拍了什麼?」。這樣,就有必要從一個寫得很好的劇本開始,不管在拍攝過程中是不是發生變化。通常事先準備好腳本會影響到紀錄片的好壞,甚至會影響到你的紀錄片是不錯,還是偉大。
  • 《如何讀好一本書》推薦導讀
    立德立功都太難,反而是寫書較為容易,成為普通人也有機會戰勝死亡的方法。       寫書雖然不能完全等同於立言,不過寫書是讓自己的思想長存的選擇。       試想一下,當你寫下1本好書,5年,50年,甚至500年後,也可能有人會因為你的作品喜歡你,為你的文字而感動,或是因為你的作品而奮發,這不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嗎?
  • 2000年,姜文沒敢拍的劇本,15年後卻被韓國人拿去拍成了電影
    姜文當然看過餘華的這本《許三觀賣血記》,一直以來他也很喜歡這本書,但同時姜文也知道,餘華的這本書可比《活著》還要大膽,所以當時姜文一聽餘華邀請他過來拍這部小說,他是拒絕的。畢竟當時一回國,姜文已經感受到風雨欲來了,就想要餘華和韓國人另找他人。
  • 《文學的日常》五星推薦這部紀錄片,感謝它讓我五一看完了5本小說,這些作家的代表作讀起來很過癮!
    五星推薦一部近期很喜歡的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一共五位嘉賓,馬原,馬家輝,麥家,阿萊,小白。馬原是現當代的先鋒,他多年前患了癌症,搬家到雲南生活,種茶賣茶看書寫作,還在那買了一座山。封筆十多年他作為先鋒派代表的作家重新再寫的幾本竟然是童話。他說我的生活很幸福,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比我寫無數優秀的小說更讓我開心。
  • 專訪|馬思純:寫一本書、拍一部電影、嫁一個好人
    和鹿晗、井柏然合作的《盜墓筆記》,作為女主角的她除了開場一個強行「擠胸」的鏡頭,幾乎就和女性這個性別沾不上什麼邊了。為了塑造這個強悍的僱傭兵形象,馬思純剪掉一頭秀髮,還為此給頭髮戀戀不捨地寫了一封「道歉信」,懺悔之前沒有好好護理頭髮,如今失去才懂得珍惜。2016年8月3日,上海,電影《盜墓筆記》發布會現場,張博宇(左)、馬思純(中)和鹿晗(右)在臺上說笑。
  • 我曾經1年讀100本書,卻越讀越困惑,直到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
    這兩個訓練營,讓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前前後後讀了將近100本書,在認知上得到的提升非常大。但是現在回頭再看,我在書評私教班2個月時間內,只讀了8本書的收穫,卻遠遠大於之前的100本。第一個訓練營期間,我按照要求,讀了50本書。這和前年一整年,自己只讀了7本書比起來,算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啦!這個訓練營結束之後,大家還相約,繼續再去簡書上日更100天,每三天讀一本書,每天輸出一篇文章,所以後面陸續又讀了30來本書。
  • 學口語,推薦一部紀錄片和兩本小書
    最近 Netflix 出品了比爾蓋茨的紀錄片 Inside Bill's Brain,前後交叉,一邊講他的成長一邊講他現在主要做的三件事情。關於內容在這裡就不劇透了,這裡是英語學習筆記,我還是主要聊聊語言學習。紀錄片一共就三集,看得完看得懂,也是學習口語的好素材。
  • 《文學的日常》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
    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我以為「文學」和「日常」都是波瀾不驚的事物,把它們撮合在一起,竟然騙走了我的眼淚。 什麼是「文學的日常」呢?從第一集看來,紀錄片講述的是一位文學家的生活。導演避免了流水帳的敘事,用一個個小主題,串起了文學家馬原幾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每個主題開始的時候,先引用馬原說的一句話,再圍繞這個主題講故事。
  • 22本適合零碎時間讀的中外書籍
    在汪曾祺的文字裡找到靜氣與意趣,慢慢對這個世界,愛得越來越深。《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寫他的舊人舊事、旅行見聞、各地風土人情、花鳥蟲魚的經典散文集,字裡行間充分流露出他對凡人小事和鄉土名俗的深深眷戀和對舊日生活情景的緬懷。
  • 年度讀書報告|今年你讀了幾本書?
    2019年我只讀了22本書,因此就給自己制定了2020年閱讀30本書的目標。一年過去,我讀完了36本書,寫完了一本讀書筆記的內芯,算是超額完成了目標。 今天就與大家簡單分享我今年的閱讀總結。我閱讀完本書的三分之一後,才慢慢進入到情境中去,慢慢看著她從服從、怯懦、懷疑、逃避,到轉變、蛻變、堅定與平靜。
  • 讀一本書,愛一座城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讀到了某一本書而渴望去某一個地方走走、看看,有人因為讀到《帶一本書去西安》而想去西安,有人因為讀到《南京傳》而想去南京……書裡敘述得那樣精彩,讓人的內心對那座城市不免充滿嚮往,甚至還沒走進去就覺得自己會愛上那個地方。
  • 高分紀錄片《大上海》同名書出版!上海為什麼可以稱為「大上海」?
    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本書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同名紀錄片《大上海》評分高達9.0分《大上海》一書,書寫了上海的城市品格、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是一部生動的上海鄉土教材。《大上海》首先有同名電視片,是從電視片到圖書的產業鏈延伸。
  • 影響白巖松一生的四本書,有一本我不敢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提到了基礎閱讀,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新華字典》幫助我們認字,為讀書閱讀做好鋪墊。人生中的第一個十年,書籍的意義在於為我打開了一個世界。讓自己看到更廣闊的天空,遨遊在知識的海洋,提高自我的認知。
  • 中國最美的十本書,一生至少讀一次
    物道君語:今天是世界讀書日,物道君想跟大家分享十本中國最美的書。讀書是很私人的事,這樣做也許不討好。畢竟大家平日很忙,所以這十本書不是要全讀,讀三本五本最好,一本也行;甚至不讀,單單了解一下都可以。哪天有空了,想起來了,就順手拿起一本來讀,高興就好。
  • 萊妮·裡芬斯塔爾:她因二戰時拍了一部紀錄片而被數度送進監獄
    創刊於1956年的《電影藝術》雜誌給予了這部紀錄片如下評價:在紀錄片《意志的勝利》中,萊妮·裡芬斯塔爾打破了一直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完整構圖原則,創造性地使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她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影片的節奏與動感,使得這部電影的旋律、節奏、動感之間的銜接、轉化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成為一部在視覺表現上酣暢淋漓的作品。
  • 李敖一生寫的100多本書中,這7本書最值得一看!
    臺灣作家李敖先生去世以後,關於他生前的很多都被大家再次想起,這個被稱為「怪才」、「情場高手」的老頭,人生軌跡裡入過獄,踏足教育業,涉足過政界,但他曾說過自己的最終歸宿始終是寫作,他一生著書100多本,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等100多本著作,前後共有九十六本被禁,自人類有史以來
  • 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讀一本書
    為了落實時間管理的要求,曾系統地記錄過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結果是,平均每天接近8小時,我竟把每天⅓的時間浪費在手機上,找到問題所在後便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因此,有了更多時間去閱讀、去寫作、去陪家人聊聊天,偶爾周末三五好友一起聚聚餐,生活,竟是這般有滋有味。今天,釀酒直接借鑑這條推送談談閱讀這件事,標題就為: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