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女工寄臺縫紉機,她能還你一條拯救世界的生產線

2020-12-22 砍柴網

文/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摘要:來自中國的「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武器是家裡的縫紉機。

過去的56天,縫紉女工尹妹朝八晚十縫製防護服,生產車間就是自己家的客廳。

她上班的工廠接到了向海外出口防護服的緊急訂單。但工人散在各地,廠裡還沒復工,她的老闆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把生產線「拆整為零」,分別打包寄到安徽、江西、四川、貴州等全國十多個省,讓女工們把各自的家改裝成了生產車間。

這是一單兩萬件防護服的緊急訂單。接單的是一家河南防護服企業,但產能不足,因此在阿里巴巴1688平臺把任務分發了出去。過去的一個多月,在1688雲供應鏈工廠平臺上,對接的此類產能共享訂單超過500萬,平均每天有上萬家工廠在線共享產能。

尹妹的老闆,就是那個想出拆了生產線寄到工人家裡「雲組裝」創意的廠主,福建泉州飛天象戶外用品有限公司的工廠主張小斌說:3月前,他們還在忙著「救中國」,3月後,他們要開始「救世界」了。

(小標1)散在十多個省的「雲生產線」

因為疫情,尹妹以為今年可能會在家裡多待一陣,但她沒有想到,大年初三,泉州的老闆會著急上火地說要給她寄縫紉機。

一件防護服的製作大約需要十來個步驟,縫紉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程序。數以萬計的防護服背後,需要大量的熟練工。近日,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3個國家以及世衛組織、非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提供緊急援助。這註定是一場只有中國女工才能完成的接力賽。

900公裡的路,貨車足足走了5天。初八晚上,尹妹夫妻倆借了鄰居的汽油三輪車上縣城,運回一臺縫紉機、一臺鎖邊機和幾袋子裁好的布料,堆在了十多平的客廳裡。

老闆只說有一批防護服要趕,至於縫製防護服的特殊要求,電話裡還說不清楚,得靠女工們自己研究。那天,尹妹打開白色樣衣看了很久,然後用手機搜索「防護服」,網上的圖片很多,但可以提供的縫製說明不多,她邊看邊學,縫製第一件防護服,到試穿確認無誤,已經用時一個半小時。

(圖說:過去的56天,尹妹就坐在家裡這臺縫紉機前縫製防護服)

除了尹妹,老闆張小斌還拆解20多臺縫紉機和鎖邊機,寄給了散在全國各地的20多位熟練女工。同時寄出的還有裁剪好的原輔料,最終橫跨全國十多個省,「雲組裝」成了一條緊急生產線。

(圖說:張小斌的部分工人已經回到工廠)

接下來的20多天裡,尹妹就在家鄉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五裡鄉的一間民房裡,加上丈夫組成一個「二人車間」朝八晚十運作,她負責縫紉、丈夫幫打下手,完成了500多件防護服。這500多件防護服,有的留在了中國,有的去了日本、韓國、美國。

(小標2)「成不了楊超越,但我給南非總統做過口罩」

2萬件民用防護服訂單完成之後,張小斌信心大增,甚至在網店廣發「求訂單」信息,證明實力。這家本是做戶外童裝的外貿企業,近來接到的境外防護服詢單量多達50萬件。

工信部在3月5日就向國內防護服工廠發出倡議,鼓勵國內防護服的生產企業積極對接國外需求,按相應標準規範生產出口,為全球共同抗擊疫情做出貢獻。

(圖說:海外疫情爆發後,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緊缺)

中國援意專家組組長裘雲慶26日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義大利當地醫療資源緊缺,一套防護服就像「奢侈品」;據《每日郵報》26日報導,美國紐約曼哈頓西奈山醫院,此前因醫療物資短缺,醫護人員不得不用垃圾袋當防護服。

遼寧瀋陽鐵西經濟開發區一家做無紡布袋的工廠倉庫裡,堆放了附近幾家工廠生產的幾萬件防護服。

疫情發生後,這家叫「瀋陽伊然包裝製品有限公司」的工廠轉做醫用一級防護服和口罩,因為接到不少來自阿里巴巴國內和國際站的訂單,當地做醫用物資的中小工廠便都找上門來。這讓「伊然」獲得強大的貨源調動能力,遇到大的訂單,工廠主王萍萍群裡一聲吼,幾家一合計產量就出來了。

王萍萍回憶,防護服車間最「鼎盛」的時候,周邊服裝廠均派出熟練女工,70多個女工和她們的縫紉機、原料「攻陷」整個廠房,一天最多能做15000件。由於每個人都裝備了防護帽、口罩和防護服,乍一眼望去,飄逸的布料搭配女工們飛速移動的手腳,像極了武林爭霸現場。

瀋陽姑娘美琪就在其中。作為女工中難得的90後,縫紉工齡一年半,美琪的入選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畢竟縫紉是製作防護服不可缺少的程序,對於熟練程度有近乎嚴苛的要求。

趕工的時候,美琪精神高度集中,一天下來腰酸得要命。但偷懶是絕對不敢的,車間裡每天都在優勝劣汰,有人來有人走,決定自己命運的就靠手裡的活了,「有幾個姐妹為了趕進度,甚至穿著尿不溼坐上一天」。

美琪喜歡刷微博、看抖音,關注新聞和八卦。4年前,歌手楊超越和美琪曾共用著同一個身份「縫紉女工」,美琪的手機屏保也一度用著這個「逆襲錦鯉」的圖片。

「成不了楊超越,但我給南非總統做過口罩。」3月24日,女工們在一起幫忙檢測一批口罩,一個500萬隻口罩的訂單,由瀋陽當地4家工廠耗時3天合作完工,運送目的地是南非。

(小標3)頂起時代的「一座山」

張小斌的女工們仍然大部分沒有回到工廠,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工廠滿負荷運轉,他決定繼續啟用分散各地的20多臺縫紉機。

尹妹已經接到了準備接活的電話,她和丈夫保持著朝八晚十的工作節奏。在尹妹眼裡,所有紡織品在經歷最初的「新鮮期」後,都演變成了布和機器的摩挲、計件和收入的變現。

當我問尹妹是否知道縫製的一些防護服要去國外時,她雖不清楚卻也不感到吃驚,只說了句:我做的貨比我先出國了。

(圖說:中國援意專家組組長裘雲慶進入病房前,在防護服背後寫上「義大利,加油!」)

20歲左右學習縫紉技藝,從農業社會掙脫,闖入城市的大門,這是女工尹妹和美琪,也幾乎是中國所有縫紉女工的畫像。莫言的《自在獨行》中說「人如螻蟻,渺小而無力,如何才能過好一生?」

尹妹和美琪們並不知道,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身上時,她們作為最基礎的一環,頂起的是一座山。

這並不是中國女工第一次出現在馳援世界的戰隊中。

2018年春天,中國女工縫製的100個兩米高「狼仔」,登上了世界盃的開幕式;2019年春天,中國女工縫製的8000個透明書包,送去了斯裡蘭卡校園參與防恐;2019年秋天,中國女工縫製的5050個足球,走進了難民營孩子們的露天球場。

(圖說:杭州一企業車間,制傘縫紉女工「跨界」做防護服)

面對世界級的供應不足,中國工廠藉助大數據將產能集合、量化、轉移,阿里1688打造的線上供應鏈成數字新基建。

尹妹決定等兩個孩子開學了再回工廠,她已經在工廠住了20多年了。反正機器就在家裡擺著,老公跟她組隊幹活,收入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有12000多元。尹妹不常看新聞,對於疫情數字的變化並不敏感,但看到電視上穿防護服的畫面她有時候也會想:裡面會不會有自己縫的那件?

相關焦點

  • 女工做窗簾手指被縫紉機針刺穿 救援中全程淡定
    3月22日,鄭州一家布藝店內,一名女工趕製窗簾時手指被縫紉機針頭刺穿,金水消防接警後快速拆卸機器進行救援,女工則表情淡定強忍著鑽心的疼痛。  當日17時許,黃河路一家布藝店內,一名女工急著下班之時,又遇到客戶催促加工定購的窗簾。她重新啟動縫紉機忙碌了起來。女工用右手將窗簾布料拉進了縫紉機的針頭下方,隨後又用右手食指去固定布料,沒想到縫紉機的針頭卻快速落了下來,她的食指指甲蓋被針頭刺穿當即流出血來。店內人員一片慌亂卻不知如何施救。南陽路巡防隊員田書峰巡邏發現問題後趕緊撥打119報警,隨後又撥打120請求醫護人員幫助。
  • 世界第一條轉臺智能生產線!
    與此同時,中國連續第九年成為全球高端數控工具機第一消費大國,全球50%的數控工具機裝在了中國的生產線上。讓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這個國家科技創新優先重點發展的領域,中國企業,正努力製造出全新的裝備。
  • 「情趣鎮」女工:最不解風情 但離風情最近
    三月的蘇北,製衣女工們穿著花花綠綠的厚棉衣,用一針一線縫製著世界上最便宜的情趣內衣。這些衣服將出現在世界各地。而這些平素最不解「風情」的女人們,卻變成一群離「風情」最近的人。她們把平淡的生活織進針線,做出的情趣內衣就是曾經納過的鞋底子,做過的眼罩,栽過的稻秧,和情慾毫無關係。
  • 縫紉機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的建構
    1851年美國的伊薩克·勝家(Isaac Singer)製造出第一臺實用的縫紉機,其縫紉速度為每分鐘900針,相當於嫻熟縫紉女工的22倍之餘。李約瑟(Joseph Needham)稱縫紉機為「改變人類生活的四大發明」之一。縫紉機的生命軌跡體現在縫紉機的設計者、製造者、銷售者、消費者、使用者與機器之間的生活關係之中。
  • 巾幗脫貧她行動 | 縫紉機「噠噠噠」 織出涇川婦女就業夢
    巾幗脫貧她行動 | 縫紉機「噠噠噠」 織出涇川婦女就業夢 2020-11-11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第一條轉臺智能生產線來了 |重器巡禮·江蘇
    徐工今後還要始終把智能製造實實在在做下去,通過智能製造生產線,打造出世界用戶喜歡的中國工程機械高端產品。江蘇 徐州世界第一條轉臺智能生產線即將誕生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工廠,有著傳統產業智能製造先鋒—起重機轉臺智能生產線,對於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來說,這條智能生產線需要儘快的建立起來,沒有永遠的世界第一,要想在智能時代繼續保持領先
  • 「記憶」「蝴蝶牌」縫紉機以前叫「無敵牌」?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
    今天就一起回顧「蝴蝶牌」縫紉機的百年發展歷程,在它唱出的輕快節奏裡,是否也藏著你的回憶?1縫紉機最早進入上海市場是1872年,由洋行從國外運進數架「微荀」製造的縫紉機。此後,各大洋行來滬推銷各種牌號縫紉機,以美國勝家(Singer)公司最為著名。
  • 2020年度中國電動縫紉機行業十大品牌榜單
    產品銷往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美國,韓國,新加坡及中國都設有分公司。2006年成功上市。第二名: 勝家150多年來,無論是在全球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偏遠的小山村,說起縫紉機,人們就會提起勝家,勝家已是縫紉機的同義詞。美國勝家縫紉機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家用產品之一。
  • 媽媽的縫紉機
    作為一名農村女性,更能施展她聰慧能幹的,便是那臺陪伴了她五十年的「標準」牌縫紉機。記得媽媽說過,那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品牌,是她和父親結婚後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買來的。從我剛記事起,媽媽只要一有空閒,就會笑眯眯地坐在縫紉機前,忙忙碌碌,飛針走線。她那輕鬆愉快的樣子,不像是在幹活,倒像是在休閒娛樂。
  • 蝴蝶牌縫紉機:上海人的精細都在裡面
    1790年,英國人Thomas Saint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先打洞、後穿線、縫製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但是並沒有投入商業化生產。1841年,法國人發明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我們一臺縫紉機賣一百三四十塊錢,票子也要賣五六十塊錢一張。」20世紀80年代,很多婚期臨近的青年人都會為這張「票」而焦頭爛額。能搞到一張縫紉機票,把「蝴蝶牌」搬回家,在嶽丈面前是極好的表現機會。大家歡天喜地張羅著把縫紉機買回家裡,按圖紙安裝完備,一腳踩腳踏板,一手轉動飛輪,縫紉針發出噠噠噠的響聲,簡直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節奏。
  • 2020年了,你還相信音樂能拯救世界?
    而那些平時就不富裕,疫情期間生存處境更是岌岌可危的音樂人、公司、和線下演出場地,他們此時此刻真的還有心情去拯救別人嗎?恐怕他們自己也是亟需被拯救的對象。 但Live Aid能被載入史冊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幾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音樂打破國界,共同為拯救貧窮、拯救生命所作出的努力。 35年後的今天,當這場瀰漫全球的疫情再次把世界拖到了一個命運共同體上。
  • 難忘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從中年到現在搬了三次新家,每次搬家都少不了帶上她的縫紉機。母親的縫紉機是1969年從外地買回的,也是我們村裡最早的一臺縫紉機。當時,通過火車託運回來的,母親用架子車拉回來安放在我們娘兒幾個住的房間裡。
  • 富怡800×450服裝專用縫紉機,結構精巧,方便生產線排布!
    富怡800×450服裝專用縫紉機,結構精巧,摺疊式工作檯,方便置入生產線,適用於服裝部件(門襟、拉鏈、口袋、肩袢、袖克夫)的全自動縫製、羽絨服、棉服類全自動縫製。設備操作簡單,好學易用,是服裝加工企業的好幫手。
  • 一條完整的機制砂生產線由哪些設備組成?這5臺設備,缺一不可
    近年來市場對砂石骨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也促進了砂石生產線的不斷擴展。高質量產量和高質量一直是砂石生產線生產的兩個主要條件。為了建立一條優質高產的砂石生產線和具有優良品質和性能的制砂設備,了解機制砂生產線的配置非常重要。
  • 工業縫紉機
    縫紉機市場根據中國縫製機械協會的消息, 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有 250多家。
  • 中國最牛打工妹:從流水線女工到到千億帝國掌門人,她是郭臺銘最看重的女人!
    她曾是富士康流水線上最普通的一名女工,現在是2000億市值立訊精密的女總裁,她的經歷,有著更多白手起家的傳奇色彩。打工十年,積累經驗1988年10月,富士康在深圳西鄉崩山腳下建立海洋電子接插件廠,從廣東澄海、潮州、豐順等地招來首批150名員工。這些員工中就有21歲的王來春。
  • 馬英莉《母親的「蝴蝶牌」縫紉機》
    和母親聊天時,她突然神秘地對我說:你不是說要老物件嗎?我有一樣可以給你,可惜,路太遠,搬不走。什麼?我疑惑地問,因為母親的家底我是清楚的。她掀開一塊紅布,露出我熟悉的臺面,「蝴蝶牌」縫紉機的臺面。「我把它從老房子搬過來了,它還好著呢。」母親得意地說。我撫摸著光滑的臺面,它確實是老物件,我家的傳家之寶。它和我同齡,陪伴母親已經50多個春秋,比我陪著母親的時間還要多。
  • 老式腳踏縫紉機的故事
    張爭鳴/圖如同朋友戲稱的"奇葩",在老式腳踏縫紉機快要進入博物館時,我卻在解放碑一家又一家的商場裡尋找,期待著能在某一個角落發現驚喜!閒來,不是看看魚缸裡自由自在的魚兒,或擺弄一下花草的枝枝杈杈,而是坐到這臺老式縫紉機面前倒倒線,縫個衣角褲邊什麼的,當然多數的時候是媽媽在那縫,看著她忙碌的樣子,許多往事湧上心頭,一幕幕,一場場,一段段,………點開京東輸入「腳踏式縫紉機」,居然跳出"蝴蝶牌"、"飛人牌"、"蜜蜂牌"縫紉機圖案!
  • 電影 《縫紉機樂隊》:美育與喜劇
    喜劇類型電影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複雜而熱血的道路。 《縫紉機樂隊》票房不盡如人意,有影迷去豆瓣喊冤,說縫紉機讓我覺得豆瓣變了,以後再也不相信豆瓣的評分云云,源頭在於豆瓣給《縫紉機樂隊》的分數太低,這一觀點很多看過影片的網友們是支持的。但頗有些後知後覺的口碑怎麼也追不上《羞羞的鐵拳》宇宙大爆炸式的票房井噴。
  • 縫紉機因價格昂貴難增加銷量,他們想了種付款方法,至今非常流行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大機器生產使得很多手工工人失去了飯碗,尤其對紡織女工來說,更是致命打擊。為了補貼家用,一個名叫山特夫人的紡織女工好不容易才在某皮鞋廠找到一份手工縫製皮鞋的工作。山特夫人下班後經常把一些材料帶回家,在油燈下進行縫製,以便多掙些工資,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