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紀念日丨85歲老兵難忘朝鮮戰場姊妹情——好姐姐,你在哪裡?

2020-11-19 澎湃新聞

《軍嫂》雜誌為您推薦溫暖故事

今天是抗美援朝紀念日。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志願軍戰士被譽為「最可愛的人」,他們之間的戰友情也情深似海。如今,當年英姿勃發的戰士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們結下的兄弟情、姐妹情並未淡卻,時時牽動人心。本文講述一段戰場「姐妹情」——程秀華與王月眉自1953年朝鮮分別後,就沒見過面,後來又失去了聯繫。年已85歲的程秀華經常拿出老照片,思念有過救命之恩的「好姐姐」王月眉,只知道她今年91歲,曾經的工作單位是石家莊市交通局……

歡迎大家轉發並提供線索(可在留言區留言,或致電《軍嫂》雜誌社客服號碼15120083819),一起助力完成她尋找戰友的心願。

1950年11月,程秀華(右)與妹妹程秀英入朝合影

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的一套普通民居裡,今年85歲高齡的程秀華健康、開朗,與一般耄耋老人不同的是,她曾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女兵。談起朝鮮戰場的那段歲月,她提得最多的是一個人:戰友、恩人、好姐姐王月眉。

救命之恩

程秀華祖籍浙江平湖,1949年底跟隨父母到河北石家莊定居,第二年應徵入伍,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三團。她當年15歲,與大她6歲的王月眉成為戰友,一起學習鐵路建造技術。1950年11月,兵團轉到遼寧瀋陽參加軍事集訓,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如何一隻腳踩住巨大的輪胎快速上、下卡車,如何躲避飛機轟炸保護自己,等等。不久,整個兵團被「悶罐車」載著,連夜跨過鴨綠江。

下了「悶罐車」,戰士們分坐卡車開往前線。卡車車廂裡只有左右兩排長條凳,女兵全部坐下後,才輪到男兵,大部分人直接坐在廂鬥裡。不知走了多久,天亮了,但他們感覺不到,因為車廂上面用油氈遮擋著。突然,敵機呼嘯而來,隨即是遠遠近近的爆炸聲。

卡車停下了,戰友們迅速撤離卡車。只有程秀華坐著不動,沒有任何反應。王月眉一把拉起她,說:「快跑啊!」她這才懵懵懂懂跟著跳下卡車,拼命往山坡跑,看見一塊窪地,連忙滾進去。剛藏好,就聽見身後又一架敵機呼嘯而來,一顆炸彈在車廂爆炸,正是大家剛剛乘坐的那輛。事後才知道,他們連隊有一名戰士不幸犧牲,兩人受傷。

1953年,程秀華(右)與好戰友王月眉在朝鮮留影

並肩戰鬥

程秀華和王月眉被編入衛生連,兩人在一起工作、生活。王月眉懂得多,處處像大姐姐一樣照顧著她。

連隊住防空洞,每個洞只有十幾平方米,圍著山腳一圈建了多個。病床是在地上挖出的一個個長方形,衛生員要給傷病員換藥、餵水、餵飯。洞與洞之間,間隔幾米或十幾米,靠低矮的洞穴互通,只能彎腰走來走去。衛生員有一間單獨的「起居室」,也是睡在地面挖出的「床」。冬天很冷,王月眉教會程秀華對抗寒冷的一招:睡覺時,被子一半墊著一半蓋著,儘量把自己裹得緊緊的。

住在防空洞裡,一天能吃一頓熱飯就非常幸福了。因為怕炊煙引來敵機轟炸,不敢生火做飯。很多時候,她們吃的是炒熟的乾麵粉、壓縮餅乾。餓了,就從乾糧袋裡抓一把放嘴裡,幹嚼乾咽;渴了,抓一把雪塞進嘴裡。有時候,後方會運來給養,每人分一盒罐頭——那是難得的美食,不管天氣多冷,打開就吃。

防空洞裡陰暗、潮溼、悶氣,人需要偶爾走出去透氣。程秀華和王月眉總是一起行動。白天,她們要時時提防敵機,聽聲音、看空中,確保沒有敵機才能出去。晚上走出防空洞,周圍黑咕隆咚,她們便坐在山坡上,看星星,看遠方,互訴心裡話。程秀華怕黑,她像影子一樣跟著王月眉,她覺得王月眉就是一座安全的靠山。

王月眉把程秀華當作小妹妹對待,無論多麼艱苦,都幫助、鼓勵她。她們一心只想著好好護理傷病員,早日迎來勝利的那一天。軍人的友誼,經過戰火的洗鍊之後,相互間的深情不亞於手足之親。

1953年,戰爭慢慢停息,鐵道兵團繼續留下來,幫助朝鮮戰後重建。傷病員少了,衛生員也相應減少。程秀華被調到團部做化驗員,王月眉仍在連隊當衛生員。1953年底,王月眉因為需要治病,提前回國。程秀華既高興又傷心。高興的是,好姐姐可以回國醫治長期困擾她的病;傷心的是,生死姐妹要分離,再見面不知是什麼時候。想來想去,程秀華把剛買不久的手錶送給了王月眉。那是她託人從國內買來,瑞士產的「英納格」。

王月眉回國後,很快治好了病,後轉業被安排到石家莊交通部門工作。

渴望相見

1955年1月,程秀華從朝鮮回到祖國,隨部隊到江西參加集訓,為退役做準備。在此之前,程秀華的父親因工作調動,帶著一家人離開河北石家莊,到江蘇南京定居。1955年4月,程秀華復員到南京,並繼續讀書。1956年,程秀華考取南京醫士學校(現已併入江蘇大學)。

分別的近70年間,程秀華和王月眉一直沒有機會見面,但有一段時間她們保持通信,時而信裡還會夾寄照片。

程秀華家裡,保存著一本老相冊,裡面有王月眉及其家人的許多照片。1964年11月,程秀華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寫信告訴王月眉。沒多久,王月眉寄來兩塊花布,說是給孩子做衣服。後來,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兩人斷了書信往來。

王月眉若在世的話,今年也91歲了。程秀華說,她想找到王月眉,想坐飛機去看看有過救命之恩的好戰友、好姐姐。

2018年,程秀華與丈夫王仕文在江蘇鎮江旅遊

(本文刊登於《軍嫂》2020年第10期,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建動

製作:崔馨月

「軍嫂微平臺」(junsaozazhi)為《軍嫂》雜誌社唯一官方微信公眾號,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歡迎投稿(010-66983834、528152233@qq.com)和訂閱(010-53636722、QQ528176633)。如需轉載《軍嫂》雜誌原創作品,請與我社聯繫

最美期刊、最美《軍嫂》

讓我們因共同的軍旅情懷一起營造溫暖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抗美援朝紀念日丨85歲老兵難忘朝鮮戰場姊妹情——好姐姐,你在哪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⑦丨鄭時文:親歷上甘嶺「人肉沼澤」 炮雨中讓...
    10月20日,在內江的家中,87歲的老兵鄭時文回憶起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依然歷歷在目。志願軍老兵鄭時文。當聽到他們將會奔赴朝鮮戰場作戰的消息時,大家都感到熱血沸騰。鄭時文和不少同學一起被編入了志願軍15軍29師。
  • 志願軍老兵走進役家退役軍人服務平臺直播間 分享抗美援朝戰場上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昨天,8位志願軍老兵走進上海役家擁軍便民公益服務站直播間,在《那些年,當兵的故事》的主題欄目,以役家抖音直播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戰鬥故事,傳播愛國擁軍正能量。 圖說:志願軍老兵與役家團隊在役家文化展廳合影。
  • 江津珞璜鎮抗美援朝老兵95歲還能說朝鮮語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我們當兵的,從來不怕苦和累,去到朝鮮那邊,我們志願軍對當地老百姓也很好。哪怕過去這麼多年了,我還會講朝鮮話哦!」12月11日,今年已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啟林正和村民們講述著自己當年從軍的故事,時不時還講起了幾句朝鮮語。
  •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那戰火紛飛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浴血故事。 這位身材消瘦,兩鬢斑白的老人就是李才榮,他17歲參加了地下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年僅19歲的他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回憶起當年參軍當兵的情景依然滿腔熱血。
  • 「我現在還能說朝鮮語」 江津珞璜鎮95歲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國記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3日20時35分訊(特約通訊員 陳元媛 通訊員 顏瑋)「我們當兵的,從來不怕苦和累,去到朝鮮那邊,我們志願軍對當地老百姓也很好。哪怕過去這麼多年了,我還會講朝鮮話哦!」12月11日,今年已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啟林正和村民們講述著自己當年從軍的故事,時不時還講起了幾句朝鮮語。
  • 致敬最可愛的人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訪談錄丨王宏賢:一日當兵...
    王宏賢在朝鮮戰場上臨危不懼,勇敢作戰,最終受到了上級表彰。整個抗美援朝打出中國人的決心、信心,打出中國人的骨氣,其背後的勝利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繼續來聽聽王宏賢講述朝鮮戰場上的故事。王宏賢說:「戰場上有個橋,這個河水還不小,汽車過不去,汽車過不去咋辦,就是在山上就把那個木頭砍好,把尺寸量好,把那個木頭弄成絲(板子),都做好,然後拉到那個河邊上。
  • 89歲抗美援朝老兵紀念日前夕辭世,曾說「身上能用的都捐」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10月23日凌晨,快滿90歲的喻洪訓與世長辭,離世前一天,聽說自己的病有醫學研究價值,「我身上能用的都捐這位抗美援朝老兵,留給社會最後一份光和熱。抗美援朝老兵在70周年紀念日前夕辭世2020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喻洪訓在23日凌晨與世長辭,沒能等到自己90歲的生日壽辰。
  • 抗美援朝老兵專訪 | 致敬最可愛的人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廣西新聞網獨家策劃推出抗美援朝老兵系列專訪,真實還原在不同崗位視角下,那場氣壯山河的戰爭,讓我們銘記,這些最可愛的人。賴錫球深情地說道,「和老百姓的那件故事也是我在朝鮮戰場上一生難忘的回憶。」在一次走訪中,賴錫球在田野裡的一個彈坑內發現了一名朝鮮小女孩,「那個彈坑5米深這樣吧,底下又全是泥水,當時天又冷估計這個小孩掙扎不上來,已經凍得是奄奄一息。」賴錫球回憶道。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戰鬥故事飆英文:「Stand!Don't move!」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網友看過紛紛表示:「流著淚又想笑,笑著笑著又哭了。」1952年,在抗美援朝那場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中,我方以寡敵眾,志願軍靠著鋼鐵般的意志,奇蹟般地取得勝利。這場戰役中的志願軍李繼德,如今已是86歲的老人。
  • 抗美援朝老兵劉桂華:「上了戰場,便將生死置之度外」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曾參與抗美援朝的老兵劉桂華。入朝鮮後,他成了一名擔負部隊通訊保障任務的無線電兵。在抗美援朝的戰鬥中,他用自己的青春韶華為祖國的事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我就是死,也要把衛生箱背到基地去」
    原標題:「我就是死,也要把衛生箱背到基地去」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張廣平講述當年的崢嶸歲月  2020年10月22日上午,85歲的張廣平以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的身份,接受了一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1952年10月,還不滿16歲的張廣平在老家山東東平縣後泊村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隨23軍入朝,在軍部衛生所呆了一年後進入23軍69師衛生營當衛生員。
  • 「我的記憶停留在15歲那年」——訪司法部抗美援朝老兵戴正文
    「昨天的事我都忘了,我的記憶停留在15歲那年。」這是戴正文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15歲參軍,18歲赴朝參戰,跨越半個多世紀,曾經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86歲高齡的耄耋老人。1949年,15歲的戴正文和姐姐瞞著家人,從湖南常德農村跑到城市去參軍,徵兵的工作人員問她「你為什麼要參軍?」她不假思索的答道「因為共產黨好!」「得知我報名參軍母親堅決反對,當天就被母親抓回去,但我半夜翻牆逃出去跟著部隊走了」。後來被分配到廣西13兵團49軍146師宣傳隊,編節目,打腰鼓,做報幕員,這些工作讓戴正文覺得特別開心,特別充實。
  • 94歲玉溪老兵回憶抗美援朝:守護漢江50個日夜
    94歲玉溪老兵回憶抗美援朝:守護漢江50個日夜 2020-10-23 10: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齊天印:朝鮮戰場,立三等功的情報老兵
    據齊天印回憶,抗美援朝開始後,由於文化程度比較高,他被軍委技術部抽調到張家口某基地進行集訓,主要是學習外語、熟悉並掌握韓戰情況。1951年1月20日,他由張家口乘火車來到北京,在香山見心齋旁一個院落內,承擔起接收朝鮮戰場情報、分析戰況形勢,並向志願軍司令部、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傳送情況的任務。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⑤|鄧彰德:上甘嶺的「娃娃臉」英雄
    從朝鮮回國,二十歲的鄧彰德「作弊」也要上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1年,家住南充市蓬安縣興旺鎮(原濟渡鄉)小深溝村的鄧彰德正值17歲。聽到這短短八個字的號召,少年小鄧不禁熱血沸騰要報名。但是招兵年齡的明確要求是18歲至30歲。「怎麼辦?」他靈機一動,那就把年紀改大一歲吧!就這樣,當年5月,「18歲」的鄧彰德報名後隨即步行至南充城區,解放牌卡車再將他們運送到寶雞乘坐火車,到達朝鮮新義州後,繼續徒步。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穿越戰火歲月,聽親歷老兵講述那段硝煙瀰漫的...
    七十年前的十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與軍隊並肩作戰。他們不畏犧牲,不辱使命,歷時近3年時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書寫了盪氣迴腸的英雄詩篇,鑄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目前在無錫,還有900多名抗美援朝老兵。
  • 我是當年的志願軍|老兵王仲權: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
    這個茶缸與老人相伴60多年,他不讓別人碰,也不捨得扔,他操著一口樂山方言,緩緩地說道:「這是我經歷的見證,看見它就像回到戰場上一樣」。 這位老人今年85歲,他是抗美援朝老兵王仲權。1953年,18歲的王仲權從四川樂山縣參軍,隨後跟隨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6軍133師獨立通信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4月回國。
  • 鄭建華副局長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10月30日、11月6日,市商務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鄭建華帶領局老乾科對我局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6名健在老兵費才潤、方堯臣、袁國棟、付獻芹、陳光前、彭心靈和1名已故老兵陳步林家屬進行了走訪慰問。
  • 抗美援朝老兵王玉成:今生無愧一身戎裝
    在酒泉市第二人民醫院泌尿科病房裡,電視上正在播放抗美援朝戰爭劇《跨過鴨綠江》,屏幕中,槍炮聲不時響起,護士怕影響病人休息,拿起遙控板,正要關電視,病床上一位84歲的老人卻突然舉起右拳,對著熒幕上的畫面喊了一聲 「怕死不過江,過江不怕死」。護士有點愕然,老人的老伴告訴她:「我老頭子參加過抗美援朝,他一看這個畫面,情緒就有點激動,你別見怪啊。」
  • 抗美援朝老兵胡祥怡留下的三條家訓
    先國後家、先人後己、先做人後做事,抗美援朝老兵胡祥怡給後輩留下了——不能忘的三條家訓湘潭在線8月6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明 實習生 康馨心)70年前,他「狠心」離開新婚僅70天的妻子,奔赴抗美援朝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