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看見過你這樣好看的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傳誦千古的文學名作《滕王閣序》是一篇名言警句累累不絕的駢文,但或許因為駢文在形式、用典上過於考究,千百年來,人們對這篇許多人能通篇背誦的文字頗多爭議,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的「落霞」究竟是什麼,有說「晚霞」的,也有說「飛蟲」的,口水官司直打了一千多年也未得分明。但對於其中另一段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即「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那個「窮且益堅」的「窮」字,許多人的解讀卻是不假思索的窮,那不就是沒錢麼?
聯繫上下文,把這個「窮」解讀為「貧困」似乎順理成章:「窮且益堅」照此可以解讀為「越是沒錢越要信念堅定」。有傳說稱,當時王勃因為寫了篇《戲鬥雞檄》的玩笑文字,弄得灰頭土臉,只好去洪州都督(洪州即南昌,洪州都督相當於南昌衛戍司令)閻伯嶼的公宴上打秋風,《滕王閣序》正是公宴上和他人比文博彩之作。很顯然,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麼把「窮且益堅」的「窮」理解為「沒錢」,就順理成章了。然而史實和傳說其實還是有一些差距的王勃的確寫過《戲鬥雞檄》,但他倒黴卻不是因為這篇遊戲文章,而是因為畏罪擅殺官奴,但抵達南昌時罪名已經赦免。
王勃路過南昌並非因窮困潦倒到處「化緣」,而是前往交趾(今越南,初唐時北部在中國版圖內)探望父親,由於是前任官員,又是名滿天下的文學家,因此被邀請參加恰好在他抵達南昌時舉行的一次公宴,並有幸瞻仰了重修不久的滕王閣。可以說,此時的王勃政治上有些落魄,一肚子懷才不遇的牢騷,但經濟上卻並非特別窮困,畢竟他出身簪纓世家,經濟上有充分保證,且自長安萬裡探望父親,「窮家富路」,身上也絕不至於缺乏錢財,否則以初唐對門第的推崇,他一個年紀輕輕就丟官罷職的過路人,是不太可能被東道主邀請參加一場名流高官雲集的公宴的。
認定「窮且益堅」的「窮」並非「貧困」之意的最關鍵證據,來自這個詞的原始出處。就連許多工具書都言之鑿鑿,將「窮且益堅」和「老當益壯」兩個成語的「原創版權」歸於王勃,這真是天大的誤讀:這兩個成語的出處不是《滕王閣序》而是《後漢書·馬援傳》,說這番話的是東漢初年的名將馬援。王莽時,馬援擔任邊郡督郵(執法官)時奉命押送犯人去受審,因可憐犯人無辜而擅自將其釋放,自己逃亡至北地郡(在今天甘肅省慶陽市一帶),被赦免後見世道混亂,不願為官,就留在當地從事農牧業。
就是在這個時期,他說了「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句名言。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這個時期的馬援雖然未曾當官,但因家產雄厚(和本人經營有方,成為西北一帶著名的大富翁,「役屬數百家」,「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很顯然,馬援說「窮當益堅」時非但一點不窮,而且「富得流油」,這個「窮」顯然絕不可能是「貧困」之意。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用的「窮且益堅、老當益壯」雖被分拆在出、對兩句中,但與《後漢書·馬援傳》中所載僅有一個字的出入,可以斷定,王勃此處是在借用《後漢書·馬援傳》的典故,以馬援的「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自勵,身為文豪的他顯然是熟悉這段典故的,因此才能在即興創作中不假思索地一揮而就。
說來說去,「窮且益堅」(或「窮當益堅」)的「窮」,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的「窮」是個通假字,和窘迫的「窘」意思、讀音完全相同,馬援說自己「窮當益堅」,是激勵自己即便面臨政治上被「邊緣化」的窘迫境地,也要堅持信念。馬援後來成為西北名士,「往來三國」,受到各方重視,再後來更成為光武帝劉秀的兒女親家和東漢名將,馬氏家族和陰、王、郭三姓成為東漢累世傳承的著名後戚大族。王勃在寫《滕王閣序》時的境遇和流落北地時的馬援頗為相似—經濟上不愁飽暖,卻陷入政治生涯的低谷,說是「窘迫」並不為過,他在這裡觸景生情,借題發揮,化用了馬援的成典,顯然含蓄表達了希望自己能像馬援那樣最終走出政治低谷,建功立業重新獲得仕途上成功的志向。
由此可見,《滕王閣序》裡的「窮」和《後漢書·馬援傳》中如出一轍,都是「窘迫」之意。和「窘」通假的「窮」在古漢語中並不算很少見,其中最著名的一例,是《道德經》中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裡的「數窮」,意思是「陷入窘困的定數」,對於這一點,《道德經》最著名的注釋者、曹魏玄學家王弼寫得很簡潔清楚「窮者,窘也困也」。由此可見,將「窮且益堅」的「窮」理解為「貧困」,可謂「雙重誤讀」:既會錯了意,也讀錯了音。
參考資料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