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
今天,沒有人願意抽象而冷血地讚美貧窮,就像順境永遠比逆境更熨帖人心一樣。
不過,近日一篇18歲女生關於自己、關於貧窮、關於希望的文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關注。這名河北女生叫王心儀,剛剛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她在《感謝貧窮》中寫道,「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這大概就是樂觀青春的辯證法:一方面看到貧窮帶來的傷害與磨難,另一方面更看到與貧窮「戰天鬥地」的勝利與輝煌。網上有句流行語,「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誠然,物質生活的層級與狀態對於一個人的視野與思維有著重要的影響,不過,古往今來,貧窮從來沒有限制過我們的夢想、更沒有限制過年輕的未來。
王心儀的故事之所以刷屏,這大概和雲南搬磚小夥在工地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一樣,叫人看到寒門貴子的榜樣、看到社會流動的可能、看到紡錘形社會結構的希望。王心儀出生在棗強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患有高血壓、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家中還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這樣的家庭,都能恪守「讀書改變命運」的古訓,那麼,這個社會「夢想成真的舞臺」必會呈現出更加多元的精彩。這樣的孩子,不僅學業優秀,餵雞割草、採摘棉花、放羊犁地件件不落,比之條件優渥得多的青年,有什麼理由躺在空調房裡矯情?
一個基本邏輯是篤定的:只有戰勝貧窮才會贏得自由。今天的我們,對《感謝貧窮》心生感動,大概離不開現實的時代語境:一則,中國還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儘管世界銀行行長金鏞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評價中國的脫貧成績,儘管五年來我們減少了6800多萬貧困人口,但是,不到3年的「脫貧長徵」,依然路阻且長。而王心儀的故事,也在用事實印證著「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準確性及重要性,一來,扶志氣、扶觀念、扶信心,二來,扶智慧、扶技術、扶思路。因此,窮而不墜青雲之志,不僅是一個青年、一個家庭的可貴品質,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剛需」。
二則,人生的詩與遠方,不是與生俱來的,總是辛苦奮鬥來的。馬雲也好、巴菲特也罷,每個創業或逐夢的人,都有過「窮困」的日子。在相對窮困的狀態下,惟有保持激昂鬥志、勇毅精神,方能創智創富、擘畫精彩人生。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處涸轍以猶歡」。李大釗的名句「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至今響徹寰宇。苦中作樂、窮且益堅、銳意進取,與其說這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特質,不如說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奔流。
三則,窮困不僅狀態是相對的,表現形式也是相對的,跳出「窮困」字面意義,視野大開。「窮困」或是財富,或是知識,或是精神,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貧困」,每個階段有當下之急的「貧困」。「貧困」的狀態之於人生、之於國家、之於世界都有可能存在,因窮而求富,因愚而求知,因苦而求樂,因落後而求上進,此種語境下,王心儀帶來的激勵,恐怕是要找準階段的方向,努力的方向,看到眼前的不足,不做溫水青蛙,不在歲月中蹉跎,進而去奮鬥,激發戰鬥力,突破「貧困」。青年如此,國家如此。核心技術不是求來的、民族復興不會自動實現,有戰勝困局、涅槃逆襲的心,才有可能迎來下一程的柳暗花明。
貧窮大概就像漫長黑夜,而窮且益堅的心,就像奔騰成海的微光。王心儀說,「幸福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於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並盡力地擁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與陽光。」以青春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世界、創造世界,不是每個青年都要去上北大,但我們或會因此而擁有發光發亮的青春。(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