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狼廳》是英國女作家希拉蕊·曼特爾「克倫威爾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出版於2009年,摘得了當年的布克獎。這原本已是奇事,因為在多數人眼中,歷史小說以情節和通俗性取勝,很難滿足布克獎在文學方面的高標準,偶爾能有一部衝進短名單已屬不易,怎麼可能真的獲獎呢?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三年之後的2012年,「克倫威爾三部曲」的第二部《提堂》再一次摘得了布克獎,這不僅使得希拉蕊·曼特爾成為繼庫切和彼得·凱裡之後第三位兩次摘得該獎的作家,也讓她成為了唯一一個兩度獲此殊榮的女作家。而兩部獲獎作品出自同一系列,更是史無前例。
《狼廳》以16世紀的英國為背景,講述了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在位時期的一段故事。亨利八世想與王后凱薩琳離婚,迎娶年輕貌美的安妮·博林,不惜與羅馬教皇反目,從而在宮廷內外引發了一系列互為因果的離奇事件。
小說的主人公雖然包括亨利八世、安妮·博林、凱薩琳、紅衣主教託馬斯·沃爾西以及託馬斯·莫爾等人,但小說卻是通過託馬斯·克倫威爾這一線索人物的視角展開敘述的。
像書中的其他人物一樣,克倫威爾確有其人。他曾於1529年當選都鐸王朝的議會議員,並於1531年經亨利八世提拔,進入了樞密院,後獲封艾薩克斯伯爵,成為亨利八世在位時期的風雲人物。
希拉蕊·曼特爾的高明之處在於,她雖然選擇了克倫威爾作為小說的敘事視角,卻倔強地採用了第三人稱,書中儘是「他」這一人稱代詞。曼特爾既能引導讀者從故事的參與者克倫威爾的角度窺視英國宮廷內外的人和事,又隨時可以跳出來,以冷靜的旁觀角度俯視故事中的人和事,展現了曼特爾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文字把控能力。
至於亨利八世離婚案這個故事,不僅正史有載,莎士比亞也曾寫過《亨利八世》這部戲劇來講述這個故事。也就是說,《狼廳》的故事並不具有原創性,甚至可能還有拾人牙慧之嫌。
那麼,希拉蕊·曼特爾究竟是依靠什麼徵服布克獎評委的呢?我想,打開書,讀完前面的四五頁,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了。曼特爾讓歷史人物真正地「活」了過來,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你能感覺到,似乎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巴爾加斯·略薩這些人在為你講述這個故事。非常大氣,非常冷靜。你一定不會料到,一個女作家的語言可以如此有靈氣,如此有力量,如此神秘和絢爛多姿。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風格視為拉美文學對於歐洲的影響,但曼特爾在文字上的表現確實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英國作家和歐洲作家,無論是多麼瑣碎的事情,她都能通過文字給你帶來驚喜,讓敘述充滿各種可能,這體現了她對於人性的深刻理解力。
這也又一次印證,在小說這門藝術裡,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講述。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所有的故事也都已經被人講完,但講故事的方法卻可以推陳出新,不斷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