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狼廳》:都鐸王朝男人們的「宮鬥」

2020-11-18 澎湃新聞
按:這是一個歷史學者觀影追劇的小系列。

2019年5月22日,英國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宣布,希拉蕊·曼特爾都鐸王朝三部曲的終篇《鏡與光》

The Mirror and the Light

即將在2020年3月與讀者見面。前兩部著作《狼廳》和《提堂》讓曼特爾在2009年和2012年兩度斬獲布克獎,成為第一位憑藉系列小說獲得布克獎的作者。小說圍繞的是英王亨利八世身邊的權臣託馬斯·克倫威爾如何走向權力巔峰,又如何因叛國罪被處決的故事。

由《狼廳》和《提堂》改編而成的六級迷你劇《狼廳》於2015年年初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二臺播放。此劇雖然沒有在中國觀眾中引起太大的反響,在英國的收視率也是高開低走,但在英美的電視劇獎項上都有所斬獲,包括BAFTA電視獎最佳連續劇、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效,和金球獎最佳迷你劇等。而在確定了《鏡與光》的出版時間後,該劇第二季也已確認會投入拍攝,可見製作方認可曼特爾的小說的市場價值。(後文包含少量劇透)

《狼廳》海報

託馬斯·克倫威爾:從配角到主角

很多人看到託馬斯·克倫威爾的名字的時候大概會問:他和奧利弗·克倫威爾有關係嗎?

二人確實有血緣上的聯繫。奧利弗·克倫威爾的曾祖父是託馬斯·克倫威爾的姐姐的兒子理察·克倫威爾,在《狼廳》中多次出場。照理外甥和舅舅不會是同姓,劇中理察稱父親去世,又碰上克倫威爾喪妻喪女,便選擇了使用克倫威爾的姓相互慰藉,不再使用父姓威廉士。於是後來就有了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而不是奧利弗·威廉士了。

從莎士比亞開始,劇作家們就創作著關於亨利八世的故事。在這些戲劇中,克倫威爾都不算是重要的人物。《狼廳》選擇克倫威爾作為主角,用曼特爾的話來說,是因為就她接受的天主教教育而言,克倫威爾是亨利八世時期許多歷史事件的中心,但在戲劇中處於邊緣位置。因此她決定讓克倫威爾成為主角

(《提堂》第389頁)

早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歷史學家G.R.艾爾頓也曾做過和曼特爾相似的工作。他的《都鐸政府革命》挖掘了克倫威爾在都鐸王朝政府的現代化過程中的貢獻,認為亨利八世時期英國的官僚體系得以建立,取代了以國王為核心的家族式統治,將之稱之為「都鐸政府革命」。完成這項轉型的重要推手就是克倫威爾。儘管他的學生和其他學者認為艾爾頓過高估計了克倫威爾的作用,但如果不是艾爾頓的研究,克倫威爾的重要性依然無法得到呈現。或者可以說,曼特爾是小說界的艾爾頓。

《狼廳》:暗黑、沉重、欲言又止的迷你劇

如果要觀看《狼廳》,首先請把顯示器屏幕調亮。而且,有可能在屏幕已經被設置為最亮的情況下,有些細節還是看得不太清楚。這是這部劇的問題也是賣點。導演堅持使用蠟燭的光線來拍攝夜景固然能更真切地展現出當時人可以看到的光與影,給觀眾以「現場感」。但從觀看體驗來說,小熒幕上看室內夜景的效果並不能算特別好。這種感覺也可以在《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的《長夜》中找到。

劇中克倫威爾的身世可謂非常坎坷。少年時被父親施暴,隨後背井離鄉。信任並重用自己的紅衣主教沃爾西失勢後他雖盡全力照顧,試圖說服亨利八世重新啟用沃爾西,但最終失敗,沃爾西也很快去世。摯愛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前一晚還在和他攀談,後一天就因為汗熱症(sweating sickness)暴斃。

《狼廳》中的克倫威爾

即便人生如此坎坷,但馬克·裡朗斯所扮演的克倫威爾喜怒很少形於色。看似一張撲克臉貫穿全劇,微表情和眼神戲則非常出彩,不苟言笑,謹言慎行,將這個深知「人對人是狼」

(《提堂》第390頁)

的人的城府和冷靜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面對亨利八世這樣一個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君主,隨著劇情的推進,克倫威爾見識到了他如何在決定提拔一個人的時候絞盡腦汁,在決定廢黜一個人的時候不擇手段,也就表現得越發謹慎。他促成了亨利八世一個個殘暴的願望,自己卻也逃不過被亨利八世罷黜並砍頭的命運。

劇中雖然展現了極為殘酷的宮廷內的鬥爭,也有許多看不見的殺戮,但在劇情中的表現十分克制隱忍,卻也有震動人心的力量。《狼廳》和《延禧攻略》都是在講一個出生低位的人物如何爬上人生巔峰,但後者靠懟君上這種操作顯然是和歷史相去甚遠。前者極好地展現了「伴君如伴虎」的意義。無論克倫威爾如何才智過人,如何謹慎小心,如何深得亨利八世信任,如何為君上完成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可一旦君上需要一個替死鬼,他也只能送上人頭。

對於不太熟悉都鐸王朝歷史或者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雖然介紹劇情的字幕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但不一定能把握到一些鏡頭的意義。例如,克倫威爾初見紅衣主教沃爾西的時候看了一眼牆壁上的掛毯。曼特爾的書中對這幅掛毯有所說明,表現的是所羅門王向黑暗中伸出雙手,接見示巴女王,後者朝覲是為了測所羅門王的智慧

(《狼廳》第20頁)

。這呼應了紅衣主教與克倫威爾初見,以決定是否留用他的場景。又比如開篇鏡頭掃過沃爾西的手時,給了他的戒指一個特寫,其中包括一枚鑲嵌著綠松石的戒指。這枚戒指出現在小漢斯·荷爾拜因給克倫威爾畫的肖像上,劇中是沃爾西與克倫威爾最後一次見面時交給他的禮物,放在了刻有克倫威爾姓名縮寫的匣子裡。直到沃爾西去世後,克倫威爾才打開了匣子,戴上這枚戒指,踏上為沃爾西復仇之旅。

歷史、小說與電視劇:三重平行文本

《提堂》中譯本收錄的宋玲撰寫的書評中,提及《倫敦書評》認為《狼廳》是一部「平行歷史小說」(alternative history novel),「構建了克倫威爾的內心生活,它們與我們所知的歷史事件與圖景相平行」

(《提堂》第390頁)

。《狼廳》和《提堂》這兩部歷史小說的可讀性確實比艾爾頓的研究著作要強,無論是敘事,對白,謀篇布局都非常精彩,讀起來欲罷不能。

而為了撰寫這一系列的歷史小說,曼特爾也努力用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式來「靠近」她所描繪的人物。在每一部小說的後記裡,她都提到在撰寫過程中借鑑了歷史學者的研究,翻閱了檔案,也走過了一些古蹟。她還交代了一些人物為何沒有出場,表明她並非遺漏,而只是沒有在作品中呈現出來。

從行文來看,《狼廳》和《提堂》確實很適合改編成影視劇,讀起來很有畫面感,倒敘和插敘的情節非常流暢。對迷你劇的編劇和導演來說,要完成對得起書迷期待的作品,要延續曼特爾對歷史考證的堅持,就要儘量準確地展現她描繪的場面。這應該是導演堅持使用都鐸王朝存在的光線來拍攝影片的原因。

《狼廳》劇照

此外,主要演員的服飾非常考究,有些參考了他們存世的肖像畫,對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而言十分親切。影片取景大多是古蹟,如13世紀建成的修道院,15世紀建成的大宅等,布景裝飾也都儘可能貼近時代。使用魯特琴配樂,也和魯特琴是當時流行的樂器有關。克倫威爾脫帽向君主行禮,用餐前拿搭在肩頭的布擦拭酒杯邊緣這些細節,都是高度還原。這些都得益於對都鐸王朝的宮廷生活和物質文化等方面的充分研究。

不過,導演和編劇也在創作的過程中改變了曼特爾的設定,對歷史小說提供了一種平行敘事(alternative narrative)。繼續回到克倫威爾喪妻喪女的情節,曼特爾的原作中他的妻子是在1527年7月的汗熱症蔓延時去世

(《狼廳》第95—98頁)

,兩個女兒是在1529年

(第144—145頁)

根據現有對汗熱症的研究,這種流行病在英格蘭局部地區五度出現(1485、1508、1517、1528、1551),每次出現僅幾周,隨後忽然消失。主要受影響的是社會上相對富裕的階層,早期症狀出現後,最快3個小時就可以致死,且死亡率非常高,這些都和劇作吻合(參考「Sweating sickness」, Britannia)。不過,小說中克倫威爾妻女去世的時間雖然接近1528年的那次爆發,但並未發生在這一年。迷你劇中,這個情節出現在1527年紅衣主教沃爾西訪問法國處理亨利八世離婚問題之時,也就是讓克倫威爾兩個女兒去世的時間提前了兩年。

這種細節上的差異或許就是小說和影視劇依然只是平行(或者說是替代性)敘事,不能替代歷史敘事。歷史研究的作品不可能虛構人物的生卒年份。如果是研究無法完成的考證,會如實說明生卒年份不詳,或者進行推算。小說和影視劇出於情節發展的需要(包括克倫威爾的感情線,以及理察·威廉士改姓一事),把可能無法完成準確歷史考證的事件安排在某些時間點發生,讓故事和影片看起來非常「合理」,讀者和觀眾也不會較真特定時間的準確性。

平行敘事對學院派的歷史敘事而言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雖然內容不一定可靠,但能讓原本很難在一本書裡完成的,糅合政治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傳記性歷史呈現,且具有高度的可讀性和觀賞性,賦予讀者多重感官享受。這些感受是另外一種接近過去的方式,即便不是完全的真實,卻更容易勾起讀者和觀眾的共情和同理心,從克倫威爾的角度回看波詭雲譎的都鐸王朝的劇烈變革,也讓克倫威爾的形象從一個只會立法條的刻板律師,變成了血肉豐滿,情緒豐富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比《甄嬛傳》更殘酷,看《狼廳》背後都鐸王朝的血腥情仇史
    投稿郵箱:media@sosoq.org /《為你讀書》第十四期 / 「狼廳」文 | 芳雅音 | 陳煜蕾  恐懼會造成失職,而失職會帶來更大的恐懼,到了最後,當恐懼終於變得太大時,人的精神便屈服了。對於喜歡歷史的朋友來說,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上無比精彩的篇章。
  • 美劇《都鐸王朝》人物賞
    2009年10月《狼廳》獲布克獎後,次年3月又捧得全美書評人協會獎,對於一本大部頭的歷史小說來說,同時包攬大英國協及北美大陸英語文壇兩項最權威的文學獎項實屬不易,而且,該書還創造了多項銷售奇蹟:至2010年7月,其精裝本在英國已售出21萬5千冊,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引進版權,總計銷量超過20萬冊,堪稱「史上最暢銷的歷史小說」。
  • 比《甄嬛傳》更殘酷:《狼廳》背後的都鐸王朝血腥情仇史
    此次搬上熒幕的作品名叫《狼廳》,是根據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又是亨利八世為了迎娶安妮·博林,不惜休掉糟糠之妻凱薩琳,甚至與羅馬教廷分裂的故事。天朝人民喜歡清宮戲;腐國人民也類似,都偏愛都鐸戲。
  • 《狼廳》狼廳
    根據兩屆布克獎得主,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的熱銷歷史小說《狼廳》Wolf Hall和《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編,講述了亨利八世統治下的都鐸王朝宮廷權力鬥爭的故事。
  • 都鐸王朝那些事之:16世紀英國國王是這樣寫情書的
    2012年布克獎獲獎小說,史上最暢銷歷史小說《狼廳》續集,「都鐸三部曲」第二部, 寫盡英國歷史上最華彩的篇章,廣闊瑰麗的都鐸王朝,暗潮洶湧的宮廷鬥爭,一個人對人是狼的時代,一個天生是贏家的無名小卒,從鐵匠之子最終成為亨利八世的重臣
  • R級別《都鐸王朝》85%劇情尊重歷史
    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因而其實施的各項政策也極具時代特色。「都鐸王朝時代是最被世人熟知的英國歷史,這是一個黃金年代。 」《紐約時報》曾如此評價《都鐸王朝》劇集的歷史背景。
  • 【Wolf Hall Season 1 |狼廳 第一季】
    這部最新英劇是根據兩屆布克獎得主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的熱銷歷史小說《狼廳》(Wolf Hall)改編而來,而這只是有關書中主人公託馬斯·克倫威爾的三部曲小說的首部,其後還有《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及正在創作的《鏡與燈》(The Mirror and Light)兩部,共同展現了亨利八世時代的政治風雲。
  • 《都鐸王朝 第四季》歷史的言情劇
           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看完《都鐸王朝》,時間那麼長,不代表不精彩,相反,我覺得好極了。這是一個戲劇的時代,一個繁盛的時代,一個腐朽的時代。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我是為了喬納森才看這部劇的,而這也是支持我看完整部劇的動力之一。
  • 《狼廳》克倫威爾,英國版嚴嵩的通往權力之路
    本文首發於「來之洲」公眾號首先聲明一下,我覺得狼廳不適合對英國歷史不夠了解的朋友看,狼廳是根據一部得了啥啥嚴肅文學大獎的小說改編的,咱中國人看狼廳,就跟外國人看《大明王朝1566》似的,如果對英國的都鐸王朝的歷史一無所知,那看著片子純屬浪費時間。
  • 《都鐸王朝 第四季》歷史中所謂的香豔
    看了都鐸王朝看了隔壁bbc拍的狼廳,感覺美劇的演員真養眼,但是還是英劇更接近歷史畫像。  本知道歐洲宮廷史不乏香豔橋段,但是借英倫之風反覆演繹回味最具戲劇性的大概還是亨利八世的故事。  其實這部戲人物刻畫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將香豔情史和一系列如瘟疫、宗教改革以及戰爭相結合。
  • 《狼廳》克倫威爾,權謀政治中的屌絲逆襲
    去年BBC2套火爆的《狼廳Wolf Hall》就是典型的英式克制。該劇根據英國女作家希拉蕊·曼特爾兩獲布克獎的歷史小說《狼廳Wolf Hall》和續篇《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編而成,強大的編導(導演:彼得·考斯明斯金)服化道演團隊陣容,從細節上再現了都鐸王朝亨利八世時期的宮廷權力爭鬥,有別於正史中的冷血殺戮,全篇以託馬斯·克倫威爾的視角闡述歷史事件,贏得狼群中人性的呼聲。
  • 【英國歷代君主】都鐸王朝君主
    THE TUDORS都鐸王朝關於這段歷史的美劇英劇很多,比如《都鐸王朝》《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狼廳》《伊莉莎白一世》《風中的女王》等等,感興趣的可以去看噢/winkThe Dudors 劇照HENRY
  • 《狼廳》:一個國王的離婚案及其他
    長篇歷史小說《狼廳》是英國女作家希拉蕊·曼特爾「克倫威爾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出版於2009年,摘得了當年的布克獎。這原本已是奇事,因為在多數人眼中,歷史小說以情節和通俗性取勝,很難滿足布克獎在文學方面的高標準,偶爾能有一部衝進短名單已屬不易,怎麼可能真的獲獎呢?
  • 《狼廳》,《羅馬》之後的又一歷史劇神作
    狼廳 Wolf Hall (2015)
  • 【影評】BBC美劇《都鐸王朝》系列
    以答主對歷史上的都鐸王朝有限的認知來看,《都鐸王朝》連續劇對歷史的還原度是相當之高的。
  • 【歷史人物評析】都鐸王朝驚鴻一瞥的瑪麗·博林
    瑪麗·博林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遠沒有妹妹安妮
  • 都鐸王朝 House of Tudor
    最終選擇「都鐸王朝」,因為這是很多人最感興趣的一段英國史(畢竟有電視劇加持);其二是,確實這個朝代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且對英國歷史影響深遠。也希望之前對英國歷史不感興趣的朋友,能因碰巧看到這些文章,而對這個國家產生一點兒好奇。這個系列我計劃分四個大塊來寫:亨利七世(含都鐸王朝的建立背景)、亨利八世、瑪麗一世(含愛德華六世的短暫執政)、以及伊莉莎白一世。
  • 關於金球獎最佳迷你劇《狼廳》你得知道這九件事
    歷史亦證明,在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亨利八世的手下,能夠從一個鐵匠之子,苦心經營,最終攀上權力的巔峰,贏得亨利八世的信任器重,克倫威爾是深刻領會了這句拉丁格言的真諦。小說《狼廳》和《提堂》都是以亨利八世的忠臣託馬斯•克倫威爾為主人公,見證了都鐸王朝的波雲詭譎的政治鬥爭、風雨欲來的宗教改革以及勾心鬥角的宮廷秘辛。
  • 美劇經典收藏三:歷史難塵封 宮鬥永留傳
    有宮殿就會有皇族,有皇族就會有宮鬥,千萬不變的真理,宮鬥劇好看就好看在,與人鬥其樂無窮。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歐美宮廷劇。  早期經典《羅馬》  由HBO、英國廣播電臺、義大利國家臺三家知名機構聯合製作的電視連續劇《羅馬》,算是一部野心勃勃的歷史題材作品,血腥、暴力、香豔、宮鬥等各種吸睛元素應有盡有,被業界譽為無法超越的歷史劇巔峰之作。
  • 都鐸王朝:英格蘭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家人,三個兒女全當了皇帝
    導語:都鐸王朝,一個由英王亨利七世在結束了青史聞名的玫瑰戰爭後建立的王朝。而從亨利七世的繼承人人選發生劇變後,這個王朝開啟了100多年洋洋灑灑的狗血劇連播,成為英格蘭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家族之一。可以說,都鐸家族生孩子,也像是上帝擲硬幣,不是極度聰慧,就是極度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