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學說:概念、天幹甲子

2020-12-20 騰訊網

一、運氣的概念

五運六氣,主要是由「五運」和「六氣」兩部分組成的。什麼是五運呢?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運動。什麼是六氣呢?六氣,即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氣候的變化。因為暑和火性質相同,所以運氣學說中的六氣是指風、君火、相火、溼、燥、寒。五行臨御五方,合應五時,就產生了寒、暑、燥、溼、風五時氣候更迭的主氣,反映出一年中氣候寒、熱、溫、涼的變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五氣和五行,分之則二,合之則一。化氣為風、寒、溼、燥、火,成形為木、火、土、金、水。形氣相感,形化氣,氣成形,形為陰,氣為陽,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推動著事物的發展,故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五行與十天幹相合而能運,六氣與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運氣者,以十幹合,而為木火土金水之五運;以十二支對,而為風寒暑溼燥火之六氣」。由此可見,欲研究五運六氣,必須首先弄清楚天幹地支的道理。

二、幹支甲子

幹支為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簡稱。甲居十幹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幹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類,統稱甲子。幹支甲子,是中國古代計算年、月、日、時的次序以及推算五運六氣變化的代表符號。運氣學說的主要推算法則均離不開天幹地支。所以說:「文氣始於甲幹,地氣始於子支者,乃聖人究乎陰陽重輕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號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後成其紀。遠可步於歲,而統六十年;近可推於日,而明十二時。歲運之盈虛,氣令之早晏,萬物生死,將今驗古,鹹得而知之」。

(一)天幹地支

1.天幹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於的簡稱,又稱「十於」。「幹」有個之意,如顏師古注《漢書·食貨志》云:「幹,猶個也。」古人用十幹來紀天日的次第,故稱「天幹」。天幹的次第先後,不僅僅是指一個數字符號,而是包含著萬物由發生而少壯,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義在內。茲將《史記·律書》和《漢書·律曆志》的解釋錄之如下:

十幹《史記·律書》《漢書·律曆志》

甲萬物剖符甲而出也出甲於甲

乙萬物生軋軋奮軋於乙

丙陽道著明明炳於丙

丁萬物丁壯大盛於丁

戊豐懋於戊

己理紀於己

庚陰氣庚萬物斂更於庚

辛萬物之辛生悉新於辛

王陽氣任養於下也懷妊於壬

癸萬物可揆度陳揆於癸

2.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為十二地支,簡稱十二支。古人將十二支分別以紀月,一歲十二個月,每月各建一支,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從陰陽屬性上看,日為陽,月為陰,陽為天,陰為地,十二支以紀月成歲,故稱十二地支。十二支的次第先後,與十幹具有同一意義,主要仍在說明事物的發展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覆變化的進展過程。茲將《史記·律書》和《漢書·律曆志》的解釋錄之如下:

十二支《史記·律書》《漢書·律曆志》

寅萬物始生嬪然也引達於寅

卯言萬物茂也冒茆於卯

辰萬物之娠也振美於辰

巳陽氣之已盡已盛於巳

午有陽交日午萼布於午

未萬物皆成有滋味也味薆於未

申陰用事申賊萬物申堅於申

酉萬物之老也留執於酉

戌萬物盡滅畢入於戌

亥該也陽氣藏於下也該閡於亥

子萬物滋—下孳萌於子

醜紐也,陽氣在上未降,紐牙於醜;

萬物厄紐未敢出

十二地支的順序,子居首位,而分建於各月,卻從寅始,這是因為「建子之月,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發生之功,及其歷醜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萌芽動而蟄藏振,遍滿寰區,無非生意,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是以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醜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類經圖翼,運氣》)。

3.幹支的陰陽屬性

天幹、地支各有陰陽屬性。從幹與支來看,則天幹為陽,地支為陰。但從幹支本身來說,則天幹和地支都可再分陰陽:一般說來,天幹中的甲、丙、戊、庚、王為陽千.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其劃分方法是按幹支的排列順序,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4.幹支配五行

天幹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五對,然後分別配五行以測定每年的歲運;地支也可以分別配五行,用以紀月-天下地支各有兩種五行配屬方法:

幹支配屬五行和方位:天幹相配的結果是甲乙屬木,應東方;丙丁屬火,應南方:戊己屬土,應中央;庚辛屬金,應西方;壬癸屬水,應北方。地支相配的結果是寅卯屬木,巳午屬火,辰未戌醜屬土,申酉屬金,亥子屬水。

下支化運與化氣配屬:天幹化五運的結果是:甲己化上,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乇化木,戈癸比火。

十二支化氣的結果是:醜未主上,卯酉主金,辰戌宅水,巳亥主木,子午寅申主火。

5.地支配三陰三陽六氣

所謂三陰是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所謂三陽是一陽(少陽)、二陽 (陽明)、三陽(太陽)。所謂六氣就是風、寒、暑、溼、燥、火。六氣之中火與暑基本屬於一類,所以便不列火與暑,而只把火分為君火和相火兩種。

支配三陰三陽六氣的規律是:子午少陰君火,寅申少陽相火,醜未太陰溼土,卯酉陽

明燥金,巳亥厥陰風木,辰戌太陽寒水。

(二)甲子

天幹和地支配合可以用來紀年、紀月、紀日。在醫學上,主要是用幹支來紀年。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謂之甲子:故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素問·六微旨大論》)『天幹與地支的配合是天幹在上,地支在卜,按幹支的順序向下排列。天幹的第一位是甲,地支的第一位是子,兩者配合起來便是甲子。從甲子始依次推算到癸亥,共得六十次,便稱為一周或叫一個甲子:六十年後(癸亥止)又復從甲子紀年起,如此交替輪轉:在六十年中,天幹往復輪周六次(10幹x6次=60年),地支往復輪周五次(12支X5次=60年):用以紀年,六十年就是一個周期:故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素問·天元紀大論》)。用以紀日,用紀天的十幹反覆六次,和紀月的十二支反覆五次,排成甲子,再乘以六,便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大概日數。「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五日法也」(《素問·六節髒象論》)。

天幹地支,五六相合,構成六十年一個氣候變化的大周期。前三十年,包括七百二十節氣(以一年二十四節氣計算),是為一紀,後三十年,亦七百二十節氣,凡一千四百四十節氣,共計六十年(也稱六十甲子):甲子中的天幹,主要是主五運的盛衰,甲子中的地支主要是司六氣的變化,所以講述五運六氣,不能離開幹支甲子

本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

您的點讚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從陰陽五行看運氣學說
    傳送帶就是運,包圍自然的陰陽之氣合到一起就稱之為運氣。所以,每個人的起程不一樣,運氣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抽獎的時候總是說看看運氣,試試手氣。這就是你的運和氣在既定的時間段所處的狀態。這在易經象理稱之為「生,旺,死,絕」之狀態。就像看股票的漲跌一樣,人的一生也是一個趨勢圖。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什麼是陰陽陰陽學說的重要作用: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面,陰陽不斷的運動和相互作用,陰陽的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陰陽學說是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陰陽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陰陽學說與二建制數自然界一切事物最基本的狀態就是開和關的狀態。
  • 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
    今天我將跟大家共同學習中醫理論五行學說。首先讓我們來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一生氣就會胃痛、胃脹,甚至會出現唉氣頻頻?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越累越睡不著?這個人通常會描述已經精疲力竭,但就是睡不著。要回答上述的兩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中醫理論五行學說中去尋求答案。五行學說,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學習。首先是五行的基本的概念。
  • 群落演替的頂極學說
    關於頂極群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學說。1.單頂極學說單頂極學說是美國生態學家克萊蒙茲(F.Clements)首先提出的。該學說的要點是:在同個地區,只有一個頂極群落,而這個頂極群落的特徵完全由當地的氣候決定,因此該頂極群落又叫作氣候頂極。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
  • 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西方哲學的概念,源於詞語概念;中國哲學的概念,源於符號概念;這裡所存在的哲學問題,只是如何精確的中英文哲學翻譯的技術問題,不是一個純哲學的問題。通過直譯和意譯的中國哲學的符號概念和詞語概念,西方哲學仍然讀不懂、看不透。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陰陽家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屬於小眾化、邊緣化的學說。架構在術數思想基礎之上的陰陽家,具備諸子百家中最為接近當代科學的理性思想萌芽,且以五行四時等理論對自然事物運行做了較系統化的解釋。在後世發展過程中,陰陽家經歷了以兵陰陽為表現形式的全盛時期後,逐漸淪為一種邊緣文化,且不被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圈承認。
  • 中醫學哲學觀之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研究五行的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認識世界、解釋宇宙變化的古代哲學理論,屬於古代的系統論與方法論。一、五行的概念與歸類(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及其運動變化。 事物五行屬性歸類表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之間的關係1.五行的生克制化
  • 五行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對五行學說的應用太牛了
    一切盡在五行中,是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了,還是……——一位奇門遁甲研習者運用五行學說,對文明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我們為什麼會研究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系統之上?他最主要的根基是什麼?奇門遁甲來自於陰陽學說和五行文化首先,學說是什麼?學說就是一種學問,一種說法。中國的漢字具有表意、象形,另外音也有表意的作用,漢字是多種寓意的一個綜合體。我們在解釋母語的時候,按字意大致就能夠追溯到他的根基。陰陽五行學說是預測學的理念依據,陰陽包含著五行,五行中又包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屬性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類。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傳承過程,將陰陽學說發展得簡練而深刻。但是倘若我們學習伏羲上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積極探索我們所在的自然界,用心感悟,其實陰陽也非常實在,是真實的。陰陽,是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總結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對於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和總結。
  • 中華傳統文化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 — 莊子篇
    莊子的學說▼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相同的是思想學說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肯定事物變化,強調對立轉化,崇尚「道」,主張順其自然,主張無為,思辨「無用」與「有用」的轉化關係。對老子的學說思想進一步明確或延伸的是在「道」的理解方面,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生於天地萬物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本質上是虛無;價值觀方面,提倡有用不如無用,大無用就是有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愧於萬物」的「追求自由」,也就是放得下、不在乎的曠達處世觀;政治方面,對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發展
  • 青年中醫淺論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思考
    陰陽學說,是從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五行學說,是從事物矛盾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等規律,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
  • 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金淑琴所著《》一書通篇採用敘事手法,通過敘述清代溫病開山鼻祖——葉天士行醫路上較有代表性的離奇病案和一次次非凡經歷,讓我們看到了擁有精湛的醫術也由於拜師甚多,他並沒有門戶之見,傳經授道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這也是他的學說得以廣泛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的學說在身後二百多年的持續發展中,形成了中醫史上一個重要的醫學流派——「葉派」。葉天士是一位對自己、對患者及其負責的人。
  • 古代中國到底有沒有地圓學說?|十萬個為什麼
    欄目第一篇文章即出自江老師的新書,第一問——「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地圓學說?」聚珍書友臥虎藏龍,期待您留言討論。明天江曉原老師將在上海書展分享此書,有興趣的讀者別錯過當面交流的機會哦。詳情請見今天第二條。
  • 為何2020年我國多地暴雨成災,從中醫五運六氣學說怎樣分析?
    先看看下面這張2020庚子年的運氣圖 如果你對中醫五運六氣學說有一定的了解,可能你已經發現亮點了。 對!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三)
    討論此問題前又必須討論另外一個問題:一個修行者所主張的顯教學說、與其實修的密法理論是否必須一致?用另外一種說法來看,就是「密法在事相(技巧)上面比顯教明確與快速,但密法的理論有比顯教更高嗎?還是兩者都是秉持者同樣的思想,只是實修的技巧不同?」
  • 樸素心靈驛站 成功與運氣
    梁文道說多半源於運氣,但凡成功的人又都習慣的否認運氣的重要。到底這個運是怎麼回事,我想寫的就是運氣來自你對生活,和自然的認識。我們這有個十字路口,按照風水學說,這個地方肯定是聚不住財的。然後,這個地方有個來自南方的人,開了一個修車子點,生意出奇的好,好些人都排著對寧可等一個小時也在他那修車。
  • 細菌能否「浪跡天涯」的經典學說有了最新解釋!
    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荷蘭植物學家 Bass Becking (1934) 的經典學說:「Everything is everywhere, but, the environment selects」。該學說的精髓其實在於「but」, 即:儘管微生物能夠擴散傳播到地球上任何角落,現實中觀察到的微生物往往具有地域特徵;也就是環境選擇哪些微生物可以常駐,哪些僅僅是過客。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諸如此類生物分布的例子,都是魏格納學說的證據。魏格納把他的發現整理成書,發表了《海陸的起源》,全面論述了大陸漂移說。但是,在固定論佔主導的時代,大陸漂移說並沒有被廣泛接受,一個重要原因是,魏格納無法解釋大陸移動的驅動機制(動力來源)。而魏格納也在世人的質疑中,於1930年在格陵蘭島的科研途中為科學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哲學概念三解
    大體上說來,這樣一種解釋是不錯的,因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之起源即是如此。不過,顯而易見,這一解釋過於寬泛,因為它沒有講清哲學到底屬於哪一種智慧。實際上,要具體而準確地把握「哲學」概念,要講清哲學到底屬於哪一種智慧,需要解釋清楚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為什麼」的問題,即人為什麼要熱愛和追尋智慧?二是「是什麼」的問題,即「哲學」是什麼樣的智慧?三是「怎麼樣」的問題,即「哲學原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