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越遠離真相,好奇心越強,當一步步逼近、靠近事實時,好奇心漸漸消散,道德驅力逐漸加強。窺視的願望隨著目光的推進被道德感取代,「注視」讓我們看到、靠近和了解,並產生了道德關切,又因我們作為觀眾的巨大無力感,而感到深深的焦慮和不安。——《目光的倫理》李洋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部電影的大背景是二戰,戰爭的來臨改變了一切。因為戰亂,女主瑪蓮娜相繼失掉丈夫和父親這兩位男性的庇護,作為一個外來者,在以男權話語為主導的社會生存法則裡,她就如一隻綿羊般,隻身行走在充滿險惡的叢林中。她孤立無援,也無可奈何。
瑪蓮娜的丈夫奔赴戰場後,她前後多次在小鎮的廣場上走過,每一次都寓意著她人生中不同的境遇。從第一次穿行廣場開始,圍繞著瑪蓮娜而持續產生的「話語」,逐漸將其塑造成了一名美麗的蕩婦。絕大部分時間,瑪蓮娜的人物形象不是存在於男孩兒的性幻想和跟蹤尾隨裡,就是活在小鎮男女的碎嘴之中,她並「不在場」,而鏡頭則總是在遠處窺視著她。鏡頭如同男孩兒的眼,如同小鎮居民的眼,如同觀眾的眼,在這部缺少瑪蓮娜自身視角的電影裡,她的美是「偷窺」和「多邊視角」互為作用的結果,影片則是將其作為一種男性慾望的客體在描述,她就是一個缺席的「美」(性慾)的符號。
電影過去50多分鐘後,女主瑪蓮娜才第一次在法庭集中說了些臺詞,但也只是被動地回答法官的詢問。第二次她正面說話,則是再次回到小鎮,獨自一人前往市場時與居民們及男孩兒進行的簡短對話,不久影片便結束了。在這近109分鐘的影片時長裡,我們看到的是「美」逐漸被詆毀、被佔有、被毀滅、被凌辱踐踏的全過程。而觀眾和男孩兒隨著攝影機知曉了全部,「我們」站在一旁,無能為力。影片後面,男孩兒交給女主丈夫的匿名信,是男孩兒最大的勇氣,最值得敬佩的行為,也正是觀眾於銀幕之外的願望。
由於時事的艱難和生活的重壓,加之寄予律師身上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化為烏有,女主在眾望所歸中走向沉淪。這天,她減短了發,染上了色,身著較之前暴露的衣服出現在了廣場,她坐了下來,認命了。四周的男人們爭著為她點菸,那一刻,瑪蓮娜流了淚,男性的私慾和醜陋暴露無遺。不管沉淪前後,她都是活在無休止的語言暴力之中,這暴力折射出男人的視淫和女人的無知及妒忌。義大利戰敗後,語言的暴力在軍民狂歡的激烈情緒中,上升為動作的暴力,我們在一連串快切鏡頭中,看到了「美」被徹底毀滅的殘酷景象,如此粗暴且不容商量。女人們心中憋著的一口氣終於吐出來了,她們的行為仿佛在說明美是一個生來就錯的東西。這場對瑪蓮娜的「討伐」是庸眾的暴行,這鎮上的男男女女一點點地把瑪蓮娜給毀掉了,過程看似漫不經心,其內在極其可怖。
這樣醜陋的故事並不是「美麗傳說」,「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個片名是對整體的反諷。如果真有一絲美好的話,那也止步於男孩兒對女主的各種性幻想,這是一個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子,再正常不過的青澀行為。即使在性幻想裡,也是到處充滿著「英雄主義」的痕跡,男孩兒將自己想像成電影史中著名作品裡的男主,他不是英雄救美,就是使女主臣服於自己腳下。在這部電影裡,不僅作為女性的瑪蓮娜在電影中「缺席」,整部電影裡的女性都處在客體的「沉默之中」。我們就可從男孩兒的性幻想裡窺探到:圍繞男權而建構起來的一系列看似自然而然的文化體系。這正是電影所要說明批評的。
戰後某一天,原本在眾人看來,早就戰死的瑪蓮娜丈夫突然出現在小鎮上,他斷了一條胳膊。丈夫找回瑪蓮娜後,兩人互相挽著在電影中最後一次走過廣場,瑪蓮娜一身素裝,臉上似乎蒼老了一些,她做回了「妻子」這一社會角色。最後一幕,經過多次幻想和偷窺之後,男孩兒第一次與瑪蓮娜有了交流,如此簡短客套,這就是屬於男孩兒的青春味道。我們並不知小鎮女人是否真心接納瑪蓮娜的回來,更不知道男孩兒長大成人之後會不會將「正直」「勇敢」消磨掉,不自覺地被納入到「男性世界」裡,只知道作為觀者的我們,在跟隨人物一同「窺視」「評判」的時候,不論現實和銀幕上,都要抱有一顆惻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