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戰士蔣愷:「被釋戰俘感動得淚流滿面」

2021-01-0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文/宋宇)

記者在北京見到志願軍老戰士蔣愷時,老人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背挺得筆直,這是他從軍多年的習慣。

96歲高齡的蔣愷精神矍鑠、滿面紅光。不僅如此,老人思路清晰,一個多小時,他幾乎沒有間斷地向記者敘述了70年前的那段極不平凡,可以說是世界戰俘營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經歷。

「美國兵並不願到朝鮮打仗」

1949年3月,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的蔣愷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毅然投身革命,作為隨軍記者一路南下。蔣愷回憶,當1950年5月1日慶祝海南全島解放時,他同戰友們的心情一樣,「和平安定的日子終於來了」。

然而一個多月後,韓戰爆發。很快,蔣愷所在的解放軍15兵團機關(入朝後改編為志願軍總部)奉命北上保衛東北邊防。到達安東(今遼寧丹東)後,因具備外語優勢,蔣愷受命入朝後接管外軍戰俘工作。10月23日晚,蔣愷隨兵團機關從鴨綠江邊的長甸河口進入已硝煙瀰漫的朝鮮。

第一次戰役打響不久,前線部隊就抓捕了一名美軍軍官,送到志願軍總部駐地。蔣愷參與接管了這名戰俘,並開始了他長達6年的管理美軍戰俘工作。

他回憶說,這名戰俘叫瓊斯,是美軍派到韓國部隊第六師團的軍事顧問。「他見到我們時,神情特別緊張,顧慮重重,不肯多說話。」

蔣愷和戰友安排瓊斯住進朝鮮老鄉家,讓他吃飽肚子、穿上冬衣,還為他看傷敷藥,慢慢地消除了瓊斯心中對「被殺、被虐待」的恐懼。「瓊斯告訴我,他並不願意來朝鮮打仗,妻子和兒女都在美國,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活著回家見到自己的親人。」蔣愷說,瓊斯的思想變化讓他體會到我軍寬待戰俘政策的作用。

資料圖片:蔣愷在朝鮮留影。(受訪者供圖)

「戰俘營奧運會」創造歷史

隨著戰爭不斷推進,大批戰俘從前線送來後方,建立戰俘營的任務迫在眉睫。1950年朝鮮的冬天異常寒冷,蔣愷與戰友一行20多人頂著風雪連夜行軍,到達鴨綠江畔的碧潼,在被美軍炸成廢墟的小鎮上修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戰俘營。

碧潼戰俘營建立後,戰俘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當時中央決定由中方接管戰俘的物資供應。」蔣愷說,生活的改善對穩定戰俘情緒起到很大的作用。

後來,碧潼附近地區又陸續建立了5個戰俘營,收容「聯合國軍」戰俘約4000人。蔣愷告訴記者,他們不僅讓戰俘吃飽穿暖,為他們治療傷病,還在戰俘營開展文體活動,甚至還在1952年舉辦了一場有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戰俘參加的運動會。「『戰俘營奧運會』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評價說『創造了戰俘營前所未有的歷史』。」

老人還特別提到兩個細節,一是一名會攝影的戰俘拍攝了不少戰俘營內的生活照片,有志願軍為戰俘發放冬衣、理髮、傳遞家書,還有戰俘們跳舞、打撲克、過聖誕節的場景,這些照片輾轉經美聯社發布後在西方社會引起轟動。另一個是蔣愷和他的戰友們在兩年多時間裡幫助戰俘與家人互通信件12萬多封,「通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戰俘思念家人的需求,也擴大了我國寬待俘虜政策在美國社會中的影響」。

被釋戰俘感動得淚流滿面

戰俘營成立之初,一次戰地釋放俘虜經歷讓蔣愷記憶深刻。1950年11月,蔣愷和戰友突然接到志願軍總部通知,要挑選一批戰俘送往前線釋放。

「在戰爭狀態下釋放戰俘,這是個創舉。」蔣愷回憶說,當時他們挑選了美軍戰俘27名,韓國國軍戰俘76名,「戰俘名字一宣布,頓時引起極大的轟動,被釋放的戰俘感動得淚流滿面」。

1951年7月,朝鮮停戰談判啟動。1953年4月20日,雙方根據協議在板門店交換傷病戰俘。蔣愷擔任中朝聯合小組的英語翻譯,見證了我方遣返美英等國戰俘的情景。他回憶說,當時「聯合國軍」戰俘身著藍色制服,「面帶微笑一一與我們握手告別,感謝我們對他們『既人道又仁慈』的照顧」,並說「永遠忘不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情誼」。

蔣愷說:「我方交給對方的直接遣返戰俘名單共12000人左右,每一名戰俘的姓名、國籍、部隊番號和健康狀況等都一清二楚,完全出乎對方意料。」當時,美國人在戰俘名單中發現了威廉·迪安的名字,這位美軍第24師師長竟在中朝戰俘營待了3年。美國報紙立刻以《迪安仍活在人間》為題報導了這件事。「一位美軍高級將領,經過兩三年竟然能安全回家,這在戰俘史上也是一個奇蹟。之後,美國就算想在戰俘問題上做文章也站不住腳。」

資料圖片:蔣愷近照。(宋宇 攝)

【人物簡介】

蔣愷,1924年出生於雲南省鶴慶縣,1945年考入西南聯大,後在北大西語系學習;1949年3月加入革命,參加了解放廣州和海南島的戰役;1950年10月23日入朝作戰,參與朝鮮戰場上戰俘管理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在西藏軍區、成都軍區和總政治部聯絡部工作;1985年離休。

相關焦點

  • 美軍黑人戰俘:我有生以來,在志願軍戰俘營裡,才真正享受到平等
    你大概很難猜到,這些外國人,竟然曾經是朝鮮戰場上與志願軍拼得你死我活的對手,並最終成為了志願軍的戰俘。  朝鮮停戰後,這21名戰俘拒絕回國,反而決定留在中國。  除了教育感化,生活上的優待也讓戰俘們非常感動。
  • 當志願軍老戰士嘗到現在的軍糧
    近日一位志願軍老戰士吃上現在軍糧的視頻讓網友們紛紛淚目「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啊?」抗美援朝老戰士李繼德老人第一次看到新型單兵自熱食品時充滿了好奇讓老人驚喜的是新型單兵自熱食品裡面不僅有米飯包還有葷菜包記者一邊介紹一邊加熱自熱食品十幾分鐘過後一份熱乎的飯菜就出現在老人眼前不用火不用電的加熱方式讓老人直呼:「變魔術嗎?」
  • 志願軍老戰士嘗到現在的軍糧,一句話引人淚目!
    本文轉自【人民網】;近日一位志願軍老戰士吃上現在軍糧的視頻讓網友們紛紛淚目 「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啊抗美援朝老戰士李繼德老人第一次看到新型單兵自熱食品時充滿了好奇讓老人驚喜的是新型單兵自熱食品裡面不僅有米飯包還有葷菜包
  • 志願軍老戰士家屬談抗美援朝紀錄片: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志願軍老戰士家屬談抗美援朝紀錄片: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張世有: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張世有: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 2020-11-13 18: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館抗美援朝展覽向公眾開放 92歲志願軍老戰士找到所在部隊軍旗
    來源標題:92歲志願軍老戰士找到所在部隊軍旗 新京報記者 倪偉新京報訊 昨日,「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在軍事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近8000人次觀展。對公眾開放首日,有多名志願軍老戰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前來參觀。92歲的魏昌榮是志願軍50軍150師449團一名戰士,在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
  • 台州322位老戰士、老同志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吳堅偉給楊森毫送上紀念章後合影昨天上午,仙居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吳堅偉給仙居縣橫溪鎮92歲的楊森毫送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他是我市322位獲得這一國家級紀念章的老戰士、老同志之一。322位老戰士、老同志獲國家級紀念章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許許多多的適齡青年應徵入伍,遠赴異國作戰。
  • (全文)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家屬和擁軍...
    (全文)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家屬和擁軍支前模範的慰問信 2020-10-22 12: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戰停戰談判,為何超過2/3的志願軍戰俘拒絕返回大陸?
    志願軍戰俘回到臺灣第二方面原因,就是臺灣當局在戰俘遣返上採取的一系列政策。除此之外,蔣介石於1953年8月26日、27日兩天,派飛機到濟州島向戰俘分發慰問品、蔣介石的信件和相片,9月4日,「臺灣衛戍司令黃杰對在朝鮮的志願軍戰俘發表談話,以其在越南的經歷煽動戰俘到臺灣」,9月20日,還發起了大規模的「支援反共戰俘歸來動員周活動」,大造聲勢。這些都對志願軍戰俘的遣返過程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 英雄兒女|走近銀川的志願軍老兵,走進他們記憶中的烽火歲月……
    他們都在銀川安度晚年—— 志願軍老戰士袁天恩:「保家衛國不畏生死」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義無反顧!」「當時會開車的人很少,我作為一名運輸兵,肩負起在戰場前線和後方往返運輸彈藥、食物、傷病員和戰俘的重任。」袁天恩回憶道:「拉戰俘特別費事,我們為了儘快完成任務,經常會在夜間開快車,明亮的車燈會引來敵機的轟炸,戰俘遇到轟炸就跳下車脫掉衣服捂住車燈,阻擋我們前行。他們怕死,可我們不怕!運輸兵就是要爭取時間,哪怕高射炮向車輛射擊,飛機轟炸,我們也不會因為個人安危而停車。」
  • 成都老戰士收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據新華社10月22日消息,時至今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已經過去70載,但國家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最可愛的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赴朝參戰的、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等頒發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紀念章。
  • 走進志願軍老戰士的烽火歲月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70年來,我們從來不曾忘記。向最可愛的人致敬,新聞頻道尋訪到當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華文。戳視頻,聽志願軍老戰士追憶崢嶸歲月。
  • 敗類的下場:志願軍戰俘中的變節分子,充當美軍特務,最後都很慘
    張文榮在空降時炸毀了美軍運輸機,落地後即向志願軍部隊報到。很快,美軍強迫志願軍戰俘充當特務的秘密公諸於世。從1951年8月開始,朝鮮戰場上已進入戰略防禦階段。在此期間,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雙方進行著異常尖銳、複雜的鬥爭。
  • 志願軍戰俘被遣送臺灣竟是蔣介石的陰謀?無數人間悲劇就此上演!
    來源|《看歷史》2010年第8期作者|毛劍傑原題為《棋子、棄子 志願軍戰俘爭奪暗戰》1954年1月20日早9點,前志願軍67軍200師600團戰俘冉宏圖,混雜在14220名揮舞著青天白日旗、高喊「回臺灣」的戰俘中,離開了朝鮮板門店附近的聯合國軍戰俘營。
  •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紀書漢:難忘炮火洗禮 英雄一生無悔
    「16歲參軍入伍,21歲為了『家國夢』成為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我是抱著也許再不能回祖國的心理準備,沒想到還有機會回來。」近日,佛山日報記者尋訪到曾親歷抗美援朝戰爭的志願軍、市老乾所離休幹部紀書漢。70年過去了,年過九旬的老戰士對那些場景仍記憶猶新,最喜歡的一首歌曲依然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
  • 99歲志願軍老戰士李家柏:一輩子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為榮
    作為完整經歷兩年零九個月抗美援朝戰爭的志願軍老戰士,李家柏和戰友們浴血奮戰、九死一生。這段經歷是他百年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一輩子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為榮。「飛機飛得特別低,看得清駕駛員,掠過的時候,當地人的茅草屋頂都掀得開。」這時候,戰友們只能匍匐隱蔽。朝鮮的冬天比老家更冷,這對李家柏是一大考驗。嚴冬的河面結了冰,卻不大能承重,破冰後,刺骨的河水齊大腿深,大家徒步涉水過河。為了不溼鞋襪,他準備光腳過河,被有經驗的戰友阻止,「不能打赤腳,滑倒了容易淹死的,要穿著襪子過。」爬雪山時,戰友們互相拉扯,下山時就坐下來一溜到底。
  • 這位年過八旬的志願軍老戰士為何珍藏著一個護身符?
    86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於志明,顫顫巍巍地舉起了布滿皺紋的右手,面向展覽牆上「空軍英雄」王海、劉玉堤、趙寶桐、孫生祿的照片,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一幕,發生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館中,在場的觀眾無不動容。70載歲月洗禮,歷史的記憶從未褪色。
  • 外眼看山東·央媒一周圖片擷英|向志願軍老戰士致敬 「棚二代...
    10月19日至25日,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人民政協報、農民日報、法治日報等央媒,用鏡頭聚焦山東志願軍老戰士,以及重大工程建設、鄉村振興、海洋經濟、文教活動、非遺傳承、體育競賽等。
  • 綏寧75名老戰士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10月29日至30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縣領導唐淵、羅玉梅、唐宏華、遊慶康、王世剛分別到關峽苗族鄉、長鋪子苗族侗族鄉、唐家坊鎮、寨市苗族侗族鄉看望慰問楊玉、蘇仁文、於合星、蘇維雄、袁光紅、湯和生、楊通勝、蔣汝忠等8名抗美援朝老兵,並為他們戴上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共同頒發的
  • 「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 題:「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新華社記者高蕊「戰友們是因保家衛國犧牲的。」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永遠也忘不了,1953年春的朝鮮戰場上,戰友們在一場戰鬥中犧牲的場景。易金榮經常對兒孫們說這樣一句話:「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呢?」保衛祖國,正是易金榮68年前參軍入伍的原因。「當時國家剛解放,百廢待興,需要有人來護衛。」易金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