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判斷食品是不是健康,評價幾種同類商品優劣的時候,通常會被一個詞影響,這就是「零添加」。的確,現在越是保持原汁原味的食品,越是純天然食品就越安全,越健康。在選購食品的時候,「零添加」就成為了選擇商品的重要標準。
不過,在最近發布的《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食品不能夠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作為賣點,作任何標識。這是為啥呢?
說到「不添加」「零添加」,必須提起的就是食品添加劑了,現代食品工業離不開食品添加劑,所以就有專家表示,在這個角度上看,真正的「不添加」「零添加」是不存在的,所謂的「不添加」「零添加」,只不過是忽悠消費者的噱頭罷了。
食品添加劑出現的本身,只是作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後來又有了保鮮、防腐的作用,在做飯時候,我們常常用到的添加劑很多,像是醬油中,就含有焦糖色、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食品添加劑,食鹽中又抗結劑,食用油中加入的抗氧化劑等都是食品添加劑。
所以有人說,現在的食用油有問題,因為放了一段時間後,油裡有一股「哈喇味」,還有人說現在的食鹽在夏天也不容易結塊了。都是添加劑的「功勞」。
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無處不在,甚至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便退一步,在食品中實現了真的「零添加」,就真的安全了?更加營養和健康了?也未必!有時候使用適量的食品添加劑,反而能減少和消除食品製作過程中有害物質的產生。
拿現在季節最流行的醃鹹菜來說,天價適量的抗壞血酸,也就是維生素C,能夠有效地降低致癌物質亞硝酸鹽的含量。還有風乾的醃肉、發酵食物、豆製品,製作的時候,都容易產生出肉毒桿菌,而加入適量添加劑,就能有效地減少,或者避免有害物質的產生。
我們發現在一些產品的包裝上,寫著「零添加」,就代表著這類產品一點都沒用添加劑?
其實這只能說明,該類產品沒有添加合法的添加劑。其實這就有點像文字遊戲了,國家規定可以添加的添加劑,該企業在產品包裝上寫明「未添加」,或者「零添加」,其實這種做法讓消費者產生了一種誤解,認為添加劑是一種有害物質。而「零添加」的工廠做的事情,完全是他們自身食品安全應該做到的責任和義務而已,就像在鹹鴨蛋包裝上寫著「未添加蘇丹紅」一樣,是多此一舉,或者完全就是增加噱頭。
可在現實中,有些廠家雖然寫著「零添加」,卻實際還是「該加加」,所謂的「零添加」「不添加」成為商家宣傳切切實實的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