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謠言忽悠公眾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食品安全謠言如何忽悠公眾

  6月25日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範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治理格局還有待完善。

  其中,報告公布的去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分別是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薯條治脫髮、草莓是最髒水果、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生吃白糖體內長蟎蟲、木耳打藥、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和醋蛋液包治百病。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調查顯示,這些盛傳的食品安全謠言一般有以下特徵:不顧事實,誇大其詞;張冠李戴,杜撰權威;假意關心,利用心理;偷換概念,違背常識;偽裝科學,試驗作證。

  以所謂「星巴克致癌」為例,這一謠言就是「不顧事實,誇大其詞」的體現。去年3月底,有外媒報導美國一家法院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的標籤上加注致癌風險警告。此後,國內網絡被文章《星巴克最大的醜聞曝光,我們喝進嘴裡的咖啡,竟然都是這種東西……》刷屏,直指「咖啡致癌」。

  隨後,微信號「科普中國」撰文闢謠,引發該事件的物質為丙烯醯胺,但咖啡豆中並無此物質,而是在咖啡烘焙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所有咖啡中都會含有這種物質。此外,丙烯醯胺在人體中致癌的風險並沒有被明確證實。

  「喝醋軟化血管」的謠言則是「假意關心」的體現。這類謠言利用公眾對健康的渴望以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進行「偽科普」。因此,闢謠時應以人文關懷為主,不僅要證實謠言錯誤,還要說明相關養生保健的正確方法。

  「瓶裝水中微塑料致癌」的謠言則是走「偷換概念,違背常識」的套路,這類涉及農藥殘留、激素、添加劑的謠言,把可能致癌物脫離一定的環境及劑量範圍,直接與致癌劃等號,利用公眾害怕、擔心的情緒進行傳播。

  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和機構不定期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有趣的實驗,對受眾進行常識教育,從而幫助他們在遇到類似謠言時,能夠明辨真假。

  闢謠讓科普流行起來

  那麼,公眾該怎麼分辨食品安全謠言,相關機構的闢謠,採取何種方式,才能更令消費者信服呢?

  調查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常常選擇性忽視關鍵部分,並有意無意地將其模糊化,再加上煽動性話語,聳人聽聞的標題,無限放大部分內容,令公眾產生恐慌心理,最終落入謠言圈套。闢謠時應主動將衍生出謠言的正確信息母體公布於眾,從而令受眾信服。

  而在傳播渠道上,微信是食品安全謠言和闢謠數據傳播最多的渠道,接下來分別為微博、新聞網站、客戶端、論壇。新聞網站的佔比有所提高,說明大眾媒體對於闢謠和科普的力度增強。

  有調研顯示,有72%的被調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和闢謠信息,食品相關闢謠文章的閱讀量普遍更高。

  騰訊新聞較真平臺主編王婧璐表示,理性的謠言鑑定體系有待搭建,專業機構應加強合作,提高闢謠效能,共建闢謠新生態。螞蟻金服公眾溝通與交流部總監朱紅軍也表示,寓教於樂的科普形式更易被公眾接受,食品安全謠言治理需要「讓科普成為流行」。

  6月25日,「食品安全闢謠聯動平臺」和中國食品藥品謠言智能識別系統公眾查詢平臺啟動。前者由「食安查」、各級監管部門新媒體、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企業、餐飲網絡平臺、騰訊較真、新浪微博等組成,通過整合資源,以聯動形式定期發布權威食品安全科普知識、闢謠信息,致力於做好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後者將從提升謠言識別智能水平、提高闢謠及時性、降低謠言風險和社會危害等方面進行精準發力,推動食品安全謠言「靶向治理」。

(責編:袁勃)

相關焦點

  • 「2018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公布,揭秘其如何偽裝科學
    「薯條能治脫髮」「熱檸檬水能治癌症」「醋蛋液能包治百病」……全是謠言近日,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範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
  • 孟慶海: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比較高 科普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
  • 讓科學跑贏謠言——"科學闢謠平臺"正式啟動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8月30日,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學闢謠平臺」在京正式啟動。該平臺旨在切實提高闢謠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讓謠言止於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
  • 農產品謠言源於哪兒,我們該怎樣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幾乎每天都有關於農產品及食品中出現新的質量安全隱患問題的報導,比如「瘦肉精肉」、「速生雞」、「鎘大米」、「避孕黃瓜」、「問題草莓」以及「打蠟蘋果」等等。這些報導讓大家對於我國農產品到底安不安全,在心裡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 過去一年食品安全謠言榜TOP25,你信過哪個?
    年關將近,不少人都在準備做年底的工作總結和未來展望,食品安全作為大眾最關注的話題,2019年也發生了不少大事。但你知道嗎,過去一年很多流傳甚廣的內容其實都是謠言! 下面梳理了一下2019流傳最廣的25條食品安全謠言,這些坑明年你可不要踩了!
  • 揭秘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應對謠言的最好方法是科學思維
    每一次遇到一些熱門事件,都會有各種假的偽科學信息通過網絡擴散開來,很多後來被證實是謠言的信息,我們曾經竟然深信不疑,今天就用科學的態度,太分析一下,謠言是怎麼讓我們相信的呢。二,缺乏科學思維,謠言往往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根本經不起推敲,可在有些人那裡竟然信以為真,並奉若神明。可見,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科學思維的頭腦,很容易偏聽偏信。
  • 進口冷鏈食品謠言多 既要科學闢謠也需理智面對
    (12月13日 南國早報)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大家對於進口冷鏈食品的關心度越來越高,一些謠言也隨風而起。「外資背景的大型超市出現問題」 等謠言編得像模像樣,煞有其事,引發民眾疑慮。實際上,根據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冷鏈進口食品送達門店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都會對食品進行排查、檢測。
  • 食品中真存在「零添加」嗎?事實是這樣的,小心被忽悠!
    我們判斷食品是不是健康,評價幾種同類商品優劣的時候,通常會被一個詞影響,這就是「零添加」。的確,現在越是保持原汁原味的食品,越是純天然食品就越安全,越健康。在選購食品的時候,「零添加」就成為了選擇商品的重要標準。
  • 2020年莘莊鎮食品安全宣傳周暨線上食品安全知識競賽啟動儀式順利...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7月20日,莘莊鎮於仲盛世界商城開展了主題為「尚德守法,食品安全,人人有責」的食品安全宣傳周暨線上食品安全知識競賽啟動儀式。
  • 教你如何拯救沉迷網絡謠言的長輩
    他們不但自己信了,還給兒孫發送謠言,如果你不聽他們的還會惹他們生氣。怎麼辦?是時候拯救沉迷謠言的長輩,用科學的方法擊碎哪些聳人聽聞的謠言! 目前,主流謠言主要涉及五個領域,分別是食品安全、疾病、人身安全、健康養生和防騙,其中食品安全是謠言最多的,且跟疾病、健康養生等有交叉,是謠言界的頭號威脅——食品安全類謠言幾乎每天都有,還花樣百出,有的謠言換個包裝就再度登場,令人哭笑不得。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主流謠言的重要特徵,這是這些特徵讓長輩入彀的!
  • 遂寧市開展食品安全公眾開放日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袁方緒 圖\文)日前,由遂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辦的食品安全公眾開放日活動——兩代表一委員走進喜之郎現場體驗活動圓滿舉行。代表們緊張的參觀後,對喜之郎堅持安全、開拓創新的理念深表贊同,對喜之郎取得的驕人業績深感佩服。代表說,「我們在參觀過程中,看到了喜之郎對消費者認真負責、開放、自信的態度,我們的所見所聞印證了喜之郎恪守『質量是喜之郎人的自尊心』基本信條,喜之郎是一家重視食品安全、努力踐行社會責任的良心企業。」
  • 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
    2021年1月8日下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中國科技協會指導下,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就「春節防疫--嚴防反彈、控制食品汙染」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享。
  • 科學家vs公眾:轉基因食品在知乎上如何被討論
    vs公眾:轉基因食品在知乎上如何被討論)。包括博客、網絡論壇、基於計算機連接的研究協作和社交網站等在內的網絡平臺不僅增加了科學家之間互動的機會,也增加了科學家與公眾之間互動的可能。關於網際網路給科學傳播帶來的可能影響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結論。儘管有人認為網際網路為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的相互溝通開闢了一個空間,其他人卻警示新媒體會讓公眾陷入「回音壁(echo chambers)」,或者導致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傳播。
  • 2020年「百勝杯」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知識大學生競賽圓滿結束
    掌上春城訊 12月19日,2020年「百勝杯」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知識大學生競賽總決賽於北京舉行。「食品安全進校園」是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鼓勵研究機構、高校、協會、媒體等參與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有力舉措。「百勝杯」項目推出四年來,賽制逐年升級,參與高校的規模也逐年增加,今年首次舉辦全國總決賽。
  • 2020年「百勝杯」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知識大學生競賽總決賽圓滿結束
    12月19日,2020年「百勝杯」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知識大學生競賽總決賽於北京舉行。「食品安全進校園」是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鼓勵研究機構、高校、協會、媒體等參與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有力舉措。「百勝杯」項目推出四年來,賽制逐年升級,參與高校的規模也逐年增加,今年首次舉辦全國總決賽。
  • 我市嚴查冷鏈食品保安全
    近期,國內多地出現進口冷鏈食品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冷鏈食品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方面。連日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迅速行動,採取有效措施,趕赴一線,進行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和檢測,加強科普宣傳防控指導,保護廣大群眾生命安全。
  • 複課了,如何確保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針對後疫情時代如何保障返校複課中食品安全的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對本次活動專家委員會的學者大咖們進行了採訪。專家們表示,在特殊時期中,市場監管部門和學校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全社會應共同引導少年兒童樹立強烈的食品安全風險意識,提高這一群體的食品安全科學素養。
  • 這些母乳謠言忽悠到你了嗎
    我果斷回復了這位寶媽:「這是謠言,別擔心!」相信很多寶媽都被奉勸過,生氣時千萬別餵奶,因為女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會分泌有害物質,奶水會變得有毒,給寶寶吃了會使寶寶抵抗力下降,消化功能減退,生長發育遲滯。
  • 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這一消息被國內一些公眾傳播平臺斷章取義,放大矛盾點,成為博取關注和流量的工具。然而,「得意」了兩天不到,此事就被證實又是一個食品安全謠言。從昨天起就有不少專家闢謠,勸消費者完全不用恐慌。「烤咖啡豆中丙烯醯胺的含量大約為每公斤 5 微克至 10 微克,一杯成品的美式咖啡中丙烯醯胺的含量在數微克這個數量級,根本不會致癌。」
  • 12條針對孩子的謠言 千萬別信!
    TOP12,希望廣大父母了解事實真相,安心陪孩子過節。  1、孩子常喝飲料會得白血病  謠言類別:食品安全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很多碳酸飲料含有添加劑和色素,喝多了容易引起寶寶腹脹食慾差,含糖高易引起寶寶齲齒,長期大量喝對寶寶身體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