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食品安全謠言如何忽悠公眾
6月25日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範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治理格局還有待完善。
其中,報告公布的去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分別是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薯條治脫髮、草莓是最髒水果、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生吃白糖體內長蟎蟲、木耳打藥、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和醋蛋液包治百病。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調查顯示,這些盛傳的食品安全謠言一般有以下特徵:不顧事實,誇大其詞;張冠李戴,杜撰權威;假意關心,利用心理;偷換概念,違背常識;偽裝科學,試驗作證。
以所謂「星巴克致癌」為例,這一謠言就是「不顧事實,誇大其詞」的體現。去年3月底,有外媒報導美國一家法院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的標籤上加注致癌風險警告。此後,國內網絡被文章《星巴克最大的醜聞曝光,我們喝進嘴裡的咖啡,竟然都是這種東西……》刷屏,直指「咖啡致癌」。
隨後,微信號「科普中國」撰文闢謠,引發該事件的物質為丙烯醯胺,但咖啡豆中並無此物質,而是在咖啡烘焙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所有咖啡中都會含有這種物質。此外,丙烯醯胺在人體中致癌的風險並沒有被明確證實。
「喝醋軟化血管」的謠言則是「假意關心」的體現。這類謠言利用公眾對健康的渴望以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進行「偽科普」。因此,闢謠時應以人文關懷為主,不僅要證實謠言錯誤,還要說明相關養生保健的正確方法。
「瓶裝水中微塑料致癌」的謠言則是走「偷換概念,違背常識」的套路,這類涉及農藥殘留、激素、添加劑的謠言,把可能致癌物脫離一定的環境及劑量範圍,直接與致癌劃等號,利用公眾害怕、擔心的情緒進行傳播。
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和機構不定期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有趣的實驗,對受眾進行常識教育,從而幫助他們在遇到類似謠言時,能夠明辨真假。
闢謠讓科普流行起來
那麼,公眾該怎麼分辨食品安全謠言,相關機構的闢謠,採取何種方式,才能更令消費者信服呢?
調查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常常選擇性忽視關鍵部分,並有意無意地將其模糊化,再加上煽動性話語,聳人聽聞的標題,無限放大部分內容,令公眾產生恐慌心理,最終落入謠言圈套。闢謠時應主動將衍生出謠言的正確信息母體公布於眾,從而令受眾信服。
而在傳播渠道上,微信是食品安全謠言和闢謠數據傳播最多的渠道,接下來分別為微博、新聞網站、客戶端、論壇。新聞網站的佔比有所提高,說明大眾媒體對於闢謠和科普的力度增強。
有調研顯示,有72%的被調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和闢謠信息,食品相關闢謠文章的閱讀量普遍更高。
騰訊新聞較真平臺主編王婧璐表示,理性的謠言鑑定體系有待搭建,專業機構應加強合作,提高闢謠效能,共建闢謠新生態。螞蟻金服公眾溝通與交流部總監朱紅軍也表示,寓教於樂的科普形式更易被公眾接受,食品安全謠言治理需要「讓科普成為流行」。
6月25日,「食品安全闢謠聯動平臺」和中國食品藥品謠言智能識別系統公眾查詢平臺啟動。前者由「食安查」、各級監管部門新媒體、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企業、餐飲網絡平臺、騰訊較真、新浪微博等組成,通過整合資源,以聯動形式定期發布權威食品安全科普知識、闢謠信息,致力於做好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後者將從提升謠言識別智能水平、提高闢謠及時性、降低謠言風險和社會危害等方面進行精準發力,推動食品安全謠言「靶向治理」。
(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