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公布,揭秘其如何偽裝科學

2021-01-13 河北網信管理執法

「薯條能治脫髮」

「熱檸檬水能治癌症」

「醋蛋液能包治百病」

……

全是謠言

近日,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範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治理格局還有待完善。

其中,報告公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分別是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薯條治脫髮、草莓是最髒水果、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生吃白糖體內長蟎蟲、木耳打藥、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和醋蛋液包治百病。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調查顯示,這些盛傳的食品安全謠言一般有以下特徵:不顧事實,誇大其詞;張冠李戴,杜撰權威;假意關心,利用心理;偷換概念,違背常識;偽裝科學,試驗作證。

以所謂「星巴克致癌」為例,這一謠言就是「不顧事實,誇大其詞」的體現。去年3月底,有外媒報導美國一家法院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的標籤上加注致癌風險警告。此後,國內網絡被文章《星巴克最大的醜聞曝光,我們喝進嘴裡的咖啡,竟然都是這種東西……》刷屏,直指「咖啡致癌」。

隨後,微信號「科普中國」撰文闢謠,引發該事件的物質為丙烯醯胺,但咖啡豆中並無此物質,而是在咖啡烘焙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所有咖啡中都會含有這種物質。此外,丙烯醯胺在人體中致癌的風險並沒有被明確證實。

「喝醋軟化血管」的謠言則是「假意關心」的體現。這類謠言利用公眾對健康的渴望以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進行「偽科普」。因此,闢謠時應以人文關懷為主,不僅要證實謠言錯誤,還要說明相關養生保健的正確方法。

「瓶裝水中微塑料致癌」的謠言則是走「偷換概念,違背常識」的套路,這類涉及農藥殘留、激素、添加劑的謠言,把可能致癌物脫離一定的環境及劑量範圍,直接與致癌劃等號,利用公眾害怕、擔心的情緒進行傳播。

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和機構不定期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有趣的實驗,對受眾進行常識教育,從而幫助他們在遇到類似謠言時,能夠明辨真假。

闢謠讓科普流行起來

那麼,公眾該怎麼分辨食品安全謠言,相關機構的闢謠,採取何種方式,才能更令消費者信服呢?

調查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常常選擇性忽視關鍵部分,並有意無意地將其模糊化,再加上煽動性話語,聳人聽聞的標題,無限放大部分內容,令公眾產生恐慌心理,最終落入謠言圈套。闢謠時應主動將衍生出謠言的正確信息母體公布於眾,從而令受眾信服。

而在傳播渠道上,微信是食品安全謠言和闢謠數據傳播最多的渠道,接下來分別為微博、新聞網站、客戶端、論壇。新聞網站的佔比有所提高,說明大眾媒體對於闢謠和科普的力度增強。另外,寓教於樂的科普形式更易被公眾接受,食品安全謠言治理需要「讓科普成為流行」。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食品安全謠言忽悠公眾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原標題:食品安全謠言如何忽悠公眾   6月25日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影響範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治理格局還有待完善。
  • 孟慶海: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比較高 科普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
  • 揭秘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應對謠言的最好方法是科學思維
    一,人們的焦慮心理,非理性的,盲目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是謠言的土壤,人們生存、健康、環境安全都面臨不確定性,在恐懼、迷茫、疑慮這些負面情緒引導下,面對龐雜模糊的信息,人們普遍更容易相信那些有「威脅性」的負面消息。然後就「病急亂投醫」,通過相信謠言來規避風險。
  • 浙江省泰順縣市場監管局公布2020年十大典型案例
    現向社會公布2020年十大典型案例,以幫助廣大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督促各經營者嚴格自律,進一步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促進公平有序競爭。一、泰順某早餐店涉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案案情簡介:2019年11月21日,泰順縣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依法對泰順某早餐店進行檢查,並現場抽取饅頭、肉包等食品樣品等4種4批次送檢。
  • 河北法院宣判11件危害食品藥品安全案件並公布案例
    河北法院宣判11件危害食品藥品安全案件並公布典型案例。資料圖  長城網1月6日訊(記者 宿馨元)1月6日上午,河北省部分基層法院集中宣判了11件危害食品藥品安全案件,29名被告人被依法判處刑罰。同時,省法院公布3件典型案例。
  • 2019年度食品安全法治十大事件發布
    為充分總結和宣傳食品安全法治建設重要成果,秉持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念,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美團點評食品安全辦公室共同評選、聯合發布2019年度食品安全法治十大事件。至此,食品安全法治十大事件已經連續發布5年。
  • 最高法院:如何判定「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經營?
    最高法院:如何判定「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經營?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如何判斷此處的「明知」?2020年12月8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20〕14號)第六條,就前述「明知」作出解釋: 食品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消費者主張構成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明知」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一)已過食品標明的保質期但仍然銷售的
  • 襄陽公布2018年消費維權十大典型案例!
    今天上午,襄陽市2019年消費維權新聞發布會召開,公布了襄陽市2018年度消費投訴十大熱點、消費維權十大執法典型案例、十大消費投訴調解典型案例。根據中消協諮詢投訴信息系統統計,2018年全市各級消委組織共接待消費者來電、來信、來訪4235人次。
  • 南寧發布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典型案例
    在這個答案揭曉之前,今天,南寧市消費維權十大典型案例發布!典型案例二廣西南寧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虛假宣傳銷售保健品案2018年2月2日,西鄉塘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消費者投訴,稱其在廣西南寧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久康公司)及南寧皖湘源商貿有限公司(兩家公司法人均為黃美靈),分別購買
  • 2018年食品行業熱點事件報告
    鈉含量在可以申請復檢的範圍內,自行送檢結果顯示合格,而消保委卻拒絕了李錦記復檢要求,且目前同批次樣品已過期無法重新檢測,這讓其檢測結果可信度存疑。  《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0部門關於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凡沒有事實根據或者缺乏科學依據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均可判定為食品安全謠言。
  • 2018-2019年度金山區法律援助十大優秀案例
    2018-2019年度金山區法律援助十大優秀案例 2020-05-15 0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點近年來優秀危機公關案例(上)
    下一步我們看看,當負面發生且此並非「烏龍」時,公關人士如何應對。 2、2017年海底撈「老鼠門」事件(產品質量類) 上榜理由:誠懇認錯、主動攬責、負責到人,落實整改 案例回顧: 2017年8月25日上午,《法制晚報》下屬的「看法新聞」發表了一篇標題為《記者歷時4個月暗訪海底撈:老鼠爬進食品櫃 火鍋漏勺掏下水道》。
  • 讓科學跑贏謠言——"科學闢謠平臺"正式啟動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8月30日,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學闢謠平臺」在京正式啟動。該平臺旨在切實提高闢謠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讓謠言止於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
  • 【危險】關於食品安全的十大事件,鳳臺的朋友們知道多少?
    匯源以如此快的速度回應質疑且其23日發布的聲明僅一段表明企業「在收購水果時堅持經過五道關」外,其餘部分均在強調匯源的品牌,這自然難看到匯源的誠意,「民族品牌」不是框,也不是盾,更不是「免罪符」。質檢報導和詳盡的調查結果才易被媒體接受,若空談口號及自己的生產過程如何精準,輿論並不買帳。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相當骨感。法律、法規和企業的管理仍不能消弭人們對產品的疑慮。
  • 健康闢謠|盤點那些經久流傳的十大食品謠言,2021年吃得更安心
    所以人們在面對「吃什麼」或「怎麼吃」這兩個靈魂拷問時,往往會參考一些「聽說來」的食品傳言,這些傳言往往說得頭頭是道,但真的靠譜嗎? 轉眼又到年初了,今天就來講講那些年年闢謠卻年年有人信,甚至是越闢謠信的人卻越多的食品傳言,讓您的2021吃得更放心! 1、方便麵是「垃圾食品」?
  • 2018 朋友圈十大謠言,你信了幾個?(二)
    最近,微信總結出2018年度在朋友圈流傳最廣的十大謠言。快來看看,都有哪些謠言上榜吧。
  •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中招了嗎?​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中招了嗎?轉眼2020進入倒數,可還沒等來新年,卻率先迎來了一波新的謠言:「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貧困人口人均月入9057元」、「新疆和田急需舊衣捐贈」……十一月朋友圈的這十大謠言,你看到過幾個,又看到過幾次呢?
  •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中招了嗎? 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出爐!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中招了嗎? 轉眼2020進入倒數,可還沒等來新年,卻率先迎來了一波新的謠言:「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貧困人口人均月入9057元」、「新疆和田急需舊衣捐贈」……十一月朋友圈的這十大謠言,你看到過幾個,又看到過幾次呢?
  • 過去一年食品安全謠言榜TOP25,你信過哪個?
    年關將近,不少人都在準備做年底的工作總結和未來展望,食品安全作為大眾最關注的話題,2019年也發生了不少大事。但你知道嗎,過去一年很多流傳甚廣的內容其實都是謠言! 下面梳理了一下2019流傳最廣的25條食品安全謠言,這些坑明年你可不要踩了!
  • 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流言」榜發布
    新華網海口12月4日電(李楠) 2020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  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謠言的出現頻率和傳播熱度較往年處於低位,截至11月底,共監測到相關謠言54種(同類合併後),內容上主要涉及三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容易沾染病毒,吃了會感染;二是食用某些農產品可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類謠言老謠新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