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世界》裡曾提到:"比起痛苦的過度補償,幸福看上去總是很猥瑣。"
這種"猥瑣"的幸福產生於人們萬事如意的中。在福特紀年,人們視福特為上帝,並安居樂業,如人人所追求的終極——大同世界一樣。但這個大同世界真的太平美好嗎?
從阿道司赫胥黎談起
《美麗新世界》是阿道司·赫胥黎的一部硬科幻小說,也是著名的反烏託邦小說,與俄國及前蘇聯作家葉甫蓋尼·扎米亞京的《我們》以及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1984》一起被譽為"反烏託邦"三部曲。
《美麗新世界》一直深受北美等國家的熱烈歡迎,更是北美高中生必讀書目之一。
提起《美麗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大多數可能對他並不熟悉,更是會將他與英國達爾文進化論最傑出的代表——託馬斯·亨利·赫胥黎相混淆。實際上兩個不但是名字相似,更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的原作者,進化論的支持者託馬斯亨利赫胥黎正是阿道司赫胥黎親祖父。書中引用的大量精確細緻的生物學、心理學知識或是來源於此。
1894年7月26日,阿道司赫胥黎出生於英國薩裡郡戈德爾明,畢業於牛津大學。17歲的阿道司赫胥黎開始接觸寫作,並於3年後正式發表。
在一戰中,因緣際會結識到了英國知識分子的小團體——布盧姆斯伯裡團體,其中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和他的夫人以及著名的數學家和文學家羅素。
通過布盧姆斯伯裡,阿道司赫胥黎結識到了許多擁有個人看法的諸多學者,自己的思想境地也由此日益提高。
美麗新世界的"前世"
1931年,正值經濟大蕭條,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源於美國,隨後又擴展到全球。不出意外,歐洲也是一片混亂,經濟嚴重衰退。失業是普遍現象,很多工人找不到工作為生計發愁,就連稍微富足的中產階級也面臨破產,政府更是搖搖欲墜。
為了對抗這種危機,加強政府控制的凱恩斯主義盛行。
如果你與眾不同,你就一定會孤獨。阿道司赫胥黎卻不隨波逐流,反而對這種現狀很擔憂。
他根據當時的福特汽車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深深的察覺出過度的集權會對人加以馴化,以期穩定。於是阿道司赫胥黎寫了一本小說,提醒不要陷入這種危險中。這本小說就是著名的《美麗新世界》
這部小說為當時的人們傳遞了一個極其危險性的信號,提前告知人們——人和人類社會會因為機器過於先進以及國家權力過大而受到威脅。
其中的預言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消逝而逐漸落伍,反而歷久彌新,變得更有現實意義了。《美麗新世界》存續的價值也在於探索了一個成功且完美世界的負面影響。
美麗新世界如何美麗
阿道司.赫胥黎,絕對是一個"天才預言家",在他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可理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民眾如行屍走肉而渾然不覺,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深陷其中。《美麗新世界》顧名思義,是一個美好的,秩序井然的新世界,書裡的世界是一個距今大約600年的未來世界"新倫敦"。
這個未來,文明及居民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控制,就連最微小的方面也未能逃出魔爪,權威的科學與極度快樂的結合形成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
具體而言,在這個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這個社會,女性從生育的巨大痛苦和辛苦中解放,生孩子不再如以前一般如同鬼門關走一趟,而是採取流水線式的生產,不但質量可靠還可以嚴格控制產量,也不再依賴於計劃生育。
在這個社會裡,沒有當今社會的家庭、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人們不再有家長裡短的眾多羈絆與煩惱。下一代的養育和教育不再讓人們抓狂,有專門的機構負責,不用人們操心。
人們完全不用擔心父母階層和稱職與否造成不公以及地區學區造成的不公,因為幾乎所有的教育都在兒童的睡眠中用潛意識完成。
人們可以在除工作以外的任何時間享受感官享樂和性放縱。一種被稱為蘇摩的沒有任何副作用的藥物,平息任何煩惱和激烈的情緒。在這個社會,先進的醫學讓人一生免受肉體的折磨,直到瀕死仍然保持17歲的外貌和體力。
隱藏在美麗背後的"邪惡"
美麗新世界以福特的T型汽車問世的1908年作為新的紀年元年,福特被視為上帝的替代人物,稱為福帝,人人心中都尊敬他,依賴他。這種崇拜的背後,是阿道司赫胥黎的別出心裁。
代表著愛與救贖的十字架,被去掉了"頭"變成了T字架,當福特的名字出現後,人人需要在肚皮上劃T字。禱告時不是說"上帝在他的天堂裡,世界上一切都是對的",而是"福特在他的小汽車裡,世界就萬事如意了"。
《美麗新世界》的假設前提就滿滿蘊含著作者的"反諷"。人們心中的信仰並非是高高在上,有自己主導的權威意志。相反,正如十字架被去了頭,在新世界的人們也沒有了自己的靈魂,沒有思想,高度依賴於神。沒有獨立思想的世界沒有自由。
神對他們而言就是全部,是不可褻瀆的權威。他們作為有著自我意志的人類,沒有自己的選擇信仰的權利,樂意並主動的失去選擇的自由。
《美麗新世界》劇照
荒誕的絕對平等
從胚胎到真正成長為有意志的人類,新世界已經將你的方方面面安排妥當。人們的出生可以依賴於生產線,並且在還是胚胎時就已經被全面控制,被分為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以及埃普西隆等五個社會等級。
在孵化之後被指定擔任不同社會角色,享受各不相同的待遇。而這一切仰賴的絕大部分是基因,單單從這一點,隱隱窺探到了印度等級制度的影子,人生來就有三六九等。
基因選擇從出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位置,食物鏈頂端阿爾法人聰明,除此之外還有著男尊女卑的影響,阿爾法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並且作為其他社會等級的領導者管理著一切事物,而食物鏈低端的伊普西隆人,智力低下,地位低賤。
《美麗新世界》基因等級
其他人則介於兩者之間。表面看起來,人人平等,都有著自己的分工,可這分工並不是公平的。如果有選擇,有誰不擠破腦袋當阿爾法人?又有誰會甘心當伊普西隆人?
平靜之下的波瀾
這個社會沒有錢財的矛盾,沒有家長裡短的瑣事,人們只有歡笑和享受,一切都非常的平靜和穩定。但是平靜之下早已波瀾。首先,他們的娛樂方式令人大跌眼鏡,社會鼓勵以放縱消費、豐富性生活為中心的享樂主義方式。
新世界的人們與世隔絕,野蠻人被圈在保留地,文明世界的人不會受到野蠻人的影響。文明人與野蠻人的矛盾早已劍拔弩張。
真實的快樂,比起對悲苦過度補償的快樂來,往往顯得十分汙穢。烏託邦社會銷毀一切記憶的、文字的和實物的歷史目的便是更好的馴化人類。沒有思想的人們更好的被新世界控制。
同為反烏託邦的小說,《1984》中,人們因為受到禁錮而失去自由,他們是被迫的,仍存在著希望;而《美麗新世界》卻是因為享樂而喪失自由,他們拱手放棄了自由,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美麗新世界》,富足豐腴,色彩明快,沒有陰暗壓抑和破敗窮困。但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新世界裡,人們陷於其中無法自拔,迷戀美好絕難反抗。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