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紀霖
來源 | 《讀書人站起來》
在世俗社會的今天,中國知識分子似乎愈來愈平庸化了,大學變成了一個俗人呆的地方。雖然讀書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要面對很多世俗的問題,要解決蝸居的問題,也想生活得好一點,但是讀書人又不是一般的人。錢是有價值的,當然重要,如果誰說錢不重要,不是虛偽,就是實在太有錢了。然而對知識分子而言,錢只是一個工具性價值,而非內在性價值。錢能夠讓自己過上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但知識分子的尊嚴不是體現為有錢,而是另外一些東西,是知識分子之所以為知識分子的一些東西。比如說知識,比如說公共責任,而不是有錢。
今天不少在大學裡面教書的知識分子,首先給學生的印象就是精神上支撐不起來,整一個俗人,斯文掃地,不是因為窮,乃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讀書人自豪的不是開什麼車,住什麼房,而是儒雅斯文的氣質。雖然今天的社會以權勢和金錢為中心,知識似乎已經貶值。
但是,讀書人首先要自信,然後才會被別人看得起。學生如今在學校受到的非專業教育,好像只有兩種,一種是體制內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些大道理沒有人情味,也沒有人相信,只是敲門磚,考過即忘。還有一種是私下流行的小道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也經常這樣講,比如「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學術沒有用,最要緊的是學會生存和競爭的本領」等。
這些世俗的人生箴言,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年輕的學生影響很大。而在虛偽的大道理和功利的小道理之間,真正缺少的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教育和道德教育。人生教育不是一套知識,而是家長與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生走出家庭,來到學校之後,老師通過自己的形象和語言,在無形之中形成氛圍,感染學生。過去我們常說大學領著社會走。大學是怎麼樣的,社會就應該是怎麼樣的。因為大學創造著社會的價值。但今天是整個倒過來了,大學被社會拖著走,大學生的世界觀就是社會的世俗價值,不僅學生被社會提前洗腦,更重要的是老師已經完全世俗化了。知識分子與常人無異,混跡於市井當中。
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的社會,通常以人生代替宗教,過去儒家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文化的知識分子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在功能上等同於西方社會的牧師,有拯救人的靈魂的職責。社會之所以對知識分子的墮落痛心疾首,格外關注,之所以對知識分子有特別的期待,乃是與中國社會的以人文代宗教的特點有關。雖然人文知識分子今天不再是社會的中心,社會精英也開始多元化,有科技精英、商業精英、權力精英、草根精英等。但即使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人文知識分子特別是大學的教授依然承擔著獨特的責任。
現代社會是以知識為中心的社會,知識分子掌握著知識的生產(學校)和流通(媒體)的核心樞紐。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念和人格類型基本是在大學奠定的,有什麼樣的大學,就有什麼樣的未來。媒體影響的是社會的現實,而大學決定了中國的未來。今天大家談論得最多的,是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崛起當然已經是一個毋庸爭辯的事實,但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崛起?是富強的崛起,還是文明的崛起?中國向世界展現的是暴發戶文化,還是具有精神內涵的中國文明?知識分子在文明崛起的過程之中將有什麼樣的反思,有什麼樣的擔當?每一個讀書人,或許都應該想一想。
整個社會面臨著巨大的轉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僅與政治環境發生激烈的衝突,而且自身也面臨著巨大的矛盾。處在近代這樣一個低沉與亢奮、憂患與通達、沮喪與自信錯綜交織的大時代裡,知識分子對命運如何抉擇?安身立命,繼而立國興邦。何以安身?以其精神為火焰,在歷史的演變與脈絡中照亮出一條道路。為誰立命?以其氣節與尊嚴,重燃日益幽暗之人性、維繫民族之文化。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從曾國藩、梁漱溟、胡適、林語堂,到沈從文、巴金、史鐵生、王小波,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怎樣的代際更替?悉數新與舊、東與西、傳統與現代的接續,剖析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窺見現代中國的思想變遷——「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仍舊是傳統的中國人。」點擊即可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