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患者,她每天除了喝粥就是吃饅頭、喝泡菜湯,住院三個星期了傷口還是長不上。在她前後做手術的人都出院了,她就是出不去。
心外科大夫說不動她,只好讓我們臨床營養科去會診。
患者很有主見:「你看我都這麼胖了,肚子這麼大,還讓我增加營養,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我只能一點一點解釋:「您平時特愛吃主食,對吧?主食是碳水化合物,吃到身體中會轉化為脂肪存在肚子上,所以您的肚子大。但是皮膚、肌肉、骨頭等部位的細胞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質和膽固醇,您吃的食物沒有這些營養,細胞就長不出來,所以您的胸骨怎麼都長不好,傷口皮膚怎麼都癒合不了。這種情況下,多吃肉類、雞蛋、酸奶和豬肝,傷口才能快點兒長好。您現在吃的這些不長細胞結構成分只給能量,所以傷口總也長不好,出不了院。」
患者聽明白了,說:「好吧,我努力改改。」
沒想到一旁的患者閨女說了句話,讓我們大跌眼鏡:「不是說膽固醇對身體不好嗎?怎麼還讓我們吃呀?我媽媽有心血管病,不能吃膽固醇。」
我繼續耐心解釋:「吃進去的膽固醇會成為人體細胞結構的一部分,肝臟造的膽固醇才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不是一回事兒。」
家屬總算是點點頭,勉強同意了。
沒想到第二天再去查房,家屬的一個舉動又一次讓我哭笑不得。
患者女兒端著一碗雞湯,把湯倒出來給患者喝,雞肉撈出來自己吃了,一邊吃著肉一邊對她媽媽說:「雞湯有營養。媽,您多喝點兒。」
同樣多的雞肉和雞湯,哪個更有營養?
當然是雞肉。
而且心臟手術後不能喝這麼多湯湯水水,要限制進入身體的液體量,又要保證磷脂、蛋白質、膽固醇和各種維生素的攝入,所以,每一口飯都非常重要。吃飯的時候注意要讓液體少一點兒,營養成分多一點兒,這個時期吃飯就是給自己的細胞生長輸送原料呢。
經過我們的再三解釋,家屬和患者總算是徹底明白了。